怎么知道肾脏生病了? 孩子的肾脏病大多数是可以治愈的,但治疗的时机很关键,因此,肾脏损害必须早期发现,尽早治疗。如果孩子有以下几种情况,那就是肾脏拉响了健康警报: 尿液颜色变了 正常的尿液呈淡黄色、清亮。如果看到孩子的尿液呈“洗肉水”色或血样,甚至有血凝块,就称之为血尿。引起孩子血尿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是肾脏疾病。尿液混浊常提示为尿路感染;而酱油色的尿则可能是存在严重的溶血。 尿液气味变了 新鲜排出的尿液没有特殊的气味。如果发现孩子的尿液有特殊的气味,如腐臭味,要警惕孩子有尿路感染的可能。 尿液中的泡沫增多了 排出的尿液出现不容易消失的泡沫,很有可能是尿中的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多。 排尿的次数增多了(尿频) 尿的次数与年龄、性别有关。成人白天的尿次大约在4~6次,夜尿在0~2次。1岁的孩子每天排尿约20次,到2岁时减少到10次,4岁以后孩子的膀胱排尿控制功能趋于成熟,排尿次数接近于成人。 如果孩子出现尿频,还应该注意几件事情: 第一,观察尿量。孩子尿频的同时每次尿量正常或大于正常,这种情况称为多尿更准确,一般常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 第二,观察尿频是否与情绪、精神状态有关。 第三,看孩子是否伴有尿急、尿痛、血尿等,如同时出现这些症状,说明尿路感染的可能性较大。 第四,起夜的频率增多了。和以前相比,孩子起夜的次数明显增多,可能有慢性肾脏功能损害、内分泌系统等疾病。 第五,水肿。肾功能下降,对水的排泄会减少,所以常常出现水肿。 第六,保护肾脏,从日常生活做起。除了在饮食上避免对肾脏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护好宝宝的肾脏。 第七,常规进行尿筛查 进行常规的尿液检查,与检查孩子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心肺功能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为部分肾脏疾病起病隐匿,孩子常常没有显著的临床症状,不做尿液检查根本发现不了。而通过常规的尿筛查,可以做到早期发现。因此,建议每年给孩子做1~2次尿检查。 第八,及时治好感冒、扁桃体炎 冬春季是孩子感冒、扁桃体炎的高发季节。可别小看了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小病,在患这些小病后的1~3周内,有可能会引发肾炎。所以,家长要及进帮助孩子治疗这些疾病,并在孩子患病期间注意查尿,以防殃及池鱼。 第九,别让皮肤殃及肾脏 脓疱疮、疖肿这种被人们称之为小病的皮肤病,常会在2~4周内导致肾炎,使人出现水肿、血尿、蛋白尿等症状;另外,过敏性紫癜会导致肾脏严重受损,所以,在孩子发病的半年内,一定要记得给孩子查尿。 第十,谨慎用药,防止药物性肾损害 引起肾脏损害的药物很多,抗生素、各类利尿剂、非类固醇抗炎药物甚至某些中草药,都有可能伤害到肾脏。所以,给宝宝用药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