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莹宝
异军突起的乡镇丝绸企业
盛泽城乡的居民历来有织绸的传统,尤其在农村,早年间几乎每家都有绸机。 建国之初,镇郊的盛虹等四个村的手工机户曾为中国蚕丝公司加工织造土绸,合作化后,作为农业合作社的副业生产继续从事织绸。1958年,四个村的丝织人员及设备合并,成立盛泽公社丝织厂,成为全县第一个乡级丝织厂。虽然工厂在两年后解体,但毕竟是后来欣欣向荣的乡镇丝绸企业的滥觞。60年代,团结、红卫、南宵、红安、鼎方、虹洲、幸福、群铁等大队先后成立丝织厂,到80年代末,乡、村办丝织厂共37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创办了盛泽印花厂及东方、兴桥、盛虹、杨扇、永和、林桑场等多家乡(镇)、村办的印染厂。90年代后,乡镇企业普遍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先后改制为民营企业。 吴江工艺织造厂是全县最大的乡(镇)办丝织厂,它的前身是1972年重新创办的盛泽公社丝织厂,1977年更名为盛泽公社工艺织造厂,1983年改称吴江工艺织造厂,1992年成立艺龙集团。1985年与上海市工艺美术公司合作,成立丝织联营厂,成为上海工艺美术公司的抽纱、刺绣制品面料基地。八九十年代重点开发以化纤为原料的仿真丝面料,成绩卓著,被业内誉为“仿真丝大王”。90年代增设印染厂、化纤厂和自备热电厂,形成从化纤原料、织造、印染到服装的纺织产业链。 ![]()
盛泽印染总厂的前身是盛泽印花厂,创办于1983年,是盛泽乡的第一家印染厂,工厂投产后发展十分迅速,1986年增设真丝绸练染,产品达到出口标准,至1987年日产能力已达25万米,生产规模居全县同业之首,1990年产值居全国乡镇企业前三位。1990年增设丝织厂。1992年成立鹰翔集团,自筹资金引进德国、日本先进纺丝设备,创建化纤厂。1995年又建自备热电厂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乡镇企业。 ![]()
盛泽丝织二厂的前身是圣塘村丝织厂,1985年改为乡办厂。由于工厂紧靠江浙省界,与嘉兴市的新塍、虹阳、双桥、桃园等乡相邻,通过向嘉兴地区的个体丝织机户出卖经轴和发料加工,获得很快发展。1992年又增设印染厂。 1964年,盛泽镇区的各街道先后成立了多家民办的丝织小厂, ××开始后,几经改组,合并为东方红丝织厂和向阳丝织厂。1969年一度停办,1970年合并为勤俭纺织厂。初时,主要生产交织土布及人丝旗纺等,80年代,产品向合纤绸及工业用布转移,并于1984年成立吴江工业用布厂,与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联营研发帆布型丙纶垫布。 目澜丝织厂的前身为建于1966年的蔬菜大队丝织厂,1980年转为镇办厂后改名目澜丝织厂,80年代后开始生产真丝绸,产品向出口方向发展。
民营丝绸纺织企业的崛起
建国后,盛泽的私营丝绸纺织企业通过几度合并、改组和“对私改造”,到上世纪60年代都已成为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而发端于六七十年代的乡镇企业也充分体现“苏南模式”的特色,分别为镇(乡)、村两级集体所有。直至80年代,盛泽的丝绸纺织企业依然是清一式的公有制性质。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经济政策逐步放开,封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民营经济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90年代初,在盛泽远郊的一些与浙江相邻的村里,一部分敢于“吃螃蟹”的人向浙江的私营企业看齐,开始投资添置纺织设备,挂靠在集体性质的村办企业名下,进行生产与经营,出现了一批所谓带“红帽子”的小型丝绸纺织工厂。 这些工厂就是盛泽早期的民营丝绸纺织企业。 90年代中期,盛泽的村办企业开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从起步时先将设备、原辅材料等动产拍卖给经营者,逐步过渡到全部资产的转让,把村办集体企业改制成为民营企业;同时,政府还主动为原先那些带着“红帽子”的民营企业摘掉“帽子”,为其正民营之名;紧接着,又逐个对规模较大的镇办企业进行改制。至2000年,乡镇企业的改制工作基本结束,全镇的百余家镇办、村办集体企业全部改制为民营企业,而国营与县属大集体企业的改制工作也于90年代末启动,先后改制为民营企业。 ![]()
