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输不起,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原来是因为这个~

 智能人做超人 2019-02-06

注意力、自控力、意志品质的发育核心,在三岁以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取决于父母自身的成长,和家庭关系、夫妻关系。

                                      ——阿木


我们发现有一类孩子入学以后,包括3岁入园以后,输不起。包括输不起的孩子、不耐挫的孩子、包括不愿意接受挑战新鲜事物的孩子,我们都发现有这类表现的孩子在3岁以前都被比较严格的要求。孩子是在控制,但请朋友们记住,就是这类孩子我们在训练孩子在如厕的时候,训练的是什么?他承担的不是他自己的责任。那就意味着这个时候训练的不是孩子的自控,是他控。转一个弯,看能不能听明白。就是孩子们这个时候言听计从做得更多的,他在落实他在承担的责任他在学会的控制,是按照养育人(父母)的要求去做的,特别是按照父母过于严格的要求去做的。


所以我以为,这样一种抚养方式、训练的方式,更多地让孩子承担的不是他自己的责任,他并没有自理,并不是自发。他承担的是,“我的耳边总有一个妈妈的声音,总有一个爸爸的声音,总有一个爸爸妈妈带给我的不良体验。”比如说教了很多遍,开始二三遍我们很有耐心,三遍以后我们就开始没有好的脸色和语气对待孩子。然后孩子每次上厕所的时候就和什么刺激在一起呢?凶神恶煞的眼神、尖声刺耳的辱骂、甚至是高高举起的手、甚至是打在屁股上火辣火辣的痛感。换句话说,孩子并不是在一种自主的状态下、自己有掌控的状态下、自己自由的状态下来学会的控制,这类孩子成年或者说是3岁以后6岁以后,他也表现出自控力弱。为什么?因为我们反复说,这个时候孩子学会的是他控,不是自控,他遵循的是养育者的过高的要求。

 

与此相对应,有一类孩子,3岁入园、6岁入学以后什么情形呢?我记得有不少孩子是这样表现。有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6岁半读一年级,他的表现就是在课堂里、在校园里随心所欲。什么叫“随心所欲”呢?比如说上体育课,别的小朋友在集合,在训练,在做项目,他就到处乱跑。在教室里面也是,大家知道上课40分钟,从上课到下课是有要求的。这个孩子随便下位巡游,害得老师要派一位同学跟着他。老师苦不堪言,最后没有办法,通知父母来陪读,父母痛苦得要死。这种随心所欲的孩子背后,恰恰是走了另外一种极端。

 

如果说这种特别规矩、胆小、有收纳癖的孩子、特别谨小慎微的孩子是父母过于严格的要求的话,那这类过于随心所欲的孩子我们都发现,就是过于宽松,甚至是纵容,就是纵容式的抚养。什么叫“纵容式的抚养”呢?比如说上厕所这件事,提了要求,但没有落实,甚至是有的不提要求,甚至是穿纸尿裤。有人就说了,西方的孩子不都是穿纸尿裤的吗?好,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文化属性,我们国内的教学体系有国外那么宽松吗?毫无疑问这要打问号。我们知道西方的教室里、学校里,孩子们是可以自由地活动的,一取决于他的设施足够,二是空间足够,第三是人数很少,一个班十多个孩子,绝对的小班化。然后整个教室里面既是活动室,又是实验室,又是学习室,教室里有器材、器具。这个就涉及到整个教学理念和教学理念背后的文化的因素,在中国不行。就像我刚才说的,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在教室里、校园里随便晃悠,我相信家长也不放心,老师也不放心。

 

所以回到前面这样一种3岁以前完全穿纸尿裤的孩子,从不教大小便的孩子,甚至从没有严厉的声音的,这类孩子绝对的自我,就像西方人的绝对自我。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不是这样的,中国人的自我是有一个依附的,什么叫依附呢?就是有一个大的背景的。比如说咱闲聊,说儒家,说孔老夫子的儒家,儒家要依附什么?要依附于礼仪。不学礼无以立,什么叫立?自立。儒家文化的骨子里面,中国人的自我要依附那个礼。那种完全自我中心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也是不太可能的。

 

回到我们的话题,就是孩子的自控力,为什么说要求过于严苛的孩子其实他并没有学会自控,好似他能自控,这种过于严格的抚养,总是被父母控制长大的孩子最喜欢干什么知道吗?就是说在3岁以前完全按照父母的要求长大的孩子他3岁以后成年以后最喜欢干什么?对了,最喜欢控制别人。

