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家内功

 派护林人 2019-02-07

  熊经(三味真火连翻动):(熊)观念:94.09.131. 熊经很重要,是我们这派太极拳的特殊练法,它属于左家心法。

  彻底了解熊经的奥妙,练好熊经,等于练会六成的太极拳。分成天地人三个层次练,人阶练外型、地阶练地气与人气结合、天阶练 天气地气人气 合一。现在外型已经熟练,要开始接地气。

  2. 练拳最重要是 气的鼓荡与水火相济而已。气能鼓荡,练太极拳才能如行云流水。

  熊经可用风与水来练。水是体,身体要柔弱似水,风是指行气。两者都是旋转的。最危险的水是漩涡,龙卷风的力量很大。因此身体回旋时,属于水,反旋时是风。

  4. 熊经是练五心(两脚心、两手心、头顶心)相通,「通」指气的串通。《推手窍正》

  所说的熊经,藉气练功,才是真正的熊经练法,比《太极拳道畿》还透彻深入。

  重点:

  搭桥(舌尖轻甜上颚),微笑(臼齿微扣)。吸气,两手如起式般慢慢浮起,保持美人手,大拇指不要翘起来,鱼际(大拇指下方掌缘突出部份)放松。两手掌心相对抱圆。「抱」不是「端」,中指要微微向下,肘眼向上微扬使腋下稍圆,腋下、肘、腕关三处都要略成圆形。「抱」是像从地下抱起东西,因此手的姿势从夹脊延伸出来成一个半圆形,从两个手的中指延伸往下,还有半个圆。手的姿势摆好后,放松,丹田含住(心气相守丹田)。此时应该可以体会到两个手掌心的气非常强,会感觉涨或麻,表示气已经到两手手心(劳宫)。

  玄牝(两眉中间)要松:微笑即会松,平常练降魔降心,神凝一处守着一点,玄牝展开,两眼后视,透过后脑下视丘神才能内歛。(可观看骷髅头骨或鸡鸭头骨,玄牝有空洞通往脑下视丘),常练不会得老人痴呆症。百会要似有似无虚灵顶颈。神清体泰、满身轻利、怡然自得,方为上乘。

  胯要落下,虚脚龙形三折。转动时,实脚膝盖一定要对准脚尖,不可稍有移动,否则膝盖容易受伤。

  实手实脚:重心在左、向左转时,右掌心要如鸟之展翅、夏日之蒲扇,迎风舒展,使劳宫穴有一股气自然向外溢出。此时左脚、右掌是实的是阳。左脚由涌泉送气往上由阳蹻(两脚内侧气脉称阴蹻,外侧称阳蹻,两手内侧气脉称阴维,外侧称阳维),到命门穴(肚脐的正后方),到达胛脊经右手阴维脉到右掌劳宫穴,气由此出去。右掌微开。

  虚手虚脚:重心在左脚时,右脚就全虚空,右脚、左手、是虚的,虚的即是进气点。左掌心要有微合之动作。

  感觉手的迎风面、背风面:实手劳宫是迎风面,气从实手出来,走阴维到劳宫出去,刚好跟前面的空气产生摩擦,所以是借气练功,要听得出何为迎风面何为背风面,哪边轻哪边重。因为实手的手心受到风的阻力,所以会有一点点张开,刚好一拨就跟拨水一样,所以郑师爷说太极拳是陆地游泳,我们就在空气中游泳。所以一晃动起来,可以感觉到空气的阻力;手放得越松,阻力就越大,感觉手会越来越重。转动时,两只手不要变形,也不要有高低。丹田带动腰胯,能转多少就转多少,不要由手自己转。也就是说,不管身体转到哪里,手的姿势不变,始终都要抱着圆。否则手动得比身体角度还多,就没有含胸拔背,失去基准八法。

  5. 将此感觉再用于推手上,搭手时,听劲之灵即非同日而语。重心交替到右脚时,刚好右手的气跑到左手(实手)会热热胀胀的。脚也是一样,虚手的手臂是迎风面,受到风的阻力,手指有些内合,刚好把外气从劳宫带进来。内气从实手出去,外气从劳宫带进来。虚脚再把地气带进来,玄牝再把天气带进来。所以要练降摩降心,神凝一处,由玄牝把外气带到后脑下视丘。

  6. 气的路线:(男生)丹田的气向下走,经过实脚的内侧(阴蹻)到涌泉,再由涌泉上来到命门上导至胛脊再经由实手阴维到劳宫。(女生)意守檀中,丹田守住,由冲脉下到丹田,丹田的气向下走,经过实脚的内侧(阴蹻)到涌泉,再由涌泉上来到命门上导至胛脊再经由实手阴维到劳宫。此气走奇经八脉是为大周天路线。练拳要使气能动得起来要从熊经下手,熊经能练行气,行气时,实手会胀红,虚手会微白。

  练习:(练108次)94. 09. 20重心轻轻地移到右脚,右胯不可突出去,要平,然后试试左虚脚能不能离地。离地时,身体不能动,手不能带劲僵硬,要放松,全身仍要松。再换到左脚,丹田守好,涌泉的气要透到右手的劳宫,会感觉劳宫温温热热的。再移到右脚,右脚涌泉的气再透到左手劳宫,此时感到左手比较沈比较重,右手比较轻。再移位,这时变成右手比较沈,因为重心在左脚,左手劳宫的气会传到右手,慢慢吐气,向左边转,注意转的时候实脚膝盖不要动,不要摇动到膝盖!吸气移位,慢慢吐气,此时丹田先动,丹田带动涌泉,涌泉再带动脚、带动全身,由下而上,一节一节动上来。吸气移重心,吐气旋转,吸气移位,吐气转动,注意,不要低头,两眼平视看正前方。上眼皮稍微盖下来,神要内敛。

