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史笔谈181:皇帝病重,宰相压力最大,但抑郁而终的却是狄青

 金色年华554 2022-03-24

本号(纪岩松)打算以连载的形式,从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为基础,用通俗语言、清晰逻辑再现北宋100多年政权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笔谈:北宋王朝盛世梦》。此篇为181篇。


人生不易,奈何韶华已逝,转眼间又是几度春秋。

这几年里,西夏和契丹进行权力的新旧交替,相互又打得不可开交。托他们的福,大宋国泰民安、岁月静好。

但作为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赵祯已经在位30多年了。

无可否认,他是个宽厚但却平庸的皇帝。虽然仍有大臣针砭时弊提出改革建议,但他已经没有心思去改变了。

直到他病倒,朝中上下都要为将来谋划。

年近五十的仁宗皇帝赵祯突然就重病了。皇帝仍没有儿子,继位形势很严峻,五代乱局中重臣的那个死循环困扰着大臣们。

接下来,朝堂之上掀起一场惊涛骇浪。

1.突发重病

1056年,大宋嘉祐元年正月初一。

连日来的雨雪交加总算停了,天空开始放晴。这本是个喜庆的日子,可朝中大臣们却高兴不起来。

当他们踩着皑皑白雪,咯吱咯吱地步入大庆殿,百官就列,准备朝见皇帝时,只见内侍卷起帘子,头戴冠冕的皇帝却歪倒在一旁,口水直流。

宋史笔谈181:皇帝病重,宰相压力最大,但抑郁而终的却是狄青

赵祯

左右内侍赶紧放下垂帘,有的扶起皇帝,有的掐人中,忙了好一阵。见赵祯好一点了,才重新卷起帘子。

百官勉强行完礼,匆匆忙忙散了朝。

赵祯的病是头一天晚上偶感风寒所致。连日大雪,压垮了宫架,赵祯光着脚站在宫中虔诚祈祷。没想到天一放晴,他却病倒了。

宋史笔谈181:皇帝病重,宰相压力最大,但抑郁而终的却是狄青

到了初五,君臣在紫宸殿宴请契丹使者宰相文彦博上前敬酒,赵祯却眼直直地看着他,问道,宰相难道你不高兴吗?

文彦博茫然不知所措,这没法接话。但他毕竟是知道皇帝内情的,好歹把整个宴会继续了下去。

到了第二天,契丹使者入宫辞行,仍在紫宸殿设宴。使者刚进入庭中,赵祯忽然叫道,快快召使者入殿,朕几乎看不见!

见皇帝语无伦次,左右赶紧将他扶入禁中。

文彦博掩饰道,陛下昨日宫中饮酒稍多,今日不能亲临宴席,特派大臣在驿馆为各位设宴,并代授国书。

2.宰相忙碌

将国事处理完,文彦博不敢大意,他召集两府大臣,准备留宿于殿阁

过了很久,皇帝那边没有消息传来,文彦博便将入内副都知史志聪、邓保吉等太监找来,问道,陛下情况如何?

宋史笔谈181:皇帝病重,宰相压力最大,但抑郁而终的却是狄青

文彦博

可这些太监却说,此乃禁中秘密,我们可不敢泄密!

文彦博大怒道,主上突然发病,深系社稷安危,现在只有你们能够出入禁中,怎可不让宰相知晓天子详情?你们意欲何为?从现在起,陛下病情是加重还是减轻,你们必须一一告知

史志聪等人被吓住了,只好当面立下军令状,表示绝对服从宰相命令。

到了晚上,皇城各城门准备按惯例上锁,史志聪说,你们自己去问宰相,我可是受他军令管着的!

这样,宰相才能够知晓禁中情况,掌控局面。

文彦博在宫中熬了一宿,带着宰执们一大早就前往东门小殿向皇帝请安。却见赵祯突然从宫中奔出,边跑边喊,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

宋史笔谈181:皇帝病重,宰相压力最大,但抑郁而终的却是狄青

宫内太监们扶的扶、追的追,见到文彦博仿佛见到救星,说,相公赶紧颁令大赦,为天子消灾吧!

赵祯神志迷糊的一句话却让张茂则坐立不安。这个向来让皇帝讨厌的内侍,一时想不开,直接上吊了,幸好被左右发现救了下来。

文彦博把太监们找来训斥道,皇帝有病,说的一句胡话,你张茂则何必如此?如果你真死了,其他内侍怎么自容?你们这些平日里侍候皇帝的,必须悉心看护了,不得随意离开!

文彦博知道,皇帝随意的一句话,足以让皇后不敢上前,而公主们不是太小,就是身体有病,都帮不上忙,只有依靠这些个太监了。

到了关键时刻,皇帝真是孤家寡人啊。

文彦博与富弼等宰执商议,决定在大庆殿设坛做法事,日夜焚香,各地官员也就近祈祷,都为皇帝祈福,同时两府留宿禁中。

史志聪等人很不乐意,说,以前可没有过两府留宿禁中的先例!

文彦博反驳道,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举!现在这样的情形,哪里去管什么先例!

幸好到了初八,赵祯病情稍有好转,大家紧悬的心才放下来。

到了初九,两府开始进入寝殿奏事。史志聪刚想拦着,富弼一声大喝,宰相怎可一日不见天子!