 

你们看到了吗?有些孩子,回家是乖乖崽,被父母控制好的。但他一旦离开家,离开父母的视线,最喜欢管别人。强烈的控制欲,强烈的掌控欲。人呐,很有意思,真的叫“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地方有个缺,我总要想个办法弥补自己,这就是人的自我康复和修复功能。所以受虐的孩子最喜欢施虐。你看那个故事片,看很多的犯罪影片,这种施虐的特别就是残忍的人的背后,都是被残忍过的人才知道什么叫残忍。所以我们说受虐就等于施虐。

 

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大家知道他控的孩子承担的不是他自己的责任,过于溺爱的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完全不需要承担责任。说的通俗一点,貌似在孩子成长早期我们会很省心,因为不用换尿片,不用打骂,不用父子、母子闹得不愉快,不用横眉冷对、冷眼相向。这类孩子,他根本无需要承担责任。既然我无需承担责任,那我为什么要管住自己呢?所以他的结果就是我行我素。

 

我认为自控力的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注意哦,它是这样分层次的。表面上顾左右而言它,就是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是的,注意力不集中的中间往下一层,我们认为是自控力不够,自控力的发展受限。在自控力的下面还有一个叫意志力,我以为这才触及到了一个人成长的核心。现在的青少年儿童,一类呢,我从小承担的是别人的责任,但责任是别人的。另一类呢,我从小不需要承担责任,我的愿望,我的诉求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的满足。这两类孩子殊途同归,都到达一个结果,那就是在他的生命当中,他承载的、发展的不是他自己,谈不上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把控,那也就谈不上意志力、意志品质的发展。我们知道1-3岁的孩子是自我的萌芽,什么叫自我的萌芽?石破天惊的一声“我”,代表了人的真正的自我的表现。

 

        但是这个阶段,一个人要承担更多的自主、自我的东西。好吧,这两类情形都不足以促进孩子自我的发展,也就是自控的发展,核心就到达到意志品质的发展。要么就是很羞涩、胆小,甚至带有某种强迫,就是吝啬。要么就是特别大方,特别利他。这种不包纸尿裤的孩子有一个好的行为表现就是,成长当中特别大大方方,甚至不太计较得失,我们会称之为比较利他。当然,前者是比较利已,就是比较自我一点。当然,不管利他利已的孩子,都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控制欲,也被称之为固执、偏执、单一。我行我素,他所形成的也是一种偏执、单一的发展。我什么都不行,我什么都要听你的,发展的也是一种偏执。


        所以自控力的核心,自控力和意志品质的发育核心,不在3岁以后,也不在6岁以后,是在3岁以前。而这样一种要么过于严苛,要么过于宽松的抚养背后,又有什么?其实这可能就涉及到一个关键,就是这位妈或者爸为什么会过于严苛地限制孩子,或是过于宽松地纵容孩子呢?知道为什么吗?朋友们。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的夫妻,什么样的父母,才会要么过于严格地限制孩子,要么就是无所顾忌地满足孩子?我以为是有欠成长的父母。有两类情形,所以我们沿着这条线索,从注意力不集中到孩子的自控,到孩子的意志品质,而孩子的意志品质发展的受限、注意力的受限、自控力的受限的背后,要么有欠成长的父母个体,就是父母个体成长的缺陷。就是自已过得不怎么好。

 

       我们知道父母在什么状态之下,既保持良好的情绪,又保持很好的心智去面对孩子吗?毫无疑问,这两类欠缺都指向另外一个端就是,对自身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的。对自身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无外乎也是这两个层面,一是自己的成长,当然这个自己的成长又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呢是自己早年的成长。那也就意味着自己有缺失的,自己是如何来的。我们总是开玩笑嘛,就是我们的成长,我们的成长方式决定了我们抚养方式。你爹你妈给了你一个彩色的童年还是一个黑白的童年,这个很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和要求。好,这个父母的个体成长,是的,我们不可能改变我们的童年,那就还有一个成长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离开父母,离开家庭,当我们逐渐长大的过程当中,我们有没有修复和弥补,就是在个人身上,我们开始在思考,我们开始赚钱了,我们会考虑问题了,我们会看书了,我们会交朋结友了,我们会工作了,我们有没有想过,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当中去修复和成长自己有缺陷的过去呢?我以为,这是生命个体的两种成长,就是导致个体的生活状态。朋友们,时至今日,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相对乐观的人吗?你是一个内心世界比较豁达的人吗?或者说你是一个相对比较理性、理智,或者心智相对比较成熟的人吗?这个成熟呢,比如说你不太会被别人所左右,你不太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你有你自己秉执的价值和信念系统,你有你自己的一套行为方式,你会按你的想法做完之后,你不会因此有太多的顾虑和考量,甚至是内心有太多的忐忑和不安。我们很清楚,只有家庭成员个体的成长成熟,才有可能带到家庭成员的成熟和成长,这是毫无疑问的。这是第一类欠缺所造成的,也就是父母个体的无论是缘自早期还是后期的成长当中的缺陷。

