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蓬|石刻之祖 石鼓传奇

 书山有路gwj 2020-03-01

1-石刻之祖-石鼓

石刻之祖 石鼓传奇

文|王蓬

我对有“石刻之祖”美誉的石鼓关注始于对褒谷拓片世家的采写,因涉及拓印起始发端,有文字提及中国最早拓片中便有石鼓文。其时为1996年前后,恰好任职汉中市文物管委会的伊博灵先生经多年研究,创作出版专著《石鼓文鉴赏》,应邀座谈研讨,聆听专家发言,再读各种专著,总算对“石刻之祖”石鼓及其铭文发现的时间背景、形置内容、社会影响、在文物界的地位及其所经历的沧桑离乱、充满传奇的故事有所了解。

2-今日古陈仓

石鼓发现于1300多年前的唐代贞观初期(627年),西秦凤翔府有农民在陈仓山下耕作时发现了十个石墩,初看无奇,细观则大小相仿,皆通高二尺,直径约一尺,石墩园而见方,中间微突,上细下粗,形如鼓状,鼓顶微圆,显非天生之物,而系人工作为。细看鼓体还刻有文字,消息传开,立刻轰动朝野。其时,正值贞观初年,百废待兴,唐太宗雄心勃发,眼见一个政通人和,大治年代来临之际,发现石鼓,应为吉兆。太宗本身亦系大书法家,唐朝名臣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无不精于书体。石鼓显世,在唐代即成热门话题,唐代的书家、诗人进行多方研究。诗人韦应物在《石鼓歌》中称:“刻石表功兮炜煌湟”,韩愈也称“镌功勒成告万世”。

麻烦的是因石鼓刻字无题款,不知具体年月。于是历代众多大家学人依据石鼓形状、笔划字体、书写内容对诞生年代争论不休。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及学人张怀瓘、窦皋等人认为石鼓是周文王时代产物。著有十卷本《韦江州集》的诗人韦应物认为石鼓是周宣王时代产物。宋时一代文宗欧阳修著《石鼓跋尾》赞同韦应物说法,即石鼓是周宣王时所产。宋代词人、出身进士、曾任吏部尚书的程大昌却认为石鼓是周成王时代产物。另外,还有宋代郑樵著《通志略》中认为《石鼓》系先秦之物,应作于秦惠文王之后,秦始皇之前。清代学人震钧著文持秦文公时物说。曾任故宫博物馆馆长马衡却持秦穆公时物说。马叙伦著《石鼓文疏记》与震钧持秦文公时物说一致。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著《石鼓》,考证石鼓诞生于秦襄公八年。考古学家罗振玉作有《石鼓文考释》其中观点和与唐时韦应物、韩愈说法接近。曾在西南联大任教、又在故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的唐兰教授,系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他多年研究梳理,推出专著《石鼓年代考》。认为其刻石年代为秦献公十一年(前374)……

3-中国古文字

从以上争论不难发现,诸多学人大家在石鼓诞生年代或持不同看法,但较为一致的是从文字为篆体上判定为周秦遗物,毫无疑问是全国发现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获“石刻之祖”的美誉当之无愧。

因之前,古代铭文多在青铜器上发现,石鼓石刻文字发现尚属首次。不仅引发诞生年代之争,此外,刻石文字的艺术特色,文字反映的内容以及周秦时代的社会风貌等,犹如一座蕴蓄丰厚的文化富矿,故而引起韩愈、韦应物、程大昌、郑樵、震钧、郭沫若、唐兰、马衡等历代大学者的热忱关注,纷纷著文立说,以至形成一门跨越文物、文字、考古等诸多学科的显学:石鼓学。还有学者认为十面鼓石就其蕴蓄的丰厚,应为“中华第一文物。”

