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宝——石鼓(一)
衡晓光
引 子
三千多年前的古物出土于宝鸡。她是中华文明的基因,牵动着中华民族
历代多少文化精英的头脑,追忆先祖文明,研究先秦历史,承嗣文字书法。
她是中华民族的国宝——石鼓,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石鼓)
宝鸡在关中平原西端,秦岭北麓,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周秦王朝的发
祥地。在有史文记载以来,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姜炎文化·周礼文化·秦法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基石。周秦两朝的帝王都是从这里起步,逐步发展壮大,统一全国。这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历史上出了许多民族贤达名人,地下藏有许多珍宝,如法门地宫的佛骨,宝鸡地下已出土和还未出土的青铜器,还有中华国宝——石鼓。
唐贞观初你,在凤翔府所辖的陈仓(今宝鸡市区)发现了十块奇怪的石头,周边还刻有文字,一时震惊朝野。后人称其为石鼓。石鼓的出现对研究我国历史·文字·书法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研究周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史称“岐阳石鼓”·“周宣猎碣”·“陈仓十碣”·“雍邑刻石”,许多文人墨客争相观看,考究历史,诗赋颂扬,研摹书法,有看不够·究不透·学不完之感。所以有“石刻之祖”·“千古篆法之祖”·“中国第一古物”·“书法第一法则”·“石鼓是我国独一无二的珍宝”等之誉。
宝鸡市在石鼓出土地新建了中华石鼓园,以石鼓研究·青铜器展览和旅游休闲为一体,其中雄伟的石鼓阁已成为宝鸡市的标志性建筑。

2010年9月28日,应朋友之邀,我们夜游中华石鼓园,登石鼓阁,一览宝鸡夜景。
石鼓 石鼓文 (二)
衡晓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雒邑(今洛阳),秦人因护驾有功,得封“岐以西之地”建立秦国,秦人的领袖也由大夫升为诸侯,其第一位君主秦襄公率领秦人与强大的戎狄进行了连续四年的战争,最后战死在今宝鸡地区。他的儿子秦文公继任后,继续与戎狄作战,公元前763年,他率领700勇士“东猎”,历时一年,把秦疆土推进到了汧渭之汇,而这里正是秦先祖非子为周王牧马之地,于是,“乃卜居之”。据史料记载,秦国君“初开汧殹”,即举行敬祖祭天大礼,周王也派使臣参祭,石鼓诗就是记述祭祀活动,追述秦人征旅渔猎活动的咏歌。
在中华大地沉睡了一千多年后的唐贞观初年,人们在凤翔府陈仓山的北阪(今宝鸡市郊渭河南岸)发现十个大小相似的花岗岩石头,形似鼓状,上小下大顶微圆,中微鼓突,高约二尺,直径约一尺,石头四面镌刻着十首四言诗,类似诗经。唐代诗人韦应物以其石形象鼓,遂名“石鼓”,鼓面上的诗文称石鼓文。诗文记述秦国君王狩猎之事,意于“刻石表功”,“托物传远”。它的字体界于金文与小篆之间,亦谓周宣王史籀所书,称“籀文”。文字笔画挺拔,圆中带方,屈曲坚劲如铁,末笔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形体趋于方正,风格浑穆雄强,朴茂自然,显示了古代高超的书写技艺和精湛的刻石技术。石鼓文成为秦统一文字的基石和母体。石鼓在三千多年的风雨中,自然环境的侵蚀和屡经兵燹迁徙,石刻文字残缺不全,或模糊不清,使原来的四百余字仅存三百余字。
石鼓文有诗十首,诗是四言古诗,每首诗名由诗中两字起名,分别叫车工·汧殹·田车·銮车·霝雨·作原·而师·马薦·吴水·吴人。石鼓文的拓本,唐代就有,但没有流传下来。北宋的拓本为精善本,但真正流传下来的极少。明代锡山安国所藏的《先锋》·《中权》·《后劲》三本为北宋拓本,极为珍贵,权威。安国仿兵家三阵,把曹迪本为《先锋》,蒲长源本为《后劲》,徐良夫本为《中权》。三本中《先锋》本墨拓最早,拓本字最多,有422个字。民国初期被秦文锦卖给日本东京井荃庐氏,原拓本已丢失,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郭沫若30年代从日本收集的三种拓本照片影印件。
一·车工

