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读《春秋左传》009 媳妇成后妈

 历史爱好者驭风 2019-02-07

/驭风

 

原文:

【经】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传】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醉读:

公元前769年,鲁孝公死后他的儿子弗湟上岗,就是惠公。鲁惠公先后共娶了三个女人。原配第一夫人叫“孟子”,还没来得及生育个一儿半女的就早早去世了。前面说过,此“孟子”非彼“孟子”,宋国乃殷后,子姓,孟子是宋国某公族的长女。兄弟姐妹的排行是“孟仲叔季”,也称“伯仲叔季”。

问题来了,“孟”和“伯”都是老大的意思,有啥区别呢?“庶长称孟”,就是说,原配夫人的孩子要是老大,就称为“伯”。要是小老婆的孩子是老大,就叫“孟”。一字之差,可以分嫡庶,这就是《春秋》“微而显”的妙处。

 

原配孟子“卒”了,虽然贵为诸侯夫人,因为死在老公前面,所以没有谥号。老婆不在了,可生活还得继续,鲁惠公就续娶老婆陪嫁的侄娣声子做滕妾,算作继室。后来声子生了庶长子息,是为隐公

尽管滕妾是小老婆中地位最高的,但毕竟是妾,所以公子息姑不能成为太子,只是庶子。为什么叫隐公呢?按照“谥法”的意思:不尸其位曰隐。隐拂不成曰隐。” 尸音史,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须要做任何动作的人。意思是有国君之位无国君之实权。

至于公,鲁实侯爵,而称公者,五等之爵虽尊卑殊号,臣子尊其君父,皆称为公,是礼之常也。

 

宋国的宋武公生了个女儿仲子,仲子生下来就有字在手掌上,字是“鲁夫人”,貌似天意注定她将做鲁国的正室夫人。所以仲子长大后,鲁惠公打算给庶长子娶了,等儿媳到了家,鲁国鲁惠公变了主意,他认为这么好的姑娘应该自己享用,索性替儿子当了新郎。仲子生了儿子允,后来成为鲁桓公。不久惠公逝世,桓公还小,因此隐公仿祖上周公旦故事,奉戴桓公为鲁君。

 

元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春秋》没有记载隐公即位,这是由于他是庶子,不能继承君位,只是代理国政。

 

《春秋》始于隐公元年,周正,盖因周平王,东周之始王也。隐公,让国之贤君也。考乎其时则相接,言乎其位则列国,本乎其始则周公之祚胤也。

 

三月,隐公和邾仪父在蔑会见,邾仪父就是邾子克。邾国,在鲁国曲阜东南不远,是鲁国的附属。邾仪父,仪是字,父是敬称,名克,曹姓,爵为子,也叫邾子克。由于邾仪父还没有受周朝正式册封,所以《春秋》没有记载他的爵位;称他为“仪父”,是尊重他,很给面子的意思。(邾,曹姓。颛顼之后有六,终产六子,其弟五子曰安,邾即安之后也。周武王封其苗裔邾侠为附庸,居邾。今鲁国邹县是也。自安至仪父十二世,始见《春秋》。齐桓行霸,仪父附从,进爵称子,文公徙於绎。桓公以下,《春秋》后八世而楚灭之。”

隐公代行国政期间想要和邾国友好,所以在蔑地举行了盟会。“策书之例,先会后盟”者,上言‘会’,下言‘盟’。唯盟不会者,直言‘及’”此为不行会礼,故言“及”也。或可史异辞,非先会而盟,则称会。《曲礼》曰“约信曰誓,莅牲曰盟”

 

夏季四月,费伯率领军队在郎地筑城。《春秋》没有记载,因为不是奉隐公的命令。费伯,就是费庈父,姬姓,是鲁国大夫。大约在周宣王时代,周王室封鲁懿公之孙为费伯,以费地(即今天的山东费县)为食邑,也就是私邑。费地自此成为伯国。论辈分,费伯是鲁隐公的叔父(鲁懿公子孝公,孝公子惠公,惠公庶子隐公)。费伯带着军队到费地筑城,没有向鲁隐公报批,是隐报瞒报这个基建项目;或者是他申报了,没有得到鲁隐公的批准,总之属于违章建筑。不过,鲁隐公后来并没有下令强拆,算是默许了。

