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r在药物合成中有很总要的作用。在一些吸电子基团的活化下,通过SNAr反应,可以非常快速的构建C-O,N,S键,加点碱进去搅一搅,产品就出来了,避免了过渡金属催化的繁琐操作和复杂的体系。但是SNAr经常面临区域选择性的难题,这里分享了一个案例,给出一个好的角度,去调控这个选择性。 该反应的进程是亲核试剂先进攻芳环形成meisenheimer化合物,然后离去基团离去形成产物。 以2,4-二氟硝基苯为例,这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底物,经常会给出多种不同位置取代的产物。产品的比例受许多因素影响:溶剂,碱,温度,当量。 作者通过加料顺序进行考察。 A方法:把底物1加到预先制备好的亲核试剂2。 B方法:把碱加到1和2混合液中。 方法A中,由于亲核试剂浓度远远大于1,所以主要生成二取代产物3c, 方法B中,叔丁醇钾慢慢加入到混合物中,原位生成亲核试剂,这样亲电试剂多,亲核试剂少,二取代3c也就相对较少。亲核试剂比较少,那么它既可以进攻2位,也可以进攻4位。因为底物1的活性要远远大于单取代产物,所以二取代可以得到控制。为了调控2和4位的选择性,对条件进行优化。 对于方法A,使用不同的溶剂进行筛选。可以发现此种加料方式,在大极性溶剂里面,最大可以达到60%。 但是作者惊奇的发现,小极性溶剂表现出了很好的选择性,只有1.7%的4取代产物。 在方法B里面也是如此,甲苯和THF,都体现出了非常好的选择性。与方法A比较,大极性溶剂也体现出了不错的选择性,这是添加方法造成的选择性差异。 其中的解释就是:非极性溶剂可以很好地稳定六元环中间体1a,可能是由于溶剂化作用。 为了验证此想法,就加入一些冠醚捕捉阳离子。结果发现,对于方法A, 当冠醚捕捉阳离子后,选择性被明显破坏了。对于方法B,也有明显影响,选择性降低了许多。 很惊奇的是,加冠醚的所造成的比例,与原来大极性溶剂的选择性相似(Table1 的entry 4-7以及Table2的entry 5-9)。这也证明了反应通过六元环状过渡态,此过渡态在非极性溶剂中稳定性好许多。 最后,底物扩展。部分底物使用K2CO3做碱。 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