在企业进行改制的同时,新创建的民营企业迅速涌现,许多原先在东方丝绸市场从事丝绸纺织品贸易的经营者,开始投资实业,创建丝绸纺织工厂。90年代末,由于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上纺织品市场行情全面回升,因此,盛泽的民营丝绸纺织工厂如“井喷”似地大批出现,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新增了一千多家,民营企业开始成为盛泽丝绸纺织产业的主力军。 ![]() 如今,遍布全镇城乡的两千余家丝绸纺织工厂全部为民营企业,它们分布在缫丝、纺丝、织造、印染、织物深加工、针织、服装、家纺等各个行业,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和年产200万吨涤纶长丝、70亿米纺织品的巨大生产能力,形成一个高度密集的纺织企业集群;盛泽地区也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基地之一。在民营经济崛起的过程中,恒力、盛虹、鹰翔、赴东、新民等一批优势企业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实现设备的快速更新与工艺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进而实现产品的提档升级,并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实力,从而在市场的竞争中崭露头角,成为引领盛泽纺织产业发展与提升的排头兵企业。
化纤制造业的兴起
化纤是化学纤维的简称,包括人造纤维、合成纤维两大类,现已成为纺织纤维中最大的门类。 盛泽的丝绸纺织产业长期以来一直以真丝绸织造为主,到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以价格低廉的人造丝(属人造纤维)为原料织造人丝绸产品,一时颇为热销。建国后,盛泽的第一只人丝绸产品是1957年新生丝织厂生产的美丽绸,此后,盛泽的人丝绸产量逐年增长,60年代中期曾占丝绸总产量的半数以上,后来由于真丝绸和合纤绸产量快速增加,人丝绸的比重又逐渐下降。 60年代前后,国际上合成纤维生产技术发展迅猛,以涤纶、锦纶等合成纤维为原料生产的合纤绸,由于质量的提升受到消费者的欢迎。1967年盛泽开始生产合纤绸,并很快成为丝绸产品中重要的大类。90年代后,由于喷水织机的大量引进,合纤类织物的产量剧增,至2007年达到50亿米以上,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生产基地。 ![]()
盛泽纺织业每年要消耗大量的化纤原料,但是在90年代以前却全部依靠外地供应,因此,化纤绸生产的发展受到原料的制约。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处境,1983年,新生丝织厂开始开发化纤项目,利用新华丝织厂东迁后闲置的厂房,于1985年建成聚酯熔融纺丝生产线,生产涤纶长丝,从而填补了盛泽化纤生产的空白。1987年,新生丝织厂化纤车间独立建制,成立新生化纤厂。1984年,吴江丝绸工业公司、盛泽乡经联委与辽阳石化第一纤维厂三家联合兴办辽吴化学纤维厂,1986年由新华丝织厂负责接办此工程,1987年设备调试成功,生产出锦纶长丝。 上世纪90年代初,具备了一定经济实力的乡镇企业也把目光投向了化纤制造业。1992年,鹰翔集团投资兴建化纤厂,先后引进德国和日本的先进纺丝成套设备,生产涤纶长丝。由于设备先进,质量优异,产品深受客户欢迎,在短短的几年里,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纺丝生产线达到28条,成为盛泽地区第一家拥有较大规模的化纤生产厂。1993年艺龙集团也开始筹建化纤厂,引进了两条德国纺丝生产线和配套设备,1995年正式投产。 进入21世纪后,盛泽的化纤制造业开始快速发展。2002年起,鹰翔、恒力、盛虹三家化纤公司先后投巨资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熔体直纺涤纶长丝生产线,此外,新民化纤公司引进了先进的涤纶长丝生产设备,云菲氨纶公司也引进了氦纶丝生产线。至2008年,全镇的化纤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200万吨的规模,一跃而成为国内重要的化纤生产基地,而恒力、盛虹、鹰翔、新民、赴东、方圆等化纤制造企业也都在国内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内的骨干企业。 2007年03月起至2009年05月在《吴江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