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控力or控制欲?

 智能人做超人 2019-02-06

对于孩子,每天都在说教,有没有?但是心境可以完全不一样。有时就是控制欲无意识的流露,却打着“都是为了你好”,培养孩子自控力的旗帜。

看了李雪的书,我反观自己的一些行为,结合孩子最近的表现,我做了如下尝试。


能不能吃?

近日,孩子咳嗽我就没让她上学,而是跟着我上单位,那时她刚吃完早饭没多久。同事的小孩恰巧也在,小姐姐拿起一块巧克力吃了起来,我当时没注意。直到小姐姐向自己妈妈发问“妈妈,妹妹为啥一直看着我?”听完,我掉转头一看,可不是吗,我妞一直眼巴巴瞅着人家?觉得挺不好意思的。赶紧把她叫过来,我说“宝贝,你也很想吃巧克力是吗?这样,妈妈抽屉里,还有你昨天没吃完的巧克力,吃吧”。她表现的非常愉悦。


我想,我如果又搬出大道理,宝宝,你今天咳嗽,不能吃巧克力,你刚吃完饭,不能吃零食。可想而知,孩子该多么难过。嘴馋,谁小时候都有过。她其实没吃多少,就一小块,也已经很满足她了。其实,真的吃这个巧克力,咳嗽就会变厉害?我会提醒她,可以尝一尝,吃完喝水,最好还是别吃太多。她尝过以后,就没再非要吃更多。后来,她有问再吃点饼干什么的,我也让她自己吃,吃上四五块也就不吃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放下我想要输出正确知识的执念,让孩子自己去判断,去选择。我看到了,她吃好了,满足了,对食物就没什么强烈的欲望。

对食物的渴望是生理的需求,那就回归生理的需求,自动去平衡,去感受。回想我们有意识的说教,给孩子制造的对甜食类食物的饥渴,其实真正让她去吃,她能吃多少,想想都腻,是不是,孩子也不会傻到腻了还一直吃,那样就是人为造成的心理稀缺感,释放后报复式满足,正常孩子知道饱和饥。吃什么,吃多少,随意,家里也没垃圾食品。她也知道什么是高热量高糖的食物,偶尔满足,未必就有多严重的后果,孩子,谁都曾经是个孩子。问她,年夜饭想吃啥,蛋糕和鸡蛋饼,哈哈,太简单了。


要不要看?

另外一个尝试,在看电视时长上的控制,以前是每次15分钟,我想看看如果让她自己,她能看多久。于是,周末的时候,趁奶奶和爸爸都不在家,我说,宝宝,你自己看吧,想看多久看多久,看个电影怎么样?她选择看了萌鸡小队,看了几集。完事儿又用ipad上看了好些个视频,这不用不知道,用了上瘾,她发现ipad上的节目很有趣,一个接一个,完全hold不住。就这样尝试了两三天,她迷上了ipad,连说不出完整字句的老二都'pa''pa',追着我。在看视频方面,孩子会无限地试探你的底线,我感觉到了相比电视,ipad对孩子的魔力和吸引力更大,每次关上都难以抽离,非常不爽。随着更多的时间,花在ipad上,对书和自由玩耍的自主性急剧下降,无聊时,第一想起的就是去看视频,这种习惯对于她的成长绝对是没好处的。父母的引导,父母的示范,必不可少。


从ipad到手机视频,对小孩的吸引力,都很大,难以自拔。大人看抖音看得还一发不可收拾,以致于还有人说必须要抖音设置一个时长自动关闭,何况是小孩。所以,对于视频类的东西,时间的限制,事前的约定,还是必不可少。我说服自己远离手机,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所以,进入家门,把手机wifi关了。等孩子睡了,再开手机看。既然陪,就好好陪。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中关于孩子自控力方面的论述。

自控力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孩子究竟是如何学习成长的?除了行为主义,几乎各心理学流派都研究出同一个结果:孩子通过内化与抚育者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所谓的“人格”,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内化到心里,形成以后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如果妈妈内心是有觉知、轻松自在的,那么不管是把饭菜端给孩子还是倒掉,都很好;如果妈妈压抑内心的怨恨,无论怎么做,孩子都会难受。


内化到孩子心里的,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妈妈真实自然,孩子也能学会灵活自在的爱——将来碰到自己的爱人忙于工作,或者打游戏正玩得开心,可能会劝爱人放下工作休息一会儿,好好吃顿饭;也可能把饭菜端给爱人,甚至甜甜蜜蜜地喂上两口,而不是执着于“必须按时专心吃饭的好习惯”,和爱人闹别扭。大多数夫妻情感破裂,都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导致的,只不过是各自认为的“正确习惯”不同而已


