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章真如 | 火证论 | 五脏火的临床特征与辨证论治

 逸农农 2019-02-05



临床的火证以五脏火为多见,而五脏火又往往与五志火相关联,因此五脏火与五志火临床特征及其辨证论治,应同时讨论。

一、心火

通常生理的心火称君火。系指维持心脏正常活动的功能。临床病理的心火存在有余及不足两个方面。

心火不足,临床称为心阳不振,由于思虑伤神,劳心过度,心气不足所致,其特征为心悸、气喘、心痛、胸闷、脉细弱、舌淡苔白。

治法:补心温阳。方用栝蒌薤白半夏汤、小建中汤。


心火有余则心火暴盛,有因本经自病,或因肝木化火上炎,或因肾水不足,水不济火所致。

其特征为口苦、口舌糜烂、心烦神乱、失眠多梦,或狂躁不知人,或骂詈不避亲疏。心热移于小肠,则尿频、尿赤、尿急、尿痛,脉弦细数、舌赤苔黄。

常见病为口腔糜烂、精神分裂症、泌尿系感染。

治法:清心泻火用泻心汤,

泻火开窍用生铁落饮,

清心利尿用导赤散。


二、肝火

肝火指肝气亢盛的热象,多因七情过极,肝阳化火或肝经蕴热所致。

证见头晕,面红,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边尖红,脉弦数,甚或昏厥,发狂,呕血等。

治法:

抑火泄肝用左金丸,

抑肝和胃用橘皮竹茹汤,

清肝泻火用当归龙荟丸、龙胆泻肝汤,

养阴疏肝用一贯煎,

泻火宁络用犀角地黄汤。


三、脾(胃)火

脾火证候多同胃火,由于热邪犯胃,或过食煎炒炙煿以致胃中燥热化火。脾(胃)火起源于饮食失节的,由于膏梁厚昧,煎煿之物,灼伤津液,热结肠胃,

其特征为烦渴引饮,牙龈腐烂,消谷善饥。起源于伤寒温病的,其特征病在阳明腑证,胃家实,大便硬结,神昏谵妄(以上皆为实热)。


起源于情绪不佳,思虑过度,火郁于脾的,

其特征口唇干燥,烦渴易饥。


起源于病后,久热伤阴,或饮食、药物灼伤胃阴津的,

其特征食纳少思,懒言乏力,渴喜热饮,胃中灼痛(以上皆为虚热)。


治法:

清胃泻热用清胃散,

攻里通便用大承气汤,

清脾泻火用泻黄散,

养阴益胃用叶天土养胃方、香砂益胃汤。


四、肺火

肺火往往来自肝木,肝木过旺化火,火能克金,肺最畏火。六淫入肺,久则皆易化燥,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肝木化火刑金,多见咳嗽带血,或咯血不止,鼻衄,口苦咽干。燥邪入肺,灼伤津液,则干咳少痰,或咳痰黄稠,或痰中夹血。六淫侵肺,痰热内阻,则咳唾稠浊痰,发热胸痛,或唾痰带脓血腥臭。肾水不足,肺阴受损,虚火上炎,则咳痰不止,潮热盗汗等。脉多细数,舌红,苔薄黄。常见病为肺炎、肺结核、肺脓疡、鼻出血

治法:

抑肝泻肺用泻白散合黛蛤散,

清燥救肺用清燥救肺汤,

清热泻肺用千金苇茎汤,

滋阴补肺用补肺阿胶汤,拯阴理劳汤。


五、肾火

肾为水火之脏,藏真阴而寓真阳,内藏二火(即相火及命门火)。古人认为“一水不能胜二火”,是指君相二火。笔者认为肾主水,是为一水,肾藏相火及命门火,是为二火,肾的阴平阳秘,则二火内藏,精神乃治。肾阴不足,则相火旺,龙雷火起。

其特征是颧红唇赤,潮热盗汗,腰脊酸痛,心烦不眠,梦遗滑精,脉沉细,舌红,苔薄黄。

治法:

滋肾降火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温肾补火用四神丸,金匮肾气丸,真武汤。

沐子健ps:本文摘于《章真如医论精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