 

        第二个层面就是家庭关系的缺陷,如果说前面是当我们自己过得都不是那么如意和舒服的时候,我们是很难有一个好的状态来面对我们的孩子的,我想这是通俗的表达。就像我早年写过一篇博客,就是说生活拮据的人是不会有好心情的,我说的是我爸。我的记忆当中,虽然我是最小的孩子,给了我很多宠爱,但父母的情绪状态,我是记忆犹新的,就是爸爸很严格,说句题外话,也是我上一次我和儿子交流我突然醒悟到的,“一个严格要求孩子的父母,往往内心是自卑的”,这句话大家能理解吗?我们说,个体没有一种良好的成长体系,影响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不管这个要求是弥补型还是重现型。所谓弥补型是什么呢?哦,我自己的爸爸妈妈对我那么严格,我很不爽,很不舒服,我就娇纵我们家孩子。或者说我从小到大,我父母对我的要求也不严呐,我不也挺好的吗?或者有的人就是重现型,比如说我爹我妈对我也是这么严格的,我就依葫芦画瓢我就照做呗。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也影响到我们对待孩子,就是要么是过宽,要么就是过严、过紧,就是我们的家庭关系。如果说家庭成员的个体成长影响到了家庭成员的发展,那这种亲密关系,也是我们谈得很多的夫妻关系。

 

      所以我们说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缺乏自控力的孩子的背后,要么是前者的影响,要么是后者的影响。就是个体成长的处理能力,或者是家庭关系、婚姻关系的处理能力,这种注意力、自控力比较差的孩子背后往往是婚姻关系的危机、红灯,孩子的行为总是信号,总是家庭关系的信号,总是父母关系的信号。请大家记住这句话:儿童的行为,往往是父母关系的指示灯,在亮红灯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亮红灯的父母关系。这是孩子的行为越界了,亮红灯了,往往都会有夫妻关系的红灯和危机。孩子成长的危机往往是指示着代表着家庭成员的危机,家庭关系的危机。

 

      其实说到这里,我想表达的另外一个观点就是,什么样的人处理不好婚姻关系和夫妻关系呢?毫无疑问还是指向前者,就是我们自身自我的成长。爱情和婚姻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成就自我。一段好的婚姻关系、亲密关系是用来成就你自己的,是用来自我成长的。因为伴随着两个陌生人的结合,会有冲突、会有磨合,会有危机,而伴随着磨合、危机、冲突,你不断提升的是你的心性、心智,包括你的行为、你的处理方式。父母的行为无论是我们个体的成长,还是我们亲密关系的处理其实都涉及到了作为父母自身的个性、心性的修养。

  

      我们今天从注意力谈到了自控,谈到了意志品质,在意志品质这里我也要多哆嗦几句,我们的孩子现在缺的就是这个东西。大家知道一个人要成长,要成功,要成事,要成人,没有一股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很难达到的。所以现在很多的孩子让我挺心痛的,我们说孩子最大的痛苦就是意愿和能力之间的痛苦,而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意志力。所以,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一遇到问题,一遇到麻烦就躲,躲到网络,躲到小说,躲回家,一遇到问题,就是“爸爸妈妈,你来。”一遇到问题就是“不是我的责任,是他。”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很容易浅尝辄止,很容易自我放弃?从爬行到如厕,到3岁之前的训练,我们给孩子到底留下带来的是什么?希望给到大家一些启示,如果没有启示能引起大家一些思考、反思也是有益的。有的家长要说了,我的孩子都已经过了3岁了、6岁了、8岁了、10岁了,怎么办?其实,请大家记住,我以为的训练和治疗的一个基础就是症结就是方向,当我们意识到孩子行为特征背后是隐藏了这样一系列的因素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找到了帮助孩子的方向。


本文节选自阿木家长网课《从注意力不集中谈儿童自控力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