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修为何不当枢密使

 江山携手 2015-09-05

欧阳修为何不当枢密使

此话当从北宋嘉祐八年(1063)说起。

这一年的3月29日仁宗(赵祯)去世,次日(4月1日)皇子(赵宗实)即位,是为英宗。可能是由于仁宗无后,他乃过继之子的缘故,心理压力过重,力辞不能的状况致使他突然患病,语无伦次,精神失常,只得请皇太后垂帘听政。此时英宗尚未亲政主事,处理朝务,所依靠者,自然是几位辅佐大臣如宰相韩琦、曾公亮、参知政事(副宰相)欧阳修诸人。而枢密院的“长贰”(并列的两位首长)枢密使一名张升,衰病告老返乡;一名富弼。居家为母守孝。作为中央的最高军事机关,岂能无人主事?

当此时,韩、曾二相密议此事,不告诉欧阳修。又一日在待漏院中,欧阳修看见他们二位神神秘秘地耳语,心里已经明白,便问他们:是不是在议枢密院缺人,想让我担任枢密使?韩琦和曾公亮见议事已被欧阳修看破,便说:正是。因为按论资排辈的次序,或是论拥立新皇的功劳,也该你来担任。未想到欧阳修闻听此言之后,马上态度十分严肃,口气十分决绝地说:此事大不可!我无论如何不能晋升这个职位。于是,他说出一番令二位宰相十分钦佩,也足以受到千古盛赞的道理来。

在未揭示这个“道理”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此时此际欧阳修的“资历”与“功劳”大略情况。

关于“资历”:欧阳修此年57岁。自24岁以文章赴礼部试第一、御试崇政殿中甲科第14名进士,任西京(洛阳)留守官,凡33年。履历监察御史、乾德令、滑州节度判官、朝中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谏官、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贬知滁州、徙知杨州、自请颍州、应天府兼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司事、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差勾当三班院、以右谏大夫出使契丹、知礼部贡笔、兼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充御院进士详定官、转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自54岁拜枢密副使,55岁转任参知政事……

关于“功劳”。这里主要是指欧阳修在仁宗建储立嗣、拥戴英宗继位这两件关于国家稳定、社稷安危的大事件中欧阳修所起到砥柱中流的重大作用。先是在韩琦、欧阳修等人促动下,使仁宗决定过继其兄之子赵宗实为皇子,而发生赵宗实极力拒绝的混乱情况下,欧阳修促仁宗立即明令天下,使皇子之事定妥。又在仁宗突然病故,赵忠实再次拒绝继位之危急情势之下,欧阳修配合韩琦“强制”皇子继了位。再于英宗患病、皇太后曹氏听政,“两宫”不和、朝野人心惶惶之际,还是欧阳修同韩琦一起化解了矛盾,使朝政逐渐步入正轨……其间,他最早建议并面谏仁宗议立皇子、指导撰写立储诏书、为英宗改名赵曙提请仁宗圈定、撰写仁宗哀册谥宝、撰《请皇太后权同听政诏》、篆写《英宗受命宝》文,直至为英宗撰制立赵顼为皇子的诏书;等等文件均列在史,足以显示出欧阳修的劳苦功高。

鉴于以上的“资历”与“功劳”,宰相韩琦和曾公亮认为枢密使一职非欧阳修莫属。然,欧阳修说:

今天子不亲政,而母后垂帘,事之得失,人皆谓我辈为之耳。今如此,则是大臣二三人相补置耳,何以镇服天下!

如今皇帝因病不亲自处理朝政,仅此太后垂帘听政,我们几位大臣回报,朝政得失,用人任免,责任皆在我们身上。如果由我来出任枢密使,人们会说我们几个大臣在趁机互相封官晋爵,这样能使人镇服吗?岂不会造成天下大乱,危害国家黎民!

不仅如此,他亲笔写三封信给在家守丧的前枢密使富弼,盼他早日复任。他在信中恳切地说,在国家逢此大变故的非常时期,我们都希望您来领导工作,“有望于马首之来也”。接下来,再于次年,又亲书《又回文相公避枢密使启》,劝时任淮南节度使、兼侍中文彦博接受晋升枢密使的任命。于是富、文二位皆先后到任,使这项至关重要的人事安排取得朝野满意的结果。

欧阳修在此朝廷易代的艰危之际,尽职尽责地履行了一位宰执大臣的使命,为国家政权的平衡过度立下汗马功劳;但他不居功自负,不以权谋私,始终公心为尚,此等高风亮节,历千年而光采,永远值得敬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