4-中国文字演变

十面鼓石从发现至今的1300年间历经曲折、充满传奇故事。先是在发现的年代上争论不休,接着又对十面石鼓上有先秦篆体文字及内容展开研究。石鼓既是周秦遗物,石鼓上的文字自然是周秦字体,周时遗留文字多系青铜器铭文,故而也称金文、钟鼎文。商周系青铜时代,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诞生于四千年前的夏代,青铜冶炼制造技术渐趋成熟。青铜多为礼器,鼎为代表。再是乐器,钟为代表。故而青铜亦称“钟鼎”。周之前称铜为金,故青铜器铭文就成“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铭文以钟鼎上为多,亦称“钟鼎文”。金文应用时间,始于商早期,终于秦灭六国,共约1200年。各类铭刻于青铜的文字总数,据考古学家容庚先生所著《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已识别的字为2420个。至今尚有1320个字有待识别。

5-青铜器上铭文

中国早期文字为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指最早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及春秋六国文字均系大篆,其明显特征是远古象形文字。   小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由大篆简化产生,形体齐整、比大篆容易书写。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小篆是大篆向隶、楷之间的过渡性书体。从石鼓文形体细观,恰好处于大篆向隶、楷过渡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镌刻于花岗岩石,与青铜金文比较,有明显的动感,更显生气。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保留着金文的特征。而且,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奔逸之气。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在章法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上下左右之间的联系、其笔力之强劲在古文字书法中独树一帜、别具奇彩。故而唐代书法评论家张怀瓘在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断》中说:“《石鼓文》开阖古文,畅其戚锐,但折直劲迅,有如铁针而端委旁逸又婉润焉。”元代国子监司业潘迪研究石鼓文,曾书丹制作《石鼓文音训》碑。碑额为篆字“石鼓文音训”,音训为楷书,后记为隶书。碑石两面刻字。音训的内容为《石鼓文》的释文、音义及宋人郑樵、施宿、王厚之、薛尚功等对石鼓的排序。潘迪曾说:“石鼓文字画高古,非秦汉以下所及,而习篆籀者不可不宗也。迪自为诸生,往来鼓旁每抚玩弗忍去。距今才三十余年,昔之所存者今已磨灭数字。不知后今千百年所存,又何如也?好古者可不为之爱护哉。”清代在政、学两界均享盛誉的康有为也称扬石鼓文:“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我,自有奇采。”

6-十面石鼓之吾车豉

遗憾的是石鼓置旷野千年之久,风雨剥蚀,刻文多有残损,其中一鼓面上字迹已荡然无存。据记载唐时已有石鼓文拓片,可惜失传。北宋欧阳修所藏拓本仅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仅四百二十二字。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1984年第三期,刊有石鼓文的宋拓影印本。

伴随对石鼓文诞生年代与书写文字的研究,书写内容也成为研究的重要方面。唐人就发现每只鼓上镌刻的文字皆为四字一句,且有韵律,是四言诗篇。这些诗篇与已经流传的《诗经》风格相似。《诗经》是古代诗歌的选辑发端,为西周初年到春秋时代(公元前十一至前六世纪)的诗歌总汇选集。随着深入研究,从石鼓诗篇的格局、词句、韵律上都有与《诗经·大雅》近似之处,所以也采用《诗经》的取名之法,以石鼓诗篇前两字为十面石鼓取名,成为石鼓分别为《汧沔》《霝雨》《而师》《乍原》《吾水》《车工》《田车》《銮车》《吴人》《马薦》的来历。

7-石鼓文拓片

至于石鼓诗篇的内容,多数学者认为赞美的是周秦故土,八百里秦川,秦岭巍峨、渭水浩荡、原野广阔、沃土肥美、战车精良、马匹强健、渔猎丰盛、道路平坦、往返通畅等,也有学者认为诗篇的内容是周秦王族田猎情景,故也称石鼓为“猎碣”。总之,石鼓诗篇内容应是周秦时期,秦国先民生活情景的诗意描写。不仅文字承前启后,有刻石开创之功,内容亦恢宏优雅,堪与《诗经》比美。

