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山余韵——精深华妙诗家语

 闻诗人 2019-02-03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王安石,不仅具有心忧天下的政治襟怀和高人一筹的政治识见,而且具有特立独行、一往无前的政治与人生品格。他清廉自守,勇于任事,敢于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安石虽出生在江西,但是却与南京有着深厚的缘分。王安石十七岁那年,因父亲王益任江宁(今南京)通判,于是随父亲迁来江宁居住。两年后,他的父亲因病逝世,葬于南郊(今中华门外)。于是,19岁的王安石就在江宁钟山守孝,锐志读书。他在江宁度过了青春时代,又分别为父母两度在金陵守孝,三任江宁知府,两度辞相后回到金陵,在江宁城与钟山之间一个叫“白塘”的地方买了一块地皮,造了几间房屋,种上几棵树木,过着隐居的生活。因那里距离白下门和钟山都是七里路,故称“半山园”。王安石最后终老江宁,葬在江宁钟山脚下。王安石显然已经视江宁为归宿,江宁也可以看成他成长生活的实际故乡。
  他的一生,大多是在京城(今开封)和金陵之间流转。每一次回京他都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每一次回归金陵,他又是清丽脱俗的诗人。王安石踏遍了金陵的山山水水,金陵的山山水水里渗透着他的金陵情结。金陵的山山水水勾勒出王安石或执着忧思或恬淡悠然的心路历程,也成就了史上独一无二的王安石。他从金陵山水景物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很多优美的诗词。这些诗词,或用语精炼,或手法高妙,或角度独特,或立意深刻,历来为人称道,与他相关的诸多事迹也已凝固成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成为中华词库中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
  一、山水寂寥埋王气,风烟萧飒满僧窗。(《金陵怀古四首》其三)
  从这两句中我们可以领会王安石作为思想家那深沉的睿智和政治家那匡时忧国的怀抱。作者以金陵的山水入诗,并将其作为金陵的守护者,写出了其沧桑寂寥的内心世界。
  金陵占据天险,万里东下的长江和高入云间的天阙山(今牛首山)双峰,一向都是据守金陵的天然屏障,但在五代十国的群雄角逐中,赵匡胤却能突破这道天然屏障,从中原挥军南下,占领金陵建立新王朝。相比之下,割据者在金陵的“王气”只能黯然而收,只剩下萧飒的寒风吹拂着佛寺的僧窗。
  尽管金陵有着“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美誉,可以说是占尽天时和地利,但是统治者不思进取,一味沉湎于享乐的话,那么就算是天然屏障也无法保其永享太平。作者巧借自然风物,寄托兴亡的感慨,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比起一般的歌功颂德的作品来,更值得回味和思索。
  二、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桂枝香金陵怀古》)
  与许多诗词一样,作者将宏大的历史主题融入江水之中。历史陈迹皆随流水而去,眼前只有寒烟笼罩下的衰草,凝结成一片伤心的绿色。按照常理,衰草的颜色应是枯黄的,但绿色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被赋予一种伤心惨目的象征意义,词中的凝绿更能衬托出作者悲痛的情怀,也流露出作者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当时的北宋王朝,表面上莺歌燕舞,一派承平,实际上则积贫积弱,日益衰颓。以英宗为首的统治者不图振兴,却一味放纵享乐,于国于民而不顾。“将五十年兴亡看饱”而又具有“矫世变俗之志”的王安石,看到眼前金陵的景象,怀古伤今,不禁忧从中来:他意欲革除弊政而又苦于不被重用,积郁在胸中的忧愤之气和忠贞的爱国之心无处申诉和寄托,只能通过一反常态的“凝绿”之“衰草”借物抒怀。
  三、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钟山晚步》)
  王安石写初夏景物,细描写腻,温柔多情,全然不是政治家的肃穆或者雄浑。
  作者着眼于细小的楝花。所谓楝花,就是楝树之花,开在初夏,花小,淡紫色,有清香。作者首先是看楝花为何而落,不是“惊风乱飐”、“密雨斜侵”,而是小雨清风,虽然是写本该让人感伤的落花,却有了一种诗意浪漫的色彩。然后才是细看楝花本体:其花小,其色红,其体轻盈柔软。为了突出楝花的特点,王安石首先用借代、比喻的修辞,以“细红”代指楝花,同时也突出了楝花的色彩,“如雪”喻指楝花在轻风中轻盈飘飞的姿态,“点平沙”生动描写楝花坠落平地的美态,表现楝花的轻盈、美丽。
  画家可以无须费力即可作出一幅幅迷人的画来,王安石就像一位丹青圣手,看似信手拈来,却为大家呈现了一幅精致清丽的钟山美卷。透过这幅画卷,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春景的喜爱,也能体会到作者的闲适与淡然,“晚步”赏景之情趣也自然显现。
  四、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

