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号(纪岩松)打算以连载的形式,从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为基础,用通俗语言、清晰逻辑再现北宋100多年政权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笔谈:北宋王朝盛世梦》。此篇为189篇。 早就烦透了台谏官员聒噪的赵曙,在长达一年多的“濮议”事件中,凭借宰执的力量终于赢了,给了自己生父一个名义。 以前两朝皇帝,说得好听是民主,说得难听是软弱;现在,赵曙当政,他终于可以自己说了算。 大宋立国已经百年,冗官等积弊日深,他决定缓贡举、严考核、少推恩;他要励精图治,他要去除杂音,他要坚定不移,他要成为有为之君。 但很快,他又病了。这次是真病了,确实是身体不争气。 大臣们不会想到皇帝快到大限了,就是他自己也不相信。 1066年十月,赵曙还专门写了一纸手诏安慰别人,说,不用担心,朕的病马上就会好的! 但皇长子、颍王赵顼知晓内情,他比较担忧父皇身体。经他要求,赵曙开始减少政务。 到了十一月,不管怎样用药,赵曙身体都未好转,连话都说不出来,全凭一支笔处理事情、跟他人交流。 请立太子此时,大臣们开始想起了几年前赵祯重病那一幕,国运堪忧啊。 赵祯 新任的监察御史里行刘庠见状,奏请立皇太子。 赵曙非常不高兴,你们这就开始做最坏打算了?这不是诅咒朕吗?! 皇帝病危而又不愿立太子,正是非常时期,韩琦再次扮演起顾命大臣的角色。 一天,韩琦等人前往福宁殿问候赵曙起居。 退出时,赵顼站在寝门边一脸忧愁,向韩琦询问道,如今该怎么办? 韩琦说,愿大王朝夕不离陛下左右! 赵顼答道,这是自然,此乃人子之职。 韩琦看着18岁的皇长子,意味深长地说,我不仅仅是这个意思! 赵顼马上明白了韩琦的言外之意。父皇病危,自己作为长子,必须警醒、警惕,自己也有权利和义务准备担当重任。 突然驾崩十二月二十一日,赵曙病情突然加剧。 韩琦率辅臣们探望过后,上前请示,陛下久不视朝,中外忧心,还是要早立皇太子,以安定众心! 赵曙对韩琦还是信任的,他现在也明白,自己恐怕是无力回天了,只好点头默认。 韩琦见状,马上将笔递到赵曙手中。 赵曙费了半天劲,好不容易写下几个字:立大王为皇太子。 韩琦一看,知道大王指的是颍王,但意思太含糊了,恐怕日后生变,就说,陛下意思肯定是立颍王,还要劳烦陛下写清楚点! 赵曙又拿起笔,在后面费力加上了“颍王顼”三个字。 韩琦得此墨宝,迅速交给内侍高居简,命翰林学士草拟诏书。 事关重大,翰林学士承旨张方平要亲自确认。他来到御榻前,可根本听不清楚赵曙挣扎着说出来的那几句含糊话。 见张方平不开窍,赵曙急得用手在床几上来回划。 张方平这才醒悟,赶紧学韩琦那样将笔递上。 赵曙写下十个字:来日降制,立某为皇太子。 至于这个关键的“某”到底是个什么字,张方平辨认半天就是认不出来。他又将笔递上,请皇帝写清楚。 赵曙再次费力写下“颍王”二字,怕还不清楚,他又写下“大大王”三字。 张方平确认后,退下起草诏书。 第二天,宣布立颍王赵顼为皇太子,并决定于来年正月十九日举行皇太子册礼。 赵曙见诏书已下,而辅臣们围在御榻前,一副如释重负、欢欣鼓舞的样子,他知道,恐怕这次真的将一病不起了。 想到自己正值壮年,却被他们逼着紧急立太子,他不禁潸然泪下。 见到如此情景,枢密使文彦博退出宫后对韩琦说,看到陛下脸色了吧?人生至此,就算是父子也不能无动于衷! 韩琦冷静理智地答道,国事当如此,还能怎么办! 是的,国事不能讲私情,为平稳大局,如果不早立太子不防患于未然,后果不堪设想。 半个月后,韩琦不禁为自己的决断感到庆幸。 1067年正月初八,皇太子册礼都还未举行,在位不到四年的赵曙就驾崩于福宁殿,时年35岁。 时年19岁的赵顼继位(史称宋神宗),尊50来岁的曹太后为太皇太后,35岁高皇后为皇太后。 历史即将翻入新的一页。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