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拍场的智慧

 彩霓阁主 2019-02-07

  相关链接:

  明清宣炉的鉴赏与收藏——造型(上)

  明清宣炉的鉴赏与收藏——造型(中)

  明清宣炉的鉴赏与收藏——造型(下)

  明清宣炉的鉴赏与收藏——特殊造型

  明清宣炉的鉴赏与收藏——皮色与迷你炉

  我们第二部分,我们快速地带大家,我们在宣德炉上面大概几种款识的面貌,我们大家可以看一下,第一个我们就是讲“沈度”因为宣德炉,沈度是从永乐时期倍受永乐皇帝非常喜爱的一个书法家,所以他的款,他的书法从永乐到宣纸都一直是在宫廷里面是很受喜爱的,所以我们认为宣德炉的标准的款识应该是出自沈度之手。这个是一个比较就是说永乐皇帝十分推崇沈度,认为沈度比喻为我朝之王羲之,就是我们明朝的王羲之,就是书法上是写到最好的,也因此大家都以当时大家都以沈度的书体作为榜样,就形成了明代了“馆阁体,体现在款识上无论说瓷器也好还是宣炉也好都是按照沈度的“馆阁体”一脉相承,从这个字体的笔对上,我们能够看到说他本身字的精神、法度都是非常得一致。

  这件展品也是我们所谓在铜炉界上我们认为叫沈度体,这种

  

  沈度体的特色就是说它的开窗,这个地子的开窗跟这个字的笔法跟大小留白的空隙都非常非常得严谨。

  这是一个瓷器面貌的款识,然后我们拿来跟铜的相去对比,我们注意它几个特征,首先是大字的一撇,这是一笔,这个我觉得在青花瓷上款识书写基本上都是非常一致的,它的笔法的风格;还有宣字,我们主要到它的宣字的宝盖,首先它宣字它是有点儿由左向右的协调,向上的协调,宣字的宝盖,宝盖它也是这一笔,它也是比较有一个弧度显得会很活泼,这个是在同时期的工艺品当中他的笔法的风格面貌也是统一的,还有一个德字,德字我们看到它右半,上边的“十”、“四”还有“心”,首先一个特征宣德时期的“德”字没有心上那一横,今天我们写德字心上是有一横的,它这个少了一个横,第二个“德”字上面的“十”,四上边的这个“十”多数见到的时候首先它偏左,这一小撇写得很轻,然后它偏左,这种笔体的这种风格在宣德时期在青花瓷的款识上也是很统一的,识字最大的一个特着就是它下面的这个一,这是一个繁体的识字下边的这个一,一的竖钩这是一个很直的,我们可以见到同一时期的其他工艺品,这个识字的风格面貌也是统一的,识字上面我们今天叫简体写的字它也是由左向右向上协调,所以这个宣德时期的这个款识,你如果说你看惯之后它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因为它的书写的方式还是比较严谨的。

  好,看标准的宣德六字款以外,就在明代中晚期,大概从嘉靖开始万历到清代早期康熙这段时间非常流行的私家款,私家款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所产生的,所以大量的这种落的人名或者是制作工匠的款。这件是一个很典型的一个叫做胡文明,胡文明是万历年间一个大的很有名的铸炉的大家,他叫胡文明,这件东西也是香港苏富比拍卖出来的,它是明万历癸丑秋仲胡文明制为石语斋用,也就是说他也是说明胡文明在哪一年做的,为了哪一个他的朋友的周迪光,周迪光的斋号就是石语斋,等于说确切纪年。这个是在胡文明他儿子的,胡文明是云间人,云间就是现在上海的松江。在明代的时候云间,“云间胡文明男光宇制”,他的儿子叫做胡光宇,这也是传世一个很有力的证据。

  另外这两件也是胡文明的器物,包含刚好苏富比拍出来的。

  

  佳士得今年刚刚拍出来。松江这个地方在明代属于苏州府,就是它是属于苏州这个文化圈里边的,就是吴地文化圈里边的,在晚明这个时候这个地方就是我们曾经讲到明代的,过去就是说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就是那个时候的商业非常得繁荣,在这个背景下就产生了各种工艺上的、各种突破。还有各种的特征,比如说胡文明家的铜炉在当时就是非常的有名,为什么呢?就是它有一个特点的,就是它是以这种錾胎、除刻,同时他会跟当时的竹刻,因为本身嘉靖竹刻也是属于苏州地区在当时,它有一些工艺上的相同之处,在纹饰上非常得华丽,在造型上以三代的青铜器也就是晚明时候所谓的,我们所讲的彝炉、鼎彝作为造型的基准来制作,然后它同时还是一个家族性企业,从父亲胡文明开始到他的儿子都制作这类的器物,变成了现在独特的一个宣炉里面一个独特的品种。

  这一件是清代乾隆时期一个著名的工匠叫做巴格,巴格他当时是对他自己的工艺非常得自豪,所以他落的款他都大多数传世包括北京故宫也有所谓的巴格仿宣,等于就是说他对他自己很自豪,他不愿意落大明宣德年制款,他就告诉别人这个东西是我巴格仿宣炉做的,这件也是一个巴格仿宣的一个炉子,也是可以看到这个是一个工匠款。

  接下来有几个款是这种家藏款,因为铜炉在当时它是铜等于说也是钱,在明清两代它也是贵金属,所以很多人铸造铜炉它是传家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传家,比如像这些东西是孟家家藏,它是家藏。