车工鼓文译今:
我们的车打造得坚固华丽,
我们驾车的马多么整齐。
我们的车优良无比,
我们的马都是健壮的良驥。
能文能武的众将士们同去游猎,
是十分快乐的事。
那些惊慌逃命的鹿群,
是我们的猎物。
手持大犄角似的弯弓,
射向逃命的鹿群。
野兽们吓得时跑时停,
这正是最佳射杀时机。
受惊的鹿群突然停住,
我们抓住机会捕获。
特别要射杀那些成年的,
肥大的野兽。
“吾車篇”本篇是敘說遊獵開始時的情景。詩務章,首言車馬強盛,次言公卿和樂,三敘弓矢精良,四敘遊獵所見景物,五記狩獵所獲,是一片意態悠閒的遊獵詩篇。詩中突出車馬整齊,暗示國體 (车工鼓)
穩健,兵強馬壯。我們的馬車工藝精,我們的馬兒很齊整。我們的
馬車多漂亮,我們的馬兒強又盛,文武官員一同狩獵,邊獵邊遊抒發豪情。母鹿公鹿受了驚,連繃帶跳亂逃奔。官員們為求犀牛角飾彎弓,手持弓箭都想獲得這奇珍。我們以為驅趕的是大特牛,牠行動怪異是牛是鹿都分不清,奔跑時揚起了漫天灰塵,那時候我們都瞠目結舌吃了一驚。鹿群逃逸似流星,野獸入圍亂紛紛。我們驅趕那些老實的動物,被圍困後行動遲緩比較粗笨。射中的是那些三歲左右的小野豬,因為牠們孤獨地逃散容易被擒。

(车工鼓文拓片)《先锋本》

二· 汧殹
汧 殹鼓文译今:
汧河的水封沛长流,
流域有众多的水潭深湫。
鲇鱼·鲤鱼在此大量繁殖,
这正是我们捕鱼处。
下河捕鱼人人争先。
水中数不清的鱼儿,
悠闲地游乐。
大鱼在水中鳞光闪闪,
觅食的情景十分好看。
还有鮊鱼·鞭鱼,
赤尾鲂鱼也不少。
鱼饵使鱼儿勃勃而来,
捕鱼人个个忙得团团转,
也顾不上擦淋淋大汗。
捕得最多的是什么鱼?
当然是鲤鱼和花鲢。
用什么装这么多鱼呢?
用杨柳条编织的筐篓。
“汧殹篇”本篇是敘說汧源之美與游魚之樂。詩四章,皆言養魚捕魚之事。詩中讚美秦地水利優越,水產豐富,鰋、鯉、鲌、鰱等名種大魚很多,要用楊柳條筐裝運。汧 (汧 殹 鼓)
河啊流水潺緩,河曲有眾多清澄的深潭。鮎魚和鯉魚在那
裡成群結伴,下河去捕魚的是隨行的官員。小魚在齊胸深的水面上,傾刻間四處游散。帛布的漁網裏魚鱗閃皪,竹編的魚篧裏鮮魚交錯其間。黃麻編的帛網裏。大魚在掙扎,小魚已氣息奄奄。要做的魚湯很多很多,刳魚時魚兒活蹦亂跳還想逃窜,一個個大汗淋漓。人人都忙忙碌碌爭先搶幹,都有些什麼魚兒呢?盡是些鯉魚和白鰱。拿什麼來收拾呢?唯有用楊柳枝條來串聯。

