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中年得女,格外宠爱,加之家境殷实,本着“穷养儿子富养女”的理论,无论女儿想要什么、想学什么都予以满足。
在女儿五岁生日时,他送上了一件价值4万元的玩具,但女儿只玩了一次,第二天就对他说:“爸爸,我们去买生日礼物吧!” 他说:“昨天我不是送你了吗?”女儿一撇嘴说:“是我让你送的吗?”
随着孩子长大,他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想孟母三迁一样搬了好几次家。 有一次,女儿参加完同学家的party回来,对他说:“爸爸,我们把房子卖了,再买一个吧?”他特别奇怪,问为什么? 女儿说:“我们同学家里都有游泳池,咱们家这个房子没有啊!”
其实,孩子并没有错!对于他们来说,在自己还没有产生需要、没有付出努力时,父母就已经倾尽全力,让他们在物质上应有尽有了。 所以,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只要动动嘴,自己的需求都应该被满足。
但是,无论物质上多么富有,如果没有精神上的富足、没有品质上丰盛,一个人的心永远都是无法满足的! 为人父母者,最要想孩子拥有的,不过就是一生的幸福安康! 而幸福安康,不能一辈子靠别人赐予,如果是那样,我们的教育就是绝对的失败,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都是“乞丐”……
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有一个品质:“富强”! 这个词的出处在近3000年前的老子《道德经》中,老子在第33章《明人修养》中说:“知足者富,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才能有幸福感! 自胜者,强——才能有获得感! 没有“富强”这个品质,人生想拥有幸福感和获得感,是绝不可能的!
所以,为父母者,我们一定要知道:教育的研究对象,不是分数,而是生命! 《父母规》中说:“一年计,在于春,一生计,在年少。幼一染,长十效,蒙养正,圣功道。”
什么是“圣功道”?简单说,就是圣贤修持的功夫和天地运转的规律。 在中国人的理念里,人是生命,天地四季也是生命,所有的一切都是生命。要想生命如天地般长久、强大,就以天地为师。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就是“天人合一”。
教育最好的契机,在年幼时,一如一年最好的播种季节在春天。 《学记》中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意思是说,最好的教育,是在邪念没有萌发之时就加以预防,即防患于未然;在应当接受教育之时加以教育,即适时而教;不超越正常的教学顺序而施教,即循序渐进。
为父母者,在孩子的教育上,最应该重视的不是学业和分数,这些事可以交给学校里的老师。 我们首先应该重视起来的要是孩子品质的培养,这才是给孩子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品质的培养,是人的树根,也是时代的树根! 拥有了品质,比拥有什么都管用,它能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如何管理事业、如何经营家庭、
古人重德,说要德才兼备——德,永远排在才的前面! 所以在《弟子规》中,教育的顺序是:孝、悌、谨、泛爱众、亲仁,最后才是有余力则学文。 前面六个都是培养一个人的品德,只有具备了品德,如果还有余力,才可以谈到学习!
其实,有了德,想有才,是比较容易的;但有了才,反过来再修德,就非常艰难了! 而现在好像有点失道走反了,在教育中尤其重才轻德——家长和老师只看分数,似乎能学、能记、能考,就是好孩子、好学生。至于言行举止如何,有没有素养和品质,无人关心。
这样等孩子长大了,也许会有才气、有才干,但做人不一定行! 不会做人,再有才华,也无法发挥;有了财富,也不一定能守得住,因为我们就生存在一个人的社会里——生命就是关系,关系就是生命。一旦关系中出现卡点,就等于生命中出现了卡点。
所以,为父母者,不能失教! 《父母规》中说:“小树苗,易扶正,养习惯,修毛病。及长大,正则难,长欲教,子厌烦。”
生了孩子,就等于我们启动了自己终身修炼的生命工程,因为父母的责任是给社会留下一个好种子! 而最好的教育往往不需要说话,只要我们自己做到就可以了!父母做到了、做好了、把品质亮出来了,孩子一定差不了!
所以,“为父母,不失教”的关键,就在于不失去对自己的学习和修持,而不是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
逯欣心 2019年2月5日,第344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