 

在隐公元年,“不书”的事件有三起。除了费伯,在“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的后面,也有一句“不书,非公命也”。公子豫是鲁国的公子,他想去邾国,鲁隐公不同意,可是拦不住,公子豫还是去了,鲁隐公也是没辙。

在“新作南门”的后面,也有一句“不书,亦非公命也”。鲁国在国都新建一座南门,居然也不是出自鲁隐公的命令。一年之内连续三次出现“不书,非公命也”,说明隐公摄政也就一摆设,难怪隐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太不拿村长当干部了。

 

 

附:

 

【公羊传】

   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出微,国人莫知。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眛。及者何?与也,会及暨皆与也。曷为或言会或言及,或言暨?会犹最也;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

仪父者何?邾娄之君也。何以名?字也。曷为称字?褒之也。曷为褒之?为其与公盟也。与公盟者众矣,曷为独褒乎此?因其可褒而褒之。此其为可褒奈何?渐进也。眛者何?地期也。

 

鲁隐公元年,春季,周历正月。元年是什么意思?是鲁隐公开始摄政的第一年。是什么意思?春夏秋冬,春是一年中第一个季节,是一年的开始。是谁呢?指的是周文王。为什么先说而后说正月呢?因为是周文王制定的正月。为什么要特别指出是王正月呢?这是表示重视周王朝统一的大业,要特别的给“王”面子。

《春秋》上为什么不说鲁隐公即位呢?这是成全隐公的好意。(不写“隐公即位”,是因为鲁隐公没资格举行即位典礼。那时候讲究立嫡不立庶,隐公是庶子,因嫡子岁数太小,他只能是代政,不是当政,所以不能举行即位仪式。没有举行即位典礼,史官就不能写“即位”,这是史官记事的原则。“为了成全隠公的好意”这话写的,涉嫌粉饰丑闻,细追究起来,鲁惠公强娶儿媳的丑事就掩盖不住了,作为鲁国人,孔子当然不愿意看到,所以含糊地就不写隐公继位)。为什么说是成全隐公的好意呢?因为隐公想将国家治理打点好,等“嫡子”长大了,再把君位归还给桓公。为什么要将君位归还给桓公呢?因为当时桓公虽然年幼,但身份尊贵,早晚得是国君;隐公虽然年长,只不过是摄政,所以相对弟弟桓公,身份卑下。他俩这种尊卑关系是隐秘的,鲁国人并不知道这种情况。(这点破事鲁国人怎么会不知道呢?)

 

隐公年长而贤能,鲁国大夫们都举荐他,并要立他为君。在这种情况下,隐公如果要推辞,那么鲁桓公将来是否能立为君就两说了;如果桓公被立为君,隐公又担心诸位大夫们辅佐年幼的君不上心。所以隐公担任国君,是为桓公而担任的。

隐公年长又贤能,为什么不适宜立为君呢?因为立嫡子为君,就要立年长的,不考虑他是否贤能;立庶子为君,就立尊贵的(妃妾有先后次序,是有等级的,子以母贵,庶子也有贵贱之别),不考虑他是否年长。桓公为什么尊贵呢?他母亲的地位高(妻妾有别,妻为主子妾为奴,妻贵妾贱)。母亲的地位高为什么儿子就尊贵呢?儿子是由于母亲的地位高才尊贵的,母亲也会因为儿子被立为君而显贵。

   

      三月,隐公“及”邾娄仪父在眛地会盟(邾娄,即邾国。后为楚灭。何休注:邾人语声後曰“娄”,故曰邾娄。故地在今山东邹县境。)。“及”是什么意思?,是“与”的意思。“会”、“及”、“暨”都是“与”的意思。为什么有的地方用“会”字、有的地方用“及”字、有的地方则用“暨”字呢?“会”是平时聚会;“及”是急切的参加;“暨”是不能不参加。这里用“及”字,是鲁国想要与邾国求得友好。用“暨”字,显得迫不得已。