我们之所以认为“正确”非常重要、不容置疑,是因为童年时只有符合父母所认为的“正确方式”时,父母才能接受我们。这背后,是深深的恐惧。现在,我们成了父母,出于无意识的恐惧,也拼命把“正确”灌输给孩子,生怕因为自己管教不当而让孩子不够优秀。这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我们无意识的轮回。


得到爱和支持,没有被父母训练过一定要按照“正确行为”生活的孩子,会发展出真正的智慧。这样的人在面对大家都觉得难处理的矛盾时,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灵活解决方案。智慧,是健康心灵自然的表达。


如果训练孩子好习惯的过程没有爱的流动,没有轻松愉快,必然带来反弹。我对此深有体会。我和妈妈因为收拾房间的问题吵了十几年,妈妈每天都充满怨气地要求我收拾,我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乱放。后来,我学习心理学,开始包容自己,允许自己所有的行为习惯。自从有了自己的房子,乱了半年之后,我开始喜欢上收拾,把家里布置得井井有条,温馨又方便。有时候去朋友家住,即使对方家里很乱,我也不觉得有问题。为什么没有了要求和训练,我反而喜欢上秩序了呢?因为秩序和所有美德一样,都是人类的本心,只要内心不被外在的要求割裂,美好的品质自然会呈现,而且不会变成教条。


所以,若有充足的爱流动,孩子的好习惯也会自然呈现,无须训练。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之后,灵魂自发、自然的选择。


比如独立,每个生命都带着自己的使命降临,妈妈经常积极回应婴儿,尽力满足,婴儿可以全然地依恋妈妈,长大后自然信心满满,昂首挺胸地探索世界,完成自己灵魂的使命。这时候父母就算硬要帮忙,孩子还会嫌被妨碍呢!相反,从小训练孩子独立,让他不依赖父母,他可能一辈子卡在无助和不安当中,总在寻找依恋、满足,没有能量去自我实现。比如宽容,婴儿都有攻击性,如果在婴儿攻击妈妈时,妈妈能宽容地抱着他,他就会感受到攻击是可以的,“有攻击性的我”也是值得被爱的,那么长大后自然能做到对别人宽容友善,同时有力量捍卫自己。再比如合理要求,经常被及时满足的孩子,心中对“得到”很有确定感,不会因为“得不到”的恐惧,歇斯底里地要求立刻兑现。这样的孩子越长大,越能安然地等待合适时机,提出合理要求。


荣格离世前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会躲开。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在心理咨询中,一旦我升起“正确”“应该”“更好”之类的念头,就会和来访者失去联结。来访者也许会在头脑中赞同我,但他的身体能量会退缩,以表达抗拒。孩子更是敏感,无论父母的话说得多漂亮、貌似多尊重孩子,但只要起心动念想要改变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爱,而是能量被阻塞。


不改变别人,并非因为别人不可改变,而是改变的念头会阻碍别人的成长。当我们觉得别人应该变得更好的时候,已经看不到真相,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医生连病人都看不到,怎么能治好病呢?当我们有了足够高的觉知,就会发现每个人当下的体验就是他最需要的体验,而只有无评判的觉知和关注,才会点亮对方的心。


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其实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

有个妈妈规定摇摇车每天只能玩一次,理由是训练孩子的自控力。这种方式能否训练自控力,其实是件看不到摸不着的事情,只是妈妈头脑中的幻想而已,无法验证。但可以看到的简单事实是,在经济并不匮乏的前提下,孩子的欲望被限制,若这样的限制经常发生,孩子会对自己的欲望感到羞耻。从摇摇车这件小事上,孩子体验到的是匮乏。就这样,妈妈把自己潜意识里的匮乏感和对欲望的羞耻感传递给孩子。将来孩子在面对社会时,由于潜意识的召唤,也会处处体验到匮乏、制约和挣扎,有资源不敢去使用,有好处不敢去争取,这就是苦的轮回。


让孩子内心富足并不一定需要父母经济富裕,关键是父母能否不评判孩子的欲求。如果经济受限,父母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需要我听到了,它很重要、很美好,只是我目前的经济能力有限,不能满足你。”但很多父母不肯简单地面对真相,而是通过批判孩子的欲求,把内疚和羞耻感转嫁出去,让孩子相信自己的欲求是可耻的。更悲剧的是,即使在经济并不受限制的情况下,父母习惯性的打压、评判依然存在。


孩子在不受父母控制的前提下发展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而且是精神内核并不对立分裂的自我控制。这是一种与周围能量自然协调的能力,即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而在父母控制下发展出来的“自控力”,其实是内心的恐惧和制约。潜意识里的制约会像木马程序一样,操控人生的各个方面,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认识才可能重获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