( 汧 殹 鼓文拓片) 《先锋本》

三·田车
田车鼓文译今:
专用的狩猎车特别安全坚固,
铜饰的勒马绳控制着骠悍的骏马。
驾车的四马蹄声响亮·整齐。
左边骖马头饰上小旗飘动,
右边的骖马跑起来四蹄强健。
快马加鞭,
我们奔向狩猎的大原。
狩猎的车马武器齐全,
秦公的乘车畅行快意。
手持华丽的弓箭作和射猎的准备。
这里的糜鹿野猪多得令人惊奇,
还有那些野兔山鸡。
禽兽惊恐万分,向四面八方乱飞乱奔。
……?……?
被活捉的禽兽不再杀死,
从猎人员都欢快无比。
君子们也兴奋不已。
“田車篇”本篇是敘說在原野上來打獵,也是整個狩獵活動的高潮。射獵的對象不僅僅是麀鹿,還有麋鹿和雉兔。而且眾庶也參加此時的圍獵。狩獵的馬車很安全, 小馬駒帶上了銅鞍勒跑得更歡。四匹馬拉的車跑在正中間,車馬簡潔又輕便。左邊三匹馬拉的車旌旗招展,右
邊拉車的三匹馬快捷輕健,我們已躋息在平坦的山坡上, ( 田 车 鼓 )
卸下了馬上的車駕,手持紋飾華麗的弓箭,駝鹿和野豬
真不少,公鹿母鹿山雞野兔禽獸齊全。重新裝束好輕便馬車,士兵們疾走如飛寅夜再戰,不知不覺已越過了營區的柵欄。興猶未盡星河西褊,手持彎弓停止射箭。眾多百姓一路上手舞足蹈笑聲歡顏,文武官員回到住處奏起音樂舞姿翩躚。

(田车鼓文拓片)《先锋本》

四·銮车
銮车鼓文译今:
在阵阵銮铃悦耳声中,
秦公所乘的銮车驰行。
这是一个盛大车队的阵容。
华丽的弓硕大强劲,
红彤彤的箭簇装满车。
四匹马跑起来节奏有声,
驭手们把马缰牢老控在手中。
我们有众多的驭手和随从,
在大原上开展狩猎活动。
警跸的省车在队前飞驰。
狩猎中用彩旗指挥,
猎手们互相配合。
老天爷忽雨忽晴,
马儿长啸嘶鸣。
猎手们万箭发向兽群,
个个威猛善战。
猎获的禽兽数不清。
我们有如此的猎手,
也有如此多的猎物,
怎不让我们欢欣鼓舞!
“鑾車篇”本篇詩五章。首言鑾車,指明人君所車展現出這次狩獵活動將要結束時的情景。在臨時駐蹕的鑾車周圍,有奏對受命的近侍,有勇猛善戰的護,住地安如屏障。詩末以秦公的口吻說,我這次狩獵所獲很多。我率領的馬車跑在最前方,一路上八只鑾鈴響叮噹。雕龍繡鳳漆繪座艙,質地精良富麗堂皇。紋飾的弓堅固又漂亮,紅彤彤的箭那是天子的賜賞。卸下四匹馬拉的鑾駕,兩旁的六匹馬多麼駿健雄壯。步兵和騎兵浩浩蕩蕩,鄜時來的坐騎都集結在這個地方,大道上充滿了輕裝減戎的車輛。人馬行動緩緩,車轍腳印猶如花紋一樣,原野上忽陰忽晴天氣變化無常。催馬揚鞭緊握韁,箭一離弦駛駛響。伏地的大狸如同虎,狩鹿如兕有角長在額頭上。官員們有的捧山雞有的收拾獵物,一個個興高采烈喜氣洋洋,我們獵獲的異獸非鹿非牛真實怪模樣。
( 銮 车 鼓 )

(銮车鼓文拓片) 《先锋本》

五·霝雨
霝雨鼓文译今:
天降倾盆大雨,
河水猛涨到处漫溢。
我们必须马上过河,
找到渡河的地方。
人马奋力抢渡,
雨下个不停。
天上乌云滚滚,
我们寻找渡船,
渡船来自鄜畤河边的营地。
众猎手们撑船渡河,
浩浩荡荡,
甚为欢喜。
雨时下时停,
我们奋力撑船,
终于到达被岸,
众猎手们欢欣鼓舞,
此情此景令人难忘。
本篇是敘說狩獵歸途中,玉宇,涉水行舟的描寫。詩首句的癸,應該是日名,從丙申第二天出遊以後已經七天了。下雨以後,水上漲,有些地方還可以騎馬橫渡,有些 ( 霝 雨 鼓 )
地方就需要乘舟而行了。我們出行是天子的旨意,大雨滂
沱川流不息。波濤洶湧水漫河堤,大水中充滿了沖刷的污泥。文武百官淌水過河,大隊人馬顧不上水深流急。汧河水啊不斷的上漲,眾多士兵在江河中進退維艱風雨淒淒。差役們匆忙去找渡船,船只來自那鄜時營地。步兵和車馬都成了落湯雞。只有船只可以通行,忽陰忽晴過河真不易。木棍護著過急流,不少人總算爬上了對面的堤,士兵們繼續泅渡不停息,有的逃上岸也有沖走的,回到住地記下這難忘的一筆。