   
     邾仪父是什么人?邾国的国君。为什么称呼他的名?不是名而是他的字。为什么称他的字?《春秋》的作者要褒奖他。为什么要褒奖他?为了他与隐公会盟。与隐公会盟的人很多,为什么仅仅褒奖他一人呢?因为他值得褒奖就褒奖他。他为什么值得褒奖呢?因为他逐渐趋于善性。“眛”是什么意思?是约定好的会盟地点。(眛,音mèi,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泗水县东。“眛”、“蔑”古字通。)

  

 

 

【谷梁传】


元年,春,王正月。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焉成之?言君之不取为公也。君之不取为公何也?将以让桓也。让桓正乎?曰不正。

《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不正而成之,何也?将以恶桓也。其恶桓何也?隐将让而桓弑之,则桓恶矣。桓弑而隐让,则隐善矣。

善则其不正焉何也?《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孝子扬父之美,不扬父之恶。先君之欲与桓,非正也,邪也(立嫡不立庶,何邪之有)。虽然,既胜其邪心以与隐矣(惠公“与隐”,未见出处),已探先君之邪志而遂以与桓,则是成父之恶也。兄弟,天伦也。为子受之父,为诸侯受之君,已废天伦而忘君父以行小惠,曰小道也。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眛。及者何?内为志焉尔(内,谓鲁国)。仪,字也。父,犹傅也,男子之美称也。其不言邾子何也?邾之上古微,未爵命于周也。不日(不写日期),其盟渝也。眛,地名也。

 

鲁隐公元年春季,周历正月。虽然没有国家大事要记载,史册上也一定要写上正月,以表示国君对一年执政开始谨慎和慎重。

 

鲁隐公是位君,为什么不写他即位呢?这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志愿。成全他哪方面的志愿呢?就是弟弟还小没有趁机谋取君位的想法。他不谋取君位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想要把君位让给弟弟桓公。把君位让给桓公是正当的吗?应该说是不正当的。(鲁隐公是为弟弟代政,不举行即位典礼是正确的,返政给桓公也是应该的,周公摄政七年返政成王,美名千秋,而谷梁把返政说成是“让桓”,这个没法“正”。)

《春秋》的原则,就是要成全别人的美德,不成全别人的恶行。那么隐公把君位给桓公是不正当的,却还要成全他,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隐公将要把君位让给桓公,而桓公还要杀死他,这样桓公就是忒不厚道了。桓公弑君而隐公让位,这样看来隐公是善良的。

 

隐公善良却说他不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春秋》上还有一条原则,就是崇尚正义而不崇尚私惠,伸张正道而不伸张邪恶。孝顺的儿子应该宣扬父亲的美德不应该宣扬父亲的恶行。隐公的父亲惠公当年曾打算把君位传给小儿子桓公,这是不正当的,是邪恶的想法,还是把君位传给了长子隐公(谷梁喝了)。隐公已经探知他父亲的邪恶志向,把君位让给桓公,这是成全了父亲的邪恶想法。兄长弟幼,这是天定的轮次;隐公作为世子)是受父亲的遗命,(隠公自知为庶子,谷梁何以谓世子?谷梁喝大了)作为诸侯是受周天子任命。他把君位给桓公就是废弃了天伦,同时也忘记了天子和父亲的命令,来施行小惠,所以叫做小道。像鲁隐公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看轻千乘之国的人;至于说实行正道,那还够不上。

三月,鲁隐公及邾仪父在眛邑缔结盟约。这里用个字,是什么用意呢?不过是表现这次结盟是出于鲁国的意思罢了。是邾君之字。的意思通,是男子的美称。不称邾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邾国在上古时候地位卑微,没有受到周天子的爵命。《春秋》上没有记载这次结盟的今天日期,是因为这次缔结的盟约后来没有得到遵守。眛,是地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