宋史笔谈181:皇帝病重,宰相压力最大,但抑郁而终的却是狄青

富弼

太监们只得退在一旁。于是,两府大臣进入福宁殿,来到赵祯卧榻边奏事。

此后,两制、近臣每天都向皇帝问安,百官五日一见。

又过了个把星期,赵祯才逐步清醒。虽然还是不能说话,但基本能够议政了,准不准奏可以点个头。

两府大臣这才撤去宫中法事,并分批返家住宿,留人在府中值班。

直到二月底,赵祯这场大病才算好了点,但仍要服药,难以上殿正常处理公务。

3.狄青抑郁而终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正值盛世的帝国却似乎处在一种风雨飘摇之中。

四月,黄河再次决堤,堤上土兵和民夫糊里糊涂地让汹涌的河水卷走了。

五月,先后两颗流星划过京城上空。

宋史笔谈181:皇帝病重,宰相压力最大,但抑郁而终的却是狄青

接下来连日大雨不停,河北、河东、京东西、陕西、湖北、四川都遭水灾。

开封城严重内涝,太社、太稷坛未能幸免,数万民宅被毁,人畜死伤无数,幸存百姓撑着竹筏纷纷逃命、流离失所,城外坟墓被浸泡多日,水中漂浮着棺材、骸骨。

生者死者都无法安居,真是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灾难!

天灾预示大变。宰执们一面忙着朝廷的防涝救灾,一面还得操心自家遭灾情况。

已任枢密使3年多的狄青,家中也进了水,只好将家搬到相国寺的大殿上

宋史笔谈181:皇帝病重,宰相压力最大,但抑郁而终的却是狄青

忙乱之中,他穿了件黄衣服在殿上指挥士卒。

本来是件小事,但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

出生寒微,突然平步青云,京城的下层人士和军中士兵都以他为荣,恨不能一睹其风采。所以,他的事传得尤其快。

再说,皇帝突然重病,而且皇帝还没有儿子,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狄青,这是出身行伍的最高军事统帅。上一个如此出身、如此地位的是谁?是赵匡胤!

赵匡胤凭什么当了皇帝?是因为他军中威信高,是因为柴荣病逝、皇帝年幼,是因为“黄袍加身”!

宋史笔谈181:皇帝病重,宰相压力最大,但抑郁而终的却是狄青

在众论纷纷之际,知制诰刘敞说,最好能把狄青调往外地,以成全君臣大义。

大家都不听。之后刘敞又上书说,外面议论纷纷,虽然我们可以不信,但为防后顾之忧,宁可委屈狄青,也不要给他背弃国家的机会!

殿中侍御史吕景初也跑到中书说,最好把狄青调走。

文彦博说,狄青素来谨慎忠心,外面都是小人乱传言,何足为信!

此时,宰执们都还没把传言当回事。

狄青也不在意,结果很快又犯了忌。

宋史笔谈181:皇帝病重,宰相压力最大,但抑郁而终的却是狄青

他在家烧纸化香用来祭神,却忘记按规定跟有关部门打招呼了。当地官吏见枢密使家着火,不敢怠慢,连忙跑去灭火。

虚惊一场后,传言却愈演愈烈,说他家中冒出怪光,这跟传说中的皇帝诞生有啥区别?还有的说他家中的狗头上都长了角,种种怪异之事接踵而来。

传言越来越多,狄青开始感到不安。

恰巧,七月,一道白色彗星划过夜空;八月初一又发生了日食。再联系到之前皇帝生病、流星陨落、黄河决口、天降大水以及狄青身上的种种情景,一种莫名的恐惧和不祥开始弥漫在宰执的心头。

偏偏狄青没有什么政治智慧,在朝廷没结交下什么朋友。

像刚回朝担任三司使的韩琦(这位名臣在接下来的历史中将扮演重要角色),狄青本受他恩惠,两人关系却并不融洽。

宋史笔谈181:皇帝病重,宰相压力最大,但抑郁而终的却是狄青

韩琦

自焦用被杀后,狄青如鲠在喉,老想着当时韩琦那番话,什么中状元才是好男儿!是,当年我刺配充军时,王尧臣是状元,你韩琦是榜眼,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立的功可不比你们少!王尧臣不就是个枢密副使,照样在我手下干活吗?

现在,他忍不住去跟同年的韩琦攀比,时不时就跟人说,韩琦的功业、官职和我差不多,我不过是少一进土及第罢了!

全无之前的尊重和礼遇,搞得韩琦也特别别扭。狄青家“起火”那晚,韩琦就问道,枢密使出来灭火,有没有穿黄衣服啊?

所以,韩琦是不可能再去维护他的。

如果任由传言再继续下去,可能就对狄青不利了。这时,还是老朋友、已经回朝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再次帮忙。

宋史笔谈181:皇帝病重,宰相压力最大,但抑郁而终的却是狄青

欧阳修

欧阳修说,狄青虽然人不坏,但是现今情况下,他被士兵们、老百姓如此拥护,又有这种传言,足以祸害他!所以,为了保全他、为国家考虑,最好还是罢免他枢密使、调为外地知州为妥!

八月,狄青被罢枢密使,加同平章事、任命为判陈州,韩琦接任枢密使。

在欧阳修看来,调往外地任职,职级又没降,很正常,避嫌而已。多少大臣都经历过,不光文人,就是同为枢密使的王德用不也是起起落落吗?

可狄青根本无法理解欧阳修的一番好意。半年后,他因嘴上生毒疮,抑郁而终,时年49岁。


多谢欣赏。读完此篇,如仍感兴趣,敬请关注本号(纪岩松),后续连载更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