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书籍和纸张是一对孪生兄弟,彼此的价格呈正比。但在我国古代,却有一种纸张特别稀缺珍贵,价格堪比黄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揭秘一下: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
1978年4月,三四个顽皮的孩子,下学后并没有回家,而是跑到苏州盘山内的瑞光塔下玩耍。因风吹日晒,这座古塔非常破旧,只剩下一个塔身了,孤零零地耸立在原地。
从结构上看,瑞光塔中心竖轴原本有塔梯,不过现在已经变得破烂不堪了,如果强行上去,稍有不慎便会坠落。但是,对于皮孩子来说,登这座塔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毕竟,他们翻墙爬树没有一项不擅长的。
三四个皮孩子聚在一起后,必定会搞事情。他们决定进行爬塔大赛看谁先爬到第三层。不料,在第三层他们意外地发现塔壁上有一块活动的砖,抽出青砖,发现里面竟是一座小暗室,在暗室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年代悠久的箱子。
箱子被打开后,孩子们将里面的物品扔在地上,随意地把弄……幸好有一位专家前来考察,及时发现这箱文物,被孩子们扔在地上的物件,很多是价值连城的物品。最终,这箱文物被带回当地的研究所。
箱子中存放物品的价值非常高,但小编认为最具有文化价值的,却是 不起眼的泥金磁青纸书经卷,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我国古代书写经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以黑墨在白纸或米黄色的纸上书写;其二,以金泥书写,纸张为深蓝色或黑色。金泥指得是将水银和金粉混合成泥状物品。第二种书写的材料贵,它所搭配的纸张更是不便宜。
瑞光塔箱中发现的卷经内容为《妙法莲花经》,因采用的纸张为蓝色,它又被称为“碧纸金书”。在荀子的《劝学》中,有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一个青,指的是靛青,蓝是用于制作靛青染料所需植物的统称。
碧纸就是磁青纸,它是使用靛青染料染色而成的纸张,这种纸张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从蓼蓝的茎叶处提起木蓝素,经过长期发酵后,加入糖赫尔烯酸,经过发生化学反应后提取浓缩的靛。
磁青纸需要染色加工,因此,它的质量非常好。根据《考盘余事》中的记载:“有磁青纸,如段素,坚韧可宝。”看到这里,各位读者不要误会,磁青纸的韧性好,并不是因为加了染色材料,而是纸中纤维导致它具备这个功能。
“笔墨纸砚”是书房四宝,纸张的价格比较便宜,它属于易耗品。那么,“磁青纸”的定价又会是多少。
在明万历20年时,磁青纸一张价值一钱银子,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一钱银子可以买到什么?一钱银子,我们可以买到两瓶烧酒或者十斤白面。到了北宋,磁青纸的价格直线飙升。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趁早打消使用磁青纸的念头,因为你用不起。所以,磁青纸又被称为纸中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