随着研究深入,石鼓愈受重视。唐时,位居高官的文豪韩愈不仅写下名篇《石鼓歌》,还提出石鼓应由国家保管。于是唐宪宗元和八年(818)被迁雍城孔庙(宝鸡凤翔)。可惜唐之后,五代割据时局失控,石鼓散落民间。到了北宋时期,一代名臣文宗范仲淹在主恃庆历新政时,恰司马光之父司马池任凤翔知府,便让其寻访散落石鼓。司马池知石鼓沉重,即便散落也应在当地。经多方查访,竟然找回九面石鼓,仍有“乍原”鼓失踪。幸北宋有喜爱金石的向传师闻仍有一面石鼓失落,心有不甘,自费从开封到凤翔寻找,最终在一乡村屠夫家找到,惜石鼓被削半截凿为臼窝,但总算完备。其时,诗人梅尧臣专门作诗记此事:“传至我朝一鼓亡,九鼓缺剥文失行。近人偶见安碓床,云鼓作臼刳中央。心喜遗篆犹在傍,以臼易臼庸何伤。以石补空恐舂梁,神物会合居一方。”

8-被用臼窝的乍原石鼓

北宋徽宗善书画、喜文字,自然深知十面石鼓价值。不顾山川阻隔,命把十面石鼓运进东京开封存放,还对石鼓文字凹处填满金粉。岂料,这又给石鼓带来一劫。“靖康之耻”发生时,因石鼓填满金粉被金人掠到燕京。之后,金人被蒙古铁骑打败,剔去石鼓金粉后被抛弃在京郊废墟。冥冥之中,在元朝为御史大夫的世袭千户王檝竟然是宝鸡人,见到故土瑰宝自会力挺,出面将石鼓移至大兴孔庙,后元仁宗又将其移大都国子监,历明清两代五百多年幸无移动。

正应古训“国兴鼓安、国乱鼓迁”。

抗战前夕,为防日寇劫掠,故宫文物又面临避战乱、大批国宝迁徙,周秦遗物石鼓自在其中。据时任故宫博物馆馆长马衡日后著作中回忆, 10面石鼓因系周秦古物,一致要求迁护,惜石鼓太重,迁运过程车载船运,不可预料事太多,为免鼓上字迹损坏,多方设法,有文物高人建议采用绵性十足之的高丽纸”浸湿覆盖整个石鼓,再用棉花包裹石鼓,纸干后就会紧附石鼓,纸外再包棉被,用麻绳捆扎,如此几层外衣放进木箱之中,箱内挡用稻草塞严,箱外再包铁皮后封条。正是由于如此层层包裹,保证了历经战火,西渡黄河,几经辗转,石鼓也安然无恙。

9-宝鸡石鼓楼

故宫文物分路南迁,装运石鼓的一路恰经发现之地宝鸡,后又翻越秦岭,暂存汉中,终运四川。其间曾遭日机轰炸、道路中断、卡车侧翻等种种险情,但在故宫人舍命保护下,十面石鼓安抵四川乐山存放。抗战胜利,战火又起,国民党兵败撤台时,故宫南迁文物随同迁台。石鼓因太重才没运走,回迁北京。近年,石鼓发现之地宝鸡高仿十面石鼓,修九层高楼存放,已成宝鸡市地标建筑。

2018年,笔者与多位退休学人受汉中市文化与旅游局邀约,对全市境内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调查。因陈仓道涉及宝鸡,趁便参观石鼓,因其南迁曾暂存汉中,自然要目睹真颜,哪怕是仿品。

那天,雨后放晴,天蓝云白,陈仓大地一派清新。上午八时半,即去宝鸡市博物馆,成为九点开馆最早游客。首先参观石鼓楼,我们在一楼大厅轻步缓移,因十面仿真石鼓皆存放于此,漫步之间,只觉得嗓眼发酸,莫名感动,沉浸于石鼓散发的光辉之中。我心中清楚:这正是有“石刻之祖”、“中华第一文物。”美誉的石鼓魅力所致啊。

10-宝鸡仿制石鼓

作者简介

(说明:王蓬和他的著作)

王蓬,国家一级作家二级岗位(二级教授)曾任陕西作协副主席、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創作40余年,结集50余部。曾获国家图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全国首届徐霞客游记奖等多项奖励,并有多种著述翻译国外。系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