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鉴别战国水晶

 文海智士 2016-01-23


————————————

前段时间有不少藏友通过平台问及战国水晶的鉴别,也发来不少图片,大多不是很开门。先前平台层分享过一篇名为“千年老冰-水晶”的文章【在平台中回复数字“25”即可查看】,简单介绍了下高古水晶,但历史及文化部分谈得较多,今日就再分享篇文章出来,也算统一解答疑问,两篇文章大家可结合看,当然有不全面和不到之处,还请潜水的专家们斧正。

战国水晶,尤其是齐国,应该是国内大量使用水晶材质来制作饰品的开端,商代、西周时期的出土记录鲜见水晶器物,这些应该与当时的开采技术相关。

个人认为水晶材质的古珠较之其他材质的古珠,鉴别起来难度相对大,这与材质因素是分不开的,后文会详谈,进入正题。

战国水晶形制:

战国时期的古人尤其齐国人利用水晶,通过先进的技艺,制作出多种多样形制的珠饰,有管状珠、带楞珠、环、圆珠、碟形珠、橄榄珠、圆形三通四通、桶型珠、竹节型珠等等。纷繁复杂的形制说明了当时的技艺十分发达,也体现了王公贵族奢靡的风气。下面就用图来给大家进行展示,水晶的多样形制。

环还包括多种形制

这是三通,还有四通

战国水晶鉴别:

执古认为战国水晶的鉴别可从四个方面综合来看,晶体(材质)、工痕特点、光气(皮壳)、孔道 。现在仿制技术极高,这四种可以讲缺一不可。下面分别阐述。

一、晶体(材质),水晶无论新老大家都会关注晶体好不好,主要是指内部杂质多少。战国水晶珠饰多见使用白水晶、紫水晶、茶晶。大家可以仔细观察,战国水晶晶体的通透感与新水晶是有差别的,新水晶显得死板不灵动,即便带有杂质的战国水晶,只要无杂质部分,也是莹莹有内涵。同时战国水晶珠饰等级高,带有杂质的不多,但由于水晶磕碰易损,难保存,现在见到开门藏品的“杂质”,可能为磕碰或磕碰后沁入所致。但老水晶与新水晶的这种区别,是矿源问题还是岁月问题所致具尚不清晰,体可以见下图比较。

上图为战国白水晶

上图为战国紫晶

上图为战国茶晶

上图为新白水晶

二、工痕特点,水晶质硬却脆,所以对制作工艺的要求很高,要将水晶晶莹剔透的感觉,淋漓尽致的展现更是不易。从上图各制式的水晶珠饰来看,远观制式规整但细看手工特点明显,不像机械工艺那么规整,边缘与楞也没有那么硬、利的感觉,是一点点的修整而成,比如圆形是一点点的由方形修圆。珠饰平面及弧度的工艺,应该都是用小小的砣具慢慢磨制的,磨制后的抛光更加精细也应为好几道抛光过程。所以我们看来战国水晶上的工痕不是非常明显,而且工痕都是不规则的短线。看下图感受下吧


三、光气(皮壳),战国水晶由于抛光工艺加之其岁月磨砺,有着独特的光气,执古的一位不太了解古物的挚友,当对比观察新老水晶时,曾打过一个比喻使我记忆深刻,他说老的水晶珠饰上面像罩了一层保鲜膜。这个就是不受种种思维限制人的真实感觉。当然除了这种皮壳感外,几千年的埋藏,多数水晶珠饰表面还会形成土蚀点。继续看图感受。

四、孔道,战国水晶的打孔是由桯钻慢慢完成的。开孔过程既是抛光过程,所以孔道水亮。不过水亮的孔道仿制工艺已经做的很到位,所以还是综合来看,鉴别不能以点盖面。

真伪对比: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1,图2,图4-6,均为高仿战国水晶珠,其他图为相应真品图,大家可对比来感受,高仿已经能够处理好孔道,打磨痕做得也不错,不过楞是机器处理的很生硬,最终要的执古感觉是光气(皮壳)、晶体(材质),当然还有一些细节,是仿不出来的。

国外水晶:

这里稍微提一下国外水晶,与国内不同,国外珠饰以贸易驱动,所以注重效率产量远大于细节,所以抛光工艺、钻孔工艺都没有国内水晶来的细致。也就不会有国内高古水晶的光气。下图为西亚高古水晶珠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