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青馆古代珠玉研究推广文集之中原高古篇(三)高古玛瑙珠饰(二)商至西周典型玛瑙珠饰赏析

 睫毛上的风尘 2019-02-07


一、商至西周典型玛瑙珠饰概述

商代至西周时期的玛瑙珠饰经历了由单一开孔、相对单一形制(图一殷墟妇好墓出土)发展到开孔多样化、器型多样化(图二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出土)的发展趋势,并在西周时期达到玛瑙珠饰的经典时代。商代和西周时期的玛瑙珠饰在选料上有一定的相似,有酒红、橘红等色调,通透度相对适中明度相对鲜亮,在下文对于商代和西周玛瑙的选料上不再赘述。

图一

图二


二、商代典型玛瑙珠饰赏析

商代的玛瑙珠饰在开孔和形制上较为单一,开孔以研磨孔为主,形制以磨盘珠形为主。

磨盘珠(图三——图六)

形如算盘,轮面有一定弧度,轮面与开孔面不甚犀利,对向研磨开孔,开孔和研磨坡度相对较大,孔底交界处有水亮感。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二、商代过渡至西周时期的典型玛瑙珠饰

商代过渡到西周时期的玛瑙珠饰中以研磨孔为主,并存在少量的天然孔。器型上出现了以磨盘珠为基础的变式珠饰。

(一)西玛式研磨孔珠(短直筒研磨孔)(图七——图十)

短直筒形制,与西周玛瑙筒珠形制差别不大,轮面弧度相对磨盘珠较小,轮面与开孔面交界处较磨盘珠相对犀利,对向研磨开孔,孔底交界处有水亮感。

图七

图八

图九

图十


(二)起棱研磨孔珠(短直筒起棱研磨孔)(图十一——图十五)

短直筒中脊起棱,轮面与开孔面交界处较磨盘珠相对犀利,对向研磨开孔且研磨坡度较大,孔底交界处有水亮感。

图十一

图十二

图十三

图十四

图十五


(三)起棱天然孔

形制与起棱研磨孔相近,只是开孔为天然孔,这类珠子极少见。图片暂缺。

(四)直管(筒状直管)(图十六殷墟妇好墓出土)

因馆藏发布资料较少,我们猜测其开孔可能是天然孔。

图十六


三、西周时期典型玛瑙珠饰赏析

西周时期玛瑙珠饰相对复杂,开孔器型多样,因此我们采用考古学中类型学的方法将西周玛瑙珠饰进行分型定式并作简要赏析。

(一)西周时期典型玛瑙珠饰的分型定式

1、型的区分

(1)大类:A珠型、B直管型、C竹节管型

(2)小类:A珠型a天然孔型、A珠型b水亮孔型

                      B直管型a天然孔型、B直管型b对打水亮孔型

                      C竹节管型a凸棱型、C竹节管型b浅棱型

2、式的区分

(1)A珠型

A珠型a天然孔型1轮面打磨式、A珠型a天然空型2轮面无打磨式

A珠型b水亮孔型1直筒式、A珠型b水亮孔型2直筒起鼓式

A珠型b水亮孔型3圆珠式、A珠型b水亮孔型4扁圆珠式

(2)B直管型

B直管型a天然孔型1直管式、B直管型a天然孔型2起鼓式

B直管型b对打水亮孔型1直管式、B管型b对打水亮孔型2起鼓式

(3)C竹节管型

C竹节管型a凸棱型1束腰式、C竹节管型a凸棱型2非束腰式、

C竹节管型b浅棱型1束腰式、C竹节管型b浅棱型2非束腰式。

(4)除以上几种常见的玛瑙珠饰以外西周时代可能还存在其他型式的玛瑙珠饰。笔者隐约记得以前见过一颗天然孔竹节管,但是当时未作太多关注,其资料和图片未能留存,另外对其真伪未作进一步了解。所以西周时期很大层面上可能存在以上未能提及的玛瑙珠饰。

