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枚与《随园食单》

 公司总裁 2019-02-07

吃是一种享受,人,一出娘胎,不教自会。但懂吃却是一门学问,并非所有人都能把到嘴的美味佳肴,说出子午卯酉,讲得头头是道。做个美食家不容易,要有文化修养,要有闲情逸致,还要有些经济条件。行家说,美食家有上中下三品:上品懂吃,中品好吃,下品能吃。中品、下品的美食家只能称老饕,唯有上品的美食家深谙烹饪之道,懂得餐饮的奥妙,这才是真正的美食家。若能提起笔来写吃,读起来令人津津有味,舌尖生香,那才是“美食家”的最高境界。中国历史上,这样的美食家不太多,有人列出历史上八位著名的美食家,孔子、曹操、杜甫、苏轼、张岱、李渔、金圣叹和袁枚。其中前四位大家都很熟悉,不必多说。其余四位,张岱生于明朝未年,既没有中过科举,也没有做过官,说他是美食家是因为他于螃蟹的吃法很有研究,种种吃法都记载在他的《食蟹》一文之中;李渔与张岱相似,他爱吃鱼也会吃鱼,他的美学家修养可以从他的专著《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看出来;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所以被推崇为美食家,是因为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冒犯皇帝,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金圣叹文笔幽默,幽默了一辈子,连临终要事也还是幽默。他叫来狱卒说“有要事相告”狱卒以为他真的要有大事需要交待。没到到他却指着狱卒给的饭菜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临刑之际,他边喝酒边感叹地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而一个人在死刑面前,能表现得如此从容而淡定,还真是不太容易呢!表过这些闲话,本文重点要说的是清代诗人、散文家、知味的江南雅士袁枚和他的代表作《随园食单》。

袁枚(1716—1798)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曾外放江南地区任县令,为官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四十岁就辞了官,退隐于南京小仓山随园精舍。从此,优游了四十多年,把研究美食当成自己生活的主要内容。

袁枚与苏轼、李渔齐名。他们三人不仅能吃、会, 且对所吃的东西各有一番道理,并且倡导成为一种风气。袁枚好客,常借随园以诗会友,以食会友,两者都很讲究,“品味如品诗”,真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由于他的声望与地位,使得他常常成为各地门生故旧、社会名流宴请的对象。早年,袁枚一年中间有一半时间出门远游,览胜访友吃美食。晚年他只在南京附近的州县走动。80岁那年,他去了扬州。镇江的弟子知道他爱吃鲥鱼,特邀老夫子去镇江住一段时间。“弟子携樽排日饮,活捉鲥鱼顿顿餐”。扬镇之游是他最后一次外出。两年后,袁枚去世了。

袁枚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其代表作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但有一点须予以注意,那就是袁枚行文不够严谨,所叙史实及诗文词句错讹甚多。如他在《随园诗话》中引用明义《题红楼梦》的二十首诗中的两首,一首为:“病容愈觉(憔悴)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较差些”、另一首为:“威仪棣棣若山河,还把风流夺绮罗;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他评论说:“当时红楼中有女校书某甚艳”,意思是这两首诗中写到的人物都是指这位“女校书(妓女)”的。其实前一首说的是林黛玉,后一首说的是王熙凤。袁枚不仅将两人误认为是一人,而且将她说成是妓女,他将《红楼梦》看成《青楼梦》了,真是糊涂得可以。难怪郭沫若写诗讥笑他:“随园蔓草费爬梳,误把仙姬作校书。醉眼看朱方成碧,此翁毕竟太糊涂。”
  袁枚虽在行文方面有瑕疵,唯独在写吃方面特认真。要知道今人写吃,容易;古人写吃,有障碍。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使得古代文人能吃会吃而讳言吃,最假惺惺了。尤其不肯在笔下认真其事,实实在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地写吃,对后人来说,是很不够意思的。而一生讲究吃的袁枚,虽君子而乐庖厨,不仅喜欢吃,而且每吃佳品,必命家厨登门求教,回来后向他报告要领,他随手做笔记。记下的豆腐,就有蒋侍郎豆腐、杨中丞豆腐、王太守豆腐、程立万豆腐、张恺豆腐、庆元豆腐等等。一次他在广州吃到鳝羹很美,请来主人家的厨师讨教,厨师说:不过是现杀、现烹、现熟、现吃,不停顿而已。此后,“戒停顿”成了随园的要求。就这样边吃边记、涉笔成趣,积四十年之功写出了被后世许多大厨视为枕中秘笈的《随园食单》。《随园食单》,自问世以来长期被公认为厨者的经典,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甚至还受到国外烹饪界的重视,早先有日文译本,后又有英文、法文译本出版,成为世界著名烹饪专著。 
  《随园食单》是一部中国饮食文化的百科全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十四个部分,详细论述了中国、14至18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百多种菜式。在食物原料方面,常见的谷物瓜蔬、家禽野味、飞鸟鱼类等,样样齐备。在烹调技巧方面,焖、煎、、炒、蒸、炸、炖、煮、腌、酱、卤、醉等制作方式。面面具到。在菜式的特点方面,主要介绍了地区为主的菜肴饭点,以及美酒名菜;但并不局限一隅,也介绍了京菜、粤菜、微菜、鲁菜等地方菜式,南北兼有。

从泽及后人的意义来讲,袁枚这本《随园食单》,可谓“善莫大焉”,唐朝没有袁枚,世人不知道唐朝人吃什么和怎么吃;唐以前的朝代也没有袁枚,人们更不知道那些朝代的人吃些什么和怎么样吃。清代出了个袁枚,至少使公众了解到乾隆“六下江南”大致吃些什么,也了解了当时江浙一带“鱼米之乡”,究竟能够吃点儿什么。

为什么说这部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呢?因为中国自古至今的食谱,不是技术性的阐述,就是概念化的讲解,袁枚写他自家随园“私房菜”的食单,文化气味强烈,文学色彩浓郁,文人风雅十足。这本书不厚,字不多,一时半刻,即可翻阅一遍。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此老真会吃;留下来的第二印象:此老真会写吃。

  虽然《清史稿》对他颇有微词,说他“喜声色,其所作亦颇以滑易获世讥”。而袁枚热衷此道,甘居下游,无论以过去的正统眼光,还是以现在的责任眼光,对这种一不忧国,二不忧民,罔顾文学的崇高使命感,无视作家神圣责任感,不干正经,大写吃喝,肯定是不以为然的。但是,如果了解到袁枚身处的那个时代,爱新觉罗·弘历,几乎与他同龄,袁枚一辈子为乾隆的子民,生活在清朝“文字狱”的寒蝉效应下,便可理解这位老先生宁可谈吃谈喝,不敢忧国忧民的缘由了。因为他只有一颗脑袋,不能学金圣叹那样掉了脑袋,那就吃什么都不香了。所以他做这样的选择,其实恰是一种无奈。

总而言之,袁枚敢于逆反圣人的教导,突破世俗的看法,花了毕身的精力,着手这件不登大雅之堂的趣事,完成了一部典型的“文人菜谱”——《随园饮单》,这是一部懂吃、会吃,又能写吃的高手,以其经验结晶写出来的“美食”文学作品。还是值得赞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