(霝雨鼓文拓片)《先锋本》

六·作原
作原鼓文译今:
我们已作好策划,
在大原上建一新工程。
首先要修通道路,
铲除荆棘。
范围是三十里,
用木柵篱笆,
把营建之地围住。
要栽植栗树柞树棫树,
还有棕树和柏树。
绿树成阴,
百鸟鸣啼。
还有翠竹和花卉,
成为人们游乐之地。
二日修路……
五日栽树……
……
"乍原篇”:本篇是敘說修治道途之事。在官吏的率領下徙隸來整治道路,種植各種樹木。植樹以及治道都有時日的限制,分別是二日和五日。我們計劃在先人的故地上開始新的征途,汧渭之會的原野上首先得整治道路,要馬上建造 (作 原 鼓)
營房安頓住處,我已把地理觀察清楚。先頭部隊已在山坡跟
前駐下,伐木除草三十里為營區。我們的人馬雖然稀微營轅圍欄井然有序。移栽了黍栗果樹,柞木白桵可以用於柵欄和建築。[木咎]木和棕櫚司機長綠,山谷的水道上小鳥兒如歌似訴,箬竹新枝隨風起舞婀娜多姿。營區內要裝點的花團錦簇,休閑時可以優遊散步。記下這難忘的日子,盤山的道路已暢通無阻,二日種樹,五日修路。

(作原鼓拓片)《先锋本》

七·而师
而师鼓文译今:
……
我们的军队,
弓箭十分充足。
……
左骖驾马……
……
阵容盛大整齐。
……
都得到回信答复。
呼来……
不论大小都在一起,
周天子十分快乐,
嗣王始……
故我来……
……
“而師篇”本篇是敘說秦公迎接周天子使者到大場面。嗣王是周烈王,烈王初立,遣太史見秦公,故秦獻 ( 而 师 鼓 )
公出師迎之。氣喘吁吁徒步迎賓疆域外,興沖沖各路諸
侯來相會。車馬上裝著許多弓箭,兩旁的駿馬披紅掛彩。威武雄壯的將士們源源不斷似潮水。客問我卜卦之事可信得?我回說寶石似肝是神來。諸侯們卸下車和馬,小孩大人全都來到了營房內。禮樂聲中宴席開始歡呼天子萬歲,賓朋們祝賀太子新立繼往開來,群情激昂為興周室齊努力招來群雄在我大營相聚會。

(而师鼓拓片)《先锋本》

八·马薦
马薦鼓文译今:
……
雨过天晴,天空出现彩虹。
那……
奔走……
青草茂密翠绿,
树木旺盛。
各种花儿鲜艳夺目,
十分漂亮,
美丽!
草丛中隐藏着觅食的山鸡。
……
……心其一……
……
“馬薦篇”本篇是敘說當時秦地雨量充沛,天上常見虹霓,氣候溫和,草木滋蕃。雖僅“濟濟馬薦,栺栺芄芄” ( 马 薦 鼓 )
可讀,已顯示出秦地良好的畜牧環境。雨過天晴現虹霓, 猶如彩橋架天際。芳草滿地走駿騎,邊吃薦草邊揚蹄,排列蓍草知禍福,占得一卦是大吉。草叢藏匿似雉血,寶石似肝若雄雞。吉日獲寶是天意,我心不二當專一,江山如畫美無比,陳倉真乃風水地。

