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紫砂界,有四大家——惠逸公、杨彭年、杨凤年、冯彩霞,今天小编就来大家品一品这些名家的作品! 惠逸公(约1766-1831,乾隆-道光)逸公制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俱备,工巧一类,可与孟臣相伯仲,故世称『二惠』。孟臣制品浑朴精巧俱备,逸公则长於工巧,而浑朴不远。逸公书法楷行草书俱备,楷书尤有唐人遗意,而竹刀钢刀俱备,刻镌或飞舞或沈著。其壶泥色最奇,小壶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壶之古朴可爱也。 此壶为矮梨形,泥色朱黄,胎质尤佳,壶体鼓腹饱满,三弯流与圆弧执把浑厚粗壮,壶口与盖缘及壶身,明针讲究,整体周正,足见此壶泥、工俱佳。造型典雅丰润,秀逸韵致,诚为功夫茶首选佳器。 朱泥精炼,窑烧成熟呈梨皮状,胎薄工精。壶体呈鼓腹式,一弯短流胥出,环形把,弧盖,扁圆钮,壶底圈足内收,修饰讲究。线条浑朴饱满,气度大方。 此壶流传有序,历经民国上海大藏家庞元济珍藏,著录于庞氏自录藏品集《虚斋名陶录》。2005年4月,美国纽约E&J Frankel古玩公司的紫砂展销会上,出现了廿九件《虚斋名陶录》中的原件,皆为李氏家族收藏,其中第12号展品即为此件。据序文介绍,李先生在30年代任国民政府空军上校,在山东抗日时得到了这批被日军充公的文物,后来辗转赴台,复随李氏至美国。 印文:阿曼陀室(底款)彭年(把款)-诗文:陈鸿寿“长春森伯饼金不易丙子春月曼生作铭”。汉君式壶为陈鸿寿结合书画紫砂金石创先河之风曼生十八式作品之一 ,“长春森伯饼金不易丙子春月曼生作铭”为陈鸿寿书并刻,道光第一名平杨彭年造壶,用泥特殊周身颗粒如金砂闪,文人治印“阿曼陀室”章款。为紫砂工艺、道光期最出色之旷世之作。 壶为传统之竹节式,壶身筒式,三段竹节。独孔三弯流,竹节形,一枝竹枝弯流跨桥至壶身,三片竹叶点饰壶身。壶钮为一节扭转之竹根,极为别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