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芳香亲核取代反应区域选择性怎么调控?

 啊鲁通 2019-02-06

SNAr在药物合成中有很总要的作用。在一些吸电子基团的活化下,通过SNAr反应,可以非常快速的构建C-O,N,S键,加点碱进去搅一搅,产品就出来了,避免了过渡金属催化的繁琐操作和复杂的体系。但是SNAr经常面临区域选择性的难题,这里分享了一个案例,给出一个好的角度,去调控这个选择性。

  该反应的进程是亲核试剂先进攻芳环形成meisenheimer化合物,然后离去基团离去形成产物。

24-二氟硝基苯为例,这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底物,经常会给出多种不同位置取代的产物。产品的比例受许多因素影响:溶剂,碱,温度,当量。

 作者通过加料顺序进行考察。

A方法:把底物1加到预先制备好的亲核试剂2

B方法:把碱加到12混合液中。

方法A中,由于亲核试剂浓度远远大于1,所以主要生成二取代产物3c

方法B中,叔丁醇钾慢慢加入到混合物中,原位生成亲核试剂,这样亲电试剂多,亲核试剂少,二取代3c也就相对较少。亲核试剂比较少,那么它既可以进攻2位,也可以进攻4位。因为底物1的活性要远远大于单取代产物,所以二取代可以得到控制。为了调控24位的选择性,对条件进行优化。

  对于方法A,使用不同的溶剂进行筛选。可以发现此种加料方式,在大极性溶剂里面,最大可以达到60%

但是作者惊奇的发现,小极性溶剂表现出了很好的选择性,只有1.7%4取代产物。

在方法B里面也是如此,甲苯和THF,都体现出了非常好的选择性。与方法A比较,大极性溶剂也体现出了不错的选择性,这是添加方法造成的选择性差异。

其中的解释就是:非极性溶剂可以很好地稳定六元环中间体1a,可能是由于溶剂化作用。


为了验证此想法,就加入一些冠醚捕捉阳离子。结果发现,对于方法A, 当冠醚捕捉阳离子后,选择性被明显破坏了。对于方法B,也有明显影响,选择性降低了许多。

很惊奇的是,加冠醚的所造成的比例,与原来大极性溶剂的选择性相似(Table1 entry 4-7以及Table2entry 5-9)。这也证明了反应通过六元环状过渡态,此过渡态在非极性溶剂中稳定性好许多。

  最后,底物扩展。部分底物使用K2CO3做碱。

总结:

  1. 工艺做久了,其实就是几个重要参数。这里面加料顺序可以算是其中的一个。就算没有溶剂的作用,光是不同的加料顺序也会造成选择性的巨大差异。就自己做项目的感受,不同的加料顺序,一个可能是成功的项目,另一个是失败的项目。一个是操作非常简单的项目,一个是操作非常复杂的项目。一定不能小瞧了这个加料顺序。可能合成做的多的人不一定会那么重视这个参数,但是会思考它的人一定是对化学有更深理解的人,对整个反应过程更加了解的人,才会注意到这个参数。做工艺的时候,一定要多思考思考怎么加料比较合适?不同的加料方式有没有可能造成不同的影响?

  2. 人是主观的,实验是客观的。人机料法环里面,人为主观造成的失误是最大的。做研究,应该有更加客观的思维,靠数据说话。这里面甲苯和大极性溶剂造成了选择性的巨大差异,是靠实验提供的,有时候不要主观设想太多或者理论知识禁锢你太多,有很多发明都是靠偶然发现的,所以,多做一些工作,有很多时候都能得到很意外的结果,什么事情都在预料之中,那么也就没有多少创新可言,循规蹈矩罢了。在尝试中发现机会,在尝试中不断创新。

  3. 思考下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甲苯和大极性溶剂的真正区别在哪里?真的是作者假设的六元环离子的稳定性?冠醚的实验真的能够说明问题?

  4. 学了就是要会用,下次再碰到SNAr选择性调控的时候,先变换下加料顺序,再筛选下溶剂,看看效果是不是杠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