(马薦鼓文拓片)《先锋本》
 九·吾水 我们的河水清澈干净,
我们的大路平坦畅通。
我们营建的工程完美竣工,
树木茂密成长。
祝福周天子永远安宁。
占卜到丙申日子出行。
燃起熊熊的薪火,
一片光明。
在平坦宽敞的大道上,
排列整齐的车马,
准备出征。
这里一派祥和安宁。
驾车的左骖骏马十分骠悍,
母马……?
无不……?
四匹骏马驰骋神采飞扬,
……
秦公对太口实:
现在要及时去……?
我何不能得到更好护佑!
“吾水篇”本篇是敘說我們的水很清澈,我們的道路已修平,樹木也已經種植就緒。在丙申這一天秦獻公和周天子使臣一道準備出遊。我們營區內的流水很清, ( 吾 水 鼓 ) 我們的道路也修的很平,我們營造城池不再遊牧,美好
的樹木已經紮根成林,恭祝周天子永遠安寧。丙申是郊祭前占卜的吉日良辰,柴薪熊熊一片光明,它壯我遠征。我們道路的兩旁,我們的騎兵整裝待發排列成陣。營房寬暢大道康莊,滿載兵器的馬車越過薪火走向征程,左邊的駿馬輕捷馳騁,右邊的馬匹為何如此愚鈍?原來是母馬拉的重武器步步艱辛,莫不換下牠積德多開心。旌旗下戰時用的白馬真是英駿,一路奔馳揚起了陣陣灰塵,三十里營區都跑遍,把恩澤施予士兵和百姓。秦公說如今國泰民安定,大吉的日子要喜慶,黃金不斷的充實國庫,何不將多餘的賜賞給將士激勵軍心。

(吾水鼓拓片)《先锋本》

十·吾人
吾人鼓文译今:
管护山林水泽的虞官,
极具爱怜之心。
他每天从早到晚,
尽力职守本职。
为了祭祀用牲,
他忙得忽东忽西。
……
主管祭祀的太祝,
……
虞官曾得到勋荣,
……
虞人管护的园囿,
有许多鹿群,
……
“吳人篇”本篇是敘說秦公的隊伍首先到達務吳陽,寢宮遙祭了吳嶽。在吳山的鹿囿中,許多公鹿和母鹿奔跑嬉戲。 又有一說是记述交战俘得吴人归来后,让他们为秦国耕作、养殖。使秦国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得以发展。虞官負責山林和田園的管理,他對一草一木都非常的愛惜。無論白天還是夜晚,他對自己的工作總是兢兢業業,一會兒跑北,一會兒跑西,他的功績誰也不能掩蓋,他的工作誰 ( 吾 人 鼓 )
也無法替代。說起來還有更稀奇,這一次他要用大特牛去
獻祭。回到營房他又想主持祭祀,還向主持祝禱的官員說了自己的主意,過去諸侯祭祀祖先,也曾任用他設飪獻藝。祭品送去的地方。林木茂盛風光綺麗,那裡還是畜養園地,許多公鹿和母鹿在奔跑遊戲。我們對疆域進行了治理,聚集了糧草增加收益。大田裏豐收在望,文武官員都盼著品嘗美味的大米,所有謀劃都開始實施,周朝王派來使臣參加了祭禮。

石鼓的遭遇和迁涉
衡 晓 光
石鼓的发现,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引起历朝历代帝王以及文人雅士的重视,然而命运多舛。她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如风吹雨淋,空气腐蚀,热胀冷缩,而且要受数次战乱,历经沧桑。
石鼓勒成是放在地上还是埋在地下?不得而知。一千多年后的唐贞观年间才发现了她。发现时已风雨剥蚀,满目疮痍,一些文字已模糊不清。唐初的百年间,战乱四起,时至安史之乱,玄宗奔蜀,肃宗平叛,坐镇凤翔,凤翔成为唐王宫廷所在地。这时文臣武将集聚凤翔,成为政治·文化和军事的中心。肃宗要看石鼓,陈仓县令立即将十面鼓运到凤翔城南时,战事又起,就将石鼓埋入地下。又过了四十多年,大诗人韩愈掘出石鼓,看完后也感到“才薄将奈石鼓何”,并上书建议要保护好。元和九年,凤翔府尹郑余庆将石鼓移到文庙保管,但少了一面“作原”鼓。唐朝衰败,战火四起。又经五代十国战乱,石鼓失踪了。宋朝的建立,使石鼓重见光明。宋仁宗十分喜爱石鼓,官吏们千方百计搜寻石鼓。凤翔知府司马池(司马光的儿子)发动所辖群众,找到了丢失的九面鼓,“作原”鼓还未找到。北颂皇佑四年,凤翔知府向传师,经过明查暗访,在民间找到了“作原”鼓,但已被凿成祘窝(米臼)。宋代诗人梅圣俞见到此鼓,诗云:“传之我朝一鼓亡,九鼓缺剥文失行,近人偶见安碓床,亡鼓作臼刳中央。心喜遗篆犹在傍,以臼易臼庸何伤。以石补空恐春梁,神物会合居一方。”