  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就是叫私人定制,就等于当时的私人定制才会在底下落下自己所需要的名款。

  对,像这件东西带着康熙年款,“康熙戊子徐鲁人珍玩”,就告诉你他是哪一年做的,谁做的。然后像这件东西也是它的款叫做“百城楼珍藏”,百城楼是明代天启到崇祯的时候在浙江兰溪的一个藏书楼,非常有名的,是浙江三大藏书楼之一,它存世的时间也很短,十年以内大火就烧掉了,所以这件东西的重要性在它当时也是可以跟历史上的文献比对得到。

  然后包括像“异云书屋”,这几个都是堂号款,像这件叫做“01 32

  

  03山房”,这是明代一些人的堂号款,这些待会儿我们在楼上展厅都可以看得到。

  不同人的不同堂号款。这件也是比较特殊,它身上是用阴线刻着十二生肖,刻得非常惟妙惟肖的,非常细腻、非常可爱、非常好。它的款是“之宝款”,“之宝”就是像“心中宝”一样这类在清代早期他从私家款他也变成有一个部分他是变成一个“吉雨款”,吉祥的吉,吉雨这样子,另外有一大部分是我们落的是本朝纪年款,本朝纪年款也是我们铜炉可以断代的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一个依据。

  第一个带着大明永乐年制的一个狮头炉,这间东西的断代特点有两点:第一个这个狮头,它这个狮头是比较凸,就像我们刚刚讲的明代的狮头它比较凸起,旁边的毛又比较立体,跟清代相比是比较明显的,第二个是我们请闫先生来帮我们讲一下它和瓷器的关系。

  第二点它在的口沿有一个卷草纹,我们对比,如果按它永乐年制底款我们对比它同时期的漆器,还有瓷器,它卷草纹的特征的风格面貌是我们能够很认可的,比如说它的这种轻盈的这种它不是很实,就像我们今天看到图的那点它不是说很清晰,它不是很实、很虚,这种感觉是非常好的,然后它整个炉体就是它上下锁口的线条,明代的东西它的线条就是说它的美度还有轻盈的感觉,就是整个炉体,它是比较内敛、比较细致的,是相统一的。

  这个刚才戴先生已经讲了是这个青花的这只炉是故宫博物院藏的,也是耿先生《明清瓷器鉴定》的封面,定永乐,右边的这件是青海西宁博物馆收藏的带有大明永乐年制款识的一件朝冠耳铜香炉。那么我们图上看的话就是词与图去对比,那么它的生产年代是相符的,那也就是说同时期的时候瓷香炉跟瓷香炉,它的整个的造型的风格面貌它是相辅相成的,它的有一个传承。

  然后这一件铜炉是当时应该是给清华的(曲坛寺)的。表明说这种朝冠耳炉它的用途是属于说祭佛,标明它的用途就很清楚了,它器形硕大通体鎏金。

  

  好,然后在铜炉里边有另外一个面貌比较清晰的是带着正德年制的,因为明代正德皇帝他是信奉阿拉伯伊斯兰教,所以它的器物上不管是青花瓷器或者是其他器物上常常装饰着阿拉伯纹纹饰,在宣德炉里面我们一般都统称叫阿文炉,这种阿文炉传世量也不多,然后它的特征它有很漂亮的红皮,我们叫做正德红,红皮,一般它下面也是落着正德年款,这件东西是落着一个大明万历年制的一个年款,你会看得到万历时期这种造型其实都是跟我们刚刚看到的掐丝珐琅,这种互相都是造型可比对,但是明跟清还是一样,明跟清在细节上的审美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明代的东西一看明代的味道是很强烈的,然后到了崇祯的时候,开始腿足变矮,然后变得比较尖,这个当然很明显,大明崇祯年制的一个炉子。

  崇祯炉它就是这个乳足这个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就是明清两代到崇祯时期这个乳足的这个脚足它像锥一样。

  对,就是在落地最小、面积最小的就是在崇祯那个时候。大家可以看得到到了清代以后他这种雍容华贵,这种气势炉身比较高,带着阴刻线描写的东西开始出来了,越来越多,这是康熙的。雍正的东西跟他的瓷器很像,很典雅,有他独特的审美韵味,乾隆的就开始浮夸了。典型的乾隆。

  一件是在故宫御花园天一门前的一个香炉,天一门里边它是供奉着玄武大地的神像。所以也表明这种铜炉在当时的使用的用途,同时它本身的这种纹饰也代表了当时的一个时期,一个风尚。

  刚才他这只炉也是朝冠炉,这个炉应该说也是配合着烛台还有花箍,它应该是属于五供浪中间的这个炉。

  还有本身像瓷器的朝冠耳炉,通常也都是在五供里面一套。

  这件是我们这次展览里面展厅里面最大的一件东西,大家待会儿可以仔细看一下,非常好的一件大清乾隆年制官款的一件钵式炉,大的钵式炉。它的款识跟乾隆时期,乾隆早年用的一个篆书款一模一样。除了宫廷,除了这种纪年款以外它有另外一种面貌就是属于皇帝,嫔妃他们在平时生活的这种清玩时的使用,他一般他落的不会是本朝款。他一般落的是这种诗文佳句款,像这一件是“乐琴书以消忧”,还有像这种“清风对饮”,他是落着一种诗文佳句风雅的感觉,“内坛郊社”、还有“玉堂清玩”。我们这边快速讲一下,款识区就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