*此分型定式因手头资料有限仅对较为常见的器型进行总结,而且式的区分仅仅是将大类中的不同小类进行区分,并未将其继承发展的先后传承关系进行明确的表达即此式无分传承发展的先后。

(二)西周时期典型玛瑙珠饰的赏析

1、A珠型

珠子类一般除了轮面无打磨的天然孔外,开孔处和珠体面皮壳都有一致性。直筒状珠子开孔面与轮面大都不甚犀利,有的在轮面可以看到许多小的打磨面,有的打磨痕迹相对明显,有的则出现风化纹,对于人工水亮孔的孔底面存在打孔时留下的崩茬会做精细打磨。珠子的皮壳熟旧自然、光气柔和,珠型挺拔优美。

(1)A珠型a天然孔型1轮面打磨式(图十七——图十九)

图十七

图十八

图十九


(2)A珠型a天然空型2轮面无打磨式(图二十——图二十一)

这类珠子是拿天然中空的玛瑙原籽将开孔面简单开切,轮面不做处理。

图二十

图二十一


(3)A珠型b水亮孔型1直筒式(图二十二——图二十六)

图二十二

图二十三

图二十四

图二十五

图二十六


(4)A珠型b水亮孔型2直筒起鼓式(图二十七)

图二十七


(5)A珠型b水亮孔型3圆珠式(三门峡虢国M2001出土)(图二十八左)

(6)A珠型b水亮孔型4扁圆珠式(三门峡虢国M2001出土)(图二十八右)

图二十八


2、B直管型

直管一般和直筒状玛瑙珠较为相似,只是长度较大。但是直管一般打磨痕迹是相对平行于开孔方向的。其开孔处的有的较为圆润有的较为平整。开孔处皮壳与轮面皮壳具有一致性,如果有新磨的情况会发现新磨面与老的表面皮壳不太一致。

(1)B直管型a天然孔型1直管式

(2)B直管型a天然孔型2起鼓式(图二十九——图三十三)

图二十九

图三十

图三十一

图三十二

图三十三


(3)B直管型b对打水亮孔型1直管式(图三十四——图三十六)

图三十四

图三十五

图三十六


(4)B管型b对打水亮孔型2起鼓式(图三十七)

图三十七


4、C竹节管

竹节管开孔处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磨损较为严重呈现出过渡的圆润;另一种磨损相对较少可见比较明显的打磨痕迹。无论哪种情况开孔处与孔道边缘或者开孔面与珠体轮面都有一定的残损,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制作中遗留痕迹或者是古人长期佩戴造成的孔口处的碰撞。竹节管的表面打磨痕迹一般是与竹节棱相对平行或者是有一定角度的斜茬,而且打磨痕迹有一定难以言表的特色状态,需要大家多观察真品才可以领会。竹节的棱起无论是凸棱还是浅棱都是手工的感觉而非机械、死板的。在皮壳上竹节管在视觉和触觉上都有一种油润的感觉,开孔面与珠体面包浆、光气、风化、熟旧相对一致,光气非常的柔和温润。对于束腰或者非束腰的不同实物应多注意其器形的比例、神韵。对于竹节的残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老残老磨,老磨面与老的表面皮壳稍有差异,但各方面相对一致;老残新磨或者新残新磨,新磨面与老的表面皮壳差异较大。

(1)C竹节管型a凸棱型1束腰式(图三十八——图四十二)

图三十八

图三十九

图四十

图四十一

图四十二


(2)C竹节管型a凸棱型2非束腰式(图四十三——图四十五)

图四十三

图四十四

图四十五


(3)C竹节管型b浅棱型1束腰式(图四十六——图五十二)

此标本一头老残后磨。

图四十六

图四十七

图四十八

图四十九

图五十

图五十一

图五十二


(4)C竹节管型b浅棱型2非束腰式(图五十三——图五十五)

图五十三

图五十四

图五十五



学生因手头资料、自身精力和水平有限对不周及未提及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正补充。

特别鸣谢黄百川、杜琳彤两位老师


感谢大家观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