  这两句是从唐朝王维的《过杨氏别业》中“兴阑啼鸟散,坐久落花多”两句点化而来。王维诗中说,他游兴尽了,坐得久了,这时啼鸟也散了,落花也多了。王安石把这两句借过来,有了别样的意境:由于“细数落花”而坐得久,由于“缓寻芳草”所以回得迟。一扫原诗的倦意,流露出对落花、芳草的怜爱,富于动感,而且对仗很工整,读起来又觉得自然。这就像黄庭坚称赞的杜甫作诗、韩愈作文那样,“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点,点铁成金也”。
  世间万法,皆盛极而衰、盛中有衰。就花本身来说,繁花开尽,即有落英缤纷,就整个春天来说,北山输绿、横池滟滟时,花已开始飘零。但王安石写落花绝不是在伤春,而是久久地坐在那里“细数落花”,花叶飘零,我要细细数个明白。在数落花的同时,他还去寻找芳草,但不是急切地寻找,而是缓寻。细数落花,缓寻芳草,这真是不喜不悲、无惧无忧的禅境。这样的境界,既要有像王安石这样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又要有他这样饱学之士的大智慧,最后还得他的才情与妙笔才能写得出来。

   五、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游钟山》)
  写诗忌讳重字,“终日看山山不厌,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竟出现了8次山。而《游钟山》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8次出现“山”。一个字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出现得如此频繁,在整个中国古典诗歌中并不多见。
  可以说,王安石正是借助于这个“山”的反复运用,达到了回环反复的效果,在形式上取得了特殊的美感。“山”字平均分配在每句中,每一句中都是两个“山”字。但是,前两句中的“山”字分别出现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上,没有一个位置相同,这种错落使用形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变化。而“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二句中的“山”字却被安排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使其构成了非常明显的对称,表现出了一种形式上的对称之美。
  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这两句诗将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历来为人传诵。“一水护田”加以“绕”字,可见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怀抱孩子的情景。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青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创造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七、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江上》)
  面对江上阴晴莫定的天气变化,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作者的心境也有了层次的纵深。
  诗人放眼远望,对岸的青山,山势曲折缠绕,江流迂回婉转,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仿佛前程一片渺茫。忽然间,无数面白帆在山林的掩映之处隐约驶来。一个“忽”字,就将作者心情由迷茫到欣喜的变化巧妙地表现出来,不仅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豁然开朗,更让作者欣喜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融情于景,写出了自己在秋江帆影中获得精神启悟,意境空灵,用语精警,饶有画意。
  八、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人称“梅妻鹤子”。他的咏梅诗,表现的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
  同是咏梅,与林逋不同的是,王安石笔下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着重对梅花艰难处境的描写,对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以此来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魅力。
  九、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王安石和苏轼共游蒋山时,苏轼写下了《游蒋山》。“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峰多而高,遮天蔽日;江水辽阔,似欲使天漂浮。诗句中不仅写出蒋山山脉之多之高,长江江流之长之远,而且把山和水都作了拟人化处理。一个“巧”字,恰如其分地写出蒋山遮晨日之景。一个“欲”字,则把因透视关系而使长江显得愈远愈高的现象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再用夸张的手法,将水天一色辽阔的景象写得具有厚重感。
  传说王安石读后抚几叹息说:“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一句”,当即追吟和诗。
  十、泉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
  这是魁时若将军为金陵半山寺王介甫旧宅所题的对联。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隐居半山园。半山园原名“晋谢公墩”,为谢安故居,半山寺东岩即谢公墩,介甫诗云:“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对联描绘了半山寺依山傍水的环境,“泉声”、“山色”更刻画出王安石故居的清幽宜人。在半山寺与谢公墩中间有溪涧,终日水声淙淙然,盖钟山燕雀湖水流入青溪处。魁时若题联时,看这山寺临水结庐,故曰“泉声常在耳”。一个“常”字更觉环境的清幽。半山寺距紫金山七里,抬望眼,悠然见紫金山,钟灵毓秀,“山色不离门”。泉水淙淙,山色清明,再辅以“常在耳”和“不离门”两词,足见得居室的清幽宜人。
  十一、野狐精
  “野狐精”一语出于禅宗,原指不识正法的旁门歪道,但也可以用来赞叹不拘常规的机灵敏悟。而这个词之所以被大家熟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苏轼和王安石这对相爱相杀的文学巨匠。
  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政治失意,一个深秋的傍晚,王安石登上金陵城楼,想起千古兴亡、朝代更迭,于是生发世事如流水的感慨,填下了《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苏轼读到此词时,不由得感叹道:“此老乃野狐精也。”
  十二、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比喻遇事不调查研究,主观武断,或不虚心,自以为自己总是对的。这个成语与王安石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冯梦龙《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中有“荆公自以为是,复倡为三不足之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之语。不仅王安石自以为是,苏轼也犯过这样的错误。
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王万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