  神内宜敛,气宜鼓荡:重心在左脚时候,体会右脚气有没有内歛(右脚此时要感觉到把地气接上来,犹如《道畿》说此时虚脚如同小儿痲痹的脚突然短了一、二寸),重心在右脚时,也体会左脚的气有没有内歛。能互荡了以后,一吐气旋转时,丹田的气要能外放,透过劳宫,接触到空气,就是鼓荡,手与空气之间产生一种阻力,哪一边的阻力比较重,就把它放掉,微微的旋一点点,所以熊经与鸟申,是练气。

  注意练习时动作不能快,快则气不能下达丹田,变成手自己先动,所以动作一定要尽量地缓慢,因为缓慢,所以能仔细体会在旋转的过程当中,气有没有断掉。气要慢慢的绵绵不断地过来,所以两手一定要保持原来的姿势,只要手稍微动一点点,气就会断掉,所以我们这派严格要求不动手的原因即在此。手是被动的,由腰胯转,腰停手就要停。转多与少,要慢慢练习,练得越久就转得越多。身体转正,合太极,呼吸调匀后,手慢慢落下来,气仍然不要断掉,要守丹田。

  平常多练习转腰胯,每次左右转动36次,记得牌位四点像门板不可动。落胯旋转时,头顶心不可以偏掉(可以请别人一手指头轻按头顶)。实脚膝盖切记不可动摇,可以检查整个脚掌是否轻松但平实地贴于地面,没有半丝半毫的空隙产生。虚脚的膝盖也不要内偏太多。

  鸟申:(鸟)鸟申是练气有根的功法。涌泉贴地而气有根,都由此法开始。常练膝盖才会稳,平常要多练。

  两人一组练习:一人手停在虚脚之膝盖上,不让练习者的大腿、膝盖掉下来,不准越练脚越低。

  练法:

  全身放松,含胸拔背,心斋扣好,吐气落胯,虚脚举起来。(男生重心在左脚,先举右脚;女生重心在右脚,先举左脚)膝盖向内一点点,膝盖、脚尖、对准鼻尖。大腿要平,不可掉下,膝盖不要跪,而是从下面一节一节往下松。膝盖要超过腰胯一寸到两寸。因为膝盖向下掉的时候,丹田的气会散掉,无法凝聚。而我们现在是要靠丹田的气。虚脚放松,要能慢慢抬起来,全身不能动。吐气脚送出去,吸气脚回来。

  旧生注意,以前教你们先利用脚的动荡来引丹田的气到实脚的涌泉,现在你们要更进一步,不再如此练法,改成丹田的气往涌泉走,涌泉的气从背后冲上来,再把虚脚冲出去,虚脚是吐气时,气把它冲出去的,所以做对的话,虚脚涌泉会好像开花一样,会有空的感觉。气从涌泉出去,涌泉有空掉的感觉,鸟申才算做对了。

  新生仍先练丹田的气先到涌泉就好了。

  旧生吐气时气由涌泉下去,靠气把脚送出去,不是踢出去,所以鸟申是练气有根的一个功法。涌泉贴地,好像有一股气从后面命门上来,透过大腿,再把小腿慢慢送出去。用这种练法练对的话,练五个就差不多练不下去了。

  旧生的外形练得都熟练了,现在应该仔细体会细部的练法,更深入练熊经、鸟申。因为这套拳练到最后,完全靠气在主导它,以气运身,气为主,形为辅。而初级班则是以形为主、气为辅,刚开始不讲气,自然就好,先把形摆好,因为形可以帮助行气,若姿势不对、缺点多的话,都会阻碍行气。旧生虽然雏形有了,然仍有瑕疵,仍需要仔细再调。所以等一下练左棚时,也是两人一组互相纠正。

  倒撵猴:(猴)2. 灵猿后退只能做单数,不做双数,重点在练河车倒运。

  3. 脚平直后退,八料穴才会松开,尾闾会通。气通三关,打通尾闾,能治腰痠背痛、肾功能衰弱、经期失调等毛病,练背后督脉,可延年益寿。

  4. 动者筋柔属阴,不受对方力量,如棉花。「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落实于应用,此法最彻底。是以退为进,以化代打的动作,唯一能治走火入魔的功法。

  5. 倒撵猴练习时往后退,可接左搂膝拗步、右搂膝拗步、左搂膝拗步、右搂膝拗步….往前走。

  6. 像自由式,故郑曼青师祖说太极拳象是陆地游泳。

  搂膝拗步:(虎)五禽之中,熊经练阴柔劲,搂膝拗步则练阳刚之气。

  气由涌泉至劳宫,如老虎坐山岗。由于非同手同脚的姿势,可训练交感神经。可与倒撵猴搭配前后一直线练习。

  每天做一百个,做一百天。

  斜飞式:(鹿捷)五禽戏之鹿捷,动作要快半拍,又因只有半式,无法停式,故接云手时要快,要马上右旋,否则容易倒。练时落胯松腰,涌泉贴地气有根,才不会后仰。

  2. 鹿奔驰时在势,神在角,所谓要虚灵顶劲即此意。意正,为内守之功。其身虽斜,其神如长颈鹿引颈捷奔之势。

  3. 此式仰之弥高,劲是由左下转至右上,动作是大开继而大合(接云手时变成捧太极)。开,是大开,气势上须带有拔根、弥高向上之势;合,有退则卷藏于密之势。故曰「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