宋徽宗是大书画家。他自诩为“天下第一学士”。他对石鼓十分喜欢,下令将石鼓移送汴梁(今开封),先放太学,后置保和大殿,并用黄金泥填入字内,以示宝贵。“靖康之变”时,二位皇帝和石鼓一起被押送到北方的金朝。金人爱金不爱宝,剜出黄金,把石鼓扔于荒野。元灭金后,忽必烈采纳了王檝(凤翔府虢县人)的建议,在金朝枢密院原址上建起国子学。王檝又在荒野发现遗弃的石鼓,就将其置于国子学,派专人看护。而后又根据太学祭酒虞集建议,将石鼓放在孔庙大成殿门内左右石壁下,下砌砖坛,庞设围栏,供学子观看。一直到民国,石鼓就保存在北京国子监内。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大批文物(包括石鼓)大迁移,以保护国宝。1933年2月5日,文物先后分四批从北京经平汉·陇海转津浦铁路运到浦口,再换轮船到上海,分别存放在法国和英国租界。石鼓被安置在仁济医院库房的最下
层。1934年国家在南京修建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以图永久保存。1936年,文物从上海
迁到南京。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南京成为日本轰炸的主要目标,文物又要大迁移。这次文物分三路运输,最后送到四川重庆附近。南线共80箱重要文物,从长沙·贵阳·安顺,最后达到四川的巴县;中线有9331箱文物,经汉口·宜昌·重庆,最后达到四川的巴县;北线有7287箱文物,经徐州·宝鸡·汉中·成都,最后达到峨眉。石鼓在北线的文物箱中。三路中,北线运输最为艰苦。天上有日本飞机轰炸,地上有秦岭“蜀道难”,没有良好的运输工具,又值冬季下雪,不仅路难走,而且人和牲畜的饮食防寒都十分困难。装石鼓的车在路上翻过几次,然而石鼓却安然无恙。押送文物的那志亮后来回忆说:“我这才开始相信古物有灵,否则大家为什么总能在敌机轰炸,千钧一发时安然离去,翻出·翻船也都平安无事?”就这样躲躲停停,一直到1941年才运到目的地。北线押送人员梁匡忠后来回忆说:“我的印象特别深,1937年春节我在北平过,1938年春节我在宝鸡过,1939年春节我在陕西褒城过,1940年春节在峨嵋过,1941年春节在乐山过。”1945年日本投降,抗战胜利,这些文物又要分别从重庆的巴县·峨嵋·乐山集中到重庆,然后经水路运到南京。1947年底,西迁国宝安然无恙重返南京故宫博物院分院。南京沦陷时未运走的2952箱文物也被南京分院找回。至此,从1933年开始,文物离开北平南迁,后又西迁,再东迁南京,历时14年才安然团聚。
在那黑暗的日子里,护宝人员经历了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他们经过了长沙轰炸,重庆轰炸,贵阳轰炸,成都轰炸;绵阳翻车,峨嵋大火,重庆白蚁;他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多次化险为夷。他们为保护文物立下了不朽功劳,当永铭史册。从现在看,文物南迁的决策是正确的,否则,中华民族的国宝将会损失很大。
1948年,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决定博文物移迁台湾。12月22日,运走320箱;1949年1月6日,运走1680箱;1月29日,运走972箱。他们运走的文物占故宫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都是精品。石鼓由于太重,没有被运走。
1950年,石鼓连同其它文物一起重回北京故宫博物院。1958年开箱后成列于故宫博物院箭亭。现在放在故宫博物院宁寿馆展出,供游人观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