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国家宝藏》开启历史密码 探寻陕西文物的前世今生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2-07
央视《国家宝藏》开启历史密码 探寻陕西文物的前世今生

陕西传媒网讯(记者 王瑛)12月3日晚,由央视历时两年倾力打造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正式与观众见面,首期节目中,故宫博物院携石鼓、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和釉彩大瓶三件国宝震撼亮相。著名演员梁家辉、李晨、王凯作为“国宝守护人”与由著名演员张国立担任的001号讲解员一起,现场演绎国宝的前世今生,讲述历史背后的故事。而有着“中华第一古物”之称的石鼓来自于陕西,梁家辉“变身”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马光,将它2300多年的经历娓娓道来。

据史料记载,在金石学中,石鼓是最重要的石刻遗物,公元627年,于凤翔府陈仓境内的陈仓山(今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有文字,被后世称为石鼓文。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后人又根据鼓身上的文字,将十面石鼓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汧沔、田车、銮车、霝雨。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状若“仓颉之嗣,小篆之祖”。就书法层面来说,石鼓文属秦文大篆类,介于西周金文和秦小篆之间,又称“籀书”,是我国文字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也被专家称为汉字的“祖宗”。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唐代韩愈曾专门为其上书请求妥善保存,并著《石鼓歌》。

这样一件国宝重器却历经磨难,“安史之乱”期间,唐王朝在战火中风雨飘摇,在雍城躲避战祸的唐肃宗还曾责令官员将石鼓运到雍城城南,供驻扎的文武百官赏玩。后来,随着战乱逼近雍城,石鼓又被仓促移至荒野,掩埋起来。到了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地方官吏终于查访到了石鼓的埋藏之处。当时还是国子学博士的韩愈闻讯上书,请求把石鼓搬到太学府,但直到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有关部门才采纳了韩愈的建议,石鼓被移到了凤翔文庙。石鼓重新出世,已是蚀迹斑斑,石鼓上的字迹残缺不全,引得无数名家学者为之慨叹。更可惜的是,由于一直被弃于荒野,其中一面石鼓“乍原”居然遗失。随着李唐王朝的坍塌,风翔文庙在战火中被焚毁,庙内所藏的9面石鼓再次失踪。

时间流转至北宋仁宗年间,醉心于书画的宋仁宗查阅史料,对石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旨寻其踪迹,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找到了9只,唯独“乍原”依旧没有消息。金石收藏家向传师重金求来一份太氏石鼓文拓本,经多方探查,终于在关中一家客栈后面的屠户家中发现了“乍原”石鼓。但“乍原”已面目全非,上部已被乡民削去,中间被掏成凹状用来捣米,而上面断裂开的两道边被屠夫用来磨刀。上面的文字,更是被磨去了大半,损毁严重,仅余下半部的4行文字。

而后的“靖康之难”、“抗金起义”等,让石鼓再次受到损坏,到了元代只剩余386个文字,还包括近一半的不可辨认的字。元大德四年(1300年),国子教授虞集在一片淤泥中发现石鼓,便组织将石鼓迁往文庙大成门内保存,平安经历了元明清三代。解放后,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央视《国家宝藏》开启历史密码 探寻陕西文物的前世今生

阙楼仪仗图壁画

央视《国家宝藏》开启历史密码 探寻陕西文物的前世今生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央视《国家宝藏》开启历史密码 探寻陕西文物的前世今生

杜虎符

2300多年,十面石鼓的命运颠沛流离,但每一次遭遇都与重大历史节点紧密关联,还与不少历史名人结缘,使它们更具有独特的价值与魅力。据了解,在之后的节目中,陕西历史博物馆将携陕西代表性文物——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和杜虎符,与其他七大博物馆的21件国宝逐一亮相,郭涛、马苏、刘奕君等明星作为护宝人为观众细述国宝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