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刻之祖——石鼓文

 朝歌淇水悠悠 2022-09-13 发布于河南
图片

石鼓文是指春秋战国时秦国刻在十个鼓形石头上的古老文字。十个鼓形刻字石,每个高约100 厘米,后人称之为“石鼓”。它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图片
石鼓原石

唐朝初年,石鼓文出土于陕西省陈仓县石鼓山,即今宝鸡市东南约十余里的渭河南岸陈仓山(现名鸡峰山)之北。它用四言诗记述春秋时秦国国君一次猎祭活动,也称“猎碣”。

图片
石鼓原石
石鼓文刚出土时,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后来由于唐代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大书法家纷纷赞赏它的书法精妙,特别是著名文学家韦应物、杜甫、韩愈等竞相作诗称赞,这才闻名于世。

石鼓从唐宪宗末年即元和十五年(820)被从野外收回放置凤翔的夫子庙,已亡一石。北宋时,司马池又运至府学,仍亡一石。仁宗皇祐初年,向传师在民间寻得所失一石。

图片

石鼓原石


大观年间,宋徽宗喜好书画古迹,宰相蔡京将十石运抵汴京(今河南开封),安置在保和殿稽古阁,并用金填字,以示珍贵。靖康之乱,金兵攻陷汴京,将石鼓北运至金中都(今北京西南)。元朝迁都大都(今北京)后,将石鼓置于国子监,一直保存到民国。

图片

图片

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石鼓在北京放了六七百年,到20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华时,随故宫文物南迁,最后转移到四川峨眉县西门外武庙,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石鼓原石局部大图

石鼓是花岗岩,石质坚固,但由于经过多次厄运,石质逐渐风化,有些文字已经脱落,十鼓虽然完备,但其中一鼓已无文字。


图片

图片
石鼓原石局部大图

石鼓文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

图片
石鼓文北宋拓本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线条较金文更加匀整圆润,字形结构较甲骨文和金文简单,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

图片
石鼓文北宋拓本

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是大篆流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

图片
图片

石鼓文北宋拓本

石鼓文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

图片
石鼓文北宋拓本

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其笔力之强劲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文字书法中是堪称独具奇彩和风神的。

图片
吴昌硕节临石鼓文

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临习篆书的重要范本,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世学篆者皆奉石鼓文为正宗,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皆得力于此。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