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写意花鸟的温柔时光

 知足常乐的藏馆 2019-02-07

L1、 通过写字了解国画绘画中的“写”,

体会中锋用笔的力度和节奏

 

书画本同源,当蘸饱了墨的笔尖在宣纸上行走的时候,兰叶的线条仿佛成了某个字的笔画,需要或快或慢或顿或提……古人有云:“一世兰,半世竹,可见写兰竹笔笔见功夫,叶叶讲理法,想速成是不可能的,还得静下心来打基础,认认真真下苦功。第一堂课老师便意图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真是用心良苦了。

 


L2、 侧锋练习,

体会线条对画面情感的影响


点线面是绘画的基本元素,国画尤其讲究线条式审美,当笔锋与行笔的方向形成不同角度,并以不同的形态,如粗细、长短、曲直、虚实等特征呈现时,便可表现人的心理感受,也会让观者产生共鸣。

 


L3、 通过练习各种不同形状的叶子,

熟悉各种笔锋的灵活运用、笔触概括型的能力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 学画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品画,然而也深深明白,这需要知识的积累、时间的沉淀,才能真正进入国画,才能理解一幅画背后的深意。

 

4、 墨分五色以及墨法的练习

 

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学国画的人都知道,然而想要真正得心应手的运用它们,却不是一件在短时间内容易办到的事。不过国画与水彩似乎有个相近的特点,那就是都在“与水玩游戏”。与其想着控制它们,不如顺势而为,也许就不会那么难了吧。

 

L5、 植物色和矿物色的不同和运用



西方画用透视来表现空间关系,中国画中则使用虚实,而了解了国画颜料的不同特性,就能很好的表现这一点,甚至根据画面需求调整不同的蘸墨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国画中用到的工具并不多,不过笔、墨、纸、水和颜料而已,但在创造画面的趣味和探索广阔的边界上,却让人感觉有无限的可能性。

 


L6、 色彩的搭配和深浅变化

 

“调色“可能是画画中最大的乐趣所在,颜料中加不同程度的水能体现深浅变化;加不同程度的墨能增加重量感,显色更深沉;两个不同的颜料相调,又能变成另外一种新的颜色。

 

而画面中的“用色“又是另一个有趣之处了。”对比“让人感觉对撞性强、活泼可爱,”融合“ 使人产生舒适安详的儒雅之感。更有那些将两者结合的高妙之人,他们的画作则更加让人赏心悦目,欲罢不能。

 


L7、 撞水撞粉的表现

 

据说中国画到了近现代,由于受西方文化的流入以及一段时期内文化断层的影响,发展受到了很大阻碍,但也有不少优秀的画家借鉴西方的技法,融合东方的审美,走出了困惑与迷茫。

 

其实中国画更多的是给人哲学上的思考,与其刻意追求像不像,不如大胆的去表现,就像撞水撞粉,不可控,却更自由。技法都是相通的,关键是我们的表达能力是否能落实到纸面上。

 

L8、 勾填设色的学习

 


上帝说要有光,世界便有了光。你以为中国画是不讲究光源的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世界观完全被颠覆。


中国画讲的虽然是散点透视,但是涵盖面却更广,光线是随着画家的心意而走的;西方画中的光源局限于某件事物上,突出表现它的立体感、真实性,但是中国画却自带主角光环,整体给人发光的感受,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结合人性与精神的层面,表达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了解到了这一点后,谁还不会为我们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自豪、而自信呢?

 


L9、 情与态的表达



 

情是情绪、情感,态是动态、姿态。一幅画,如果动静结合、主次分明、“气” “势”得当,能使观者产生情感上的互动,展开延续性的想象,那必定是幅好画。


 

L10、中国画构图中的

落幅位置、均衡稳定、聚散疏密



“井”字诀、“之”字形、“S”形、章法、布局、位置经营、对立统一、矛盾互补……这些概念都不难理解,难的是当自己下笔画画时,是否能明确的知道怎样去建构、去表达?

 

“学会读画,多读好画”无疑是个好办法。比如金石画派的大胆突破、扬州画派的猎奇取巧、八大山人的神态表达、恽寿平的独特用色、王学涛的精湛画技等等,从中即便领会一二,也可受益匪浅了。

 


L11、中国画构图中的

呼应开合、圆缺参差、留白



古人眼里的世界是怎样的呢?看他们的画就能有所了解了。纵然是一花一草,或者一山一石,方寸之间却顿显鸟语花香、湖光山色,既简约含蓄,又微中见著;或以景喻情、或以物言志,无不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极致追求。


 

L12、从临摹到写生



 

我们画画一般都是从临摹开始的,但并不是画得和原作一模一样就是好的,临摹的要义是能活用作者的技法,领会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自己的画面上,而不是“照抄”,不是把自己变成一台复印机。

 

抓住了事物的“理”、“情”、“态”之后,写生会变得相对容易很多。但是,提炼事物只是初步的写生而已。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一点用在画画上也是相通的。好的作品不仅需要画之有物,更要表达出真情实感,或写境、或造境;如果无病呻吟或者刻意为之,就会适得其反,使作品流于下等。

 

 

随着学习的深入,常常会有“吾身也有涯而知无涯”的感叹,但转念一想,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实在很不现实。况且人家庄子也早就说了“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学习新东西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一方面,是满足自己的兴趣,充实己身,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提升审美。如果在求知的过程中能获得快乐并享受其中,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可惆怅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