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股市分析:中国交建的投资逻辑!

 老三的休闲书屋 2019-02-08

最近在看一些持股之外的股票。大部分看不懂,连看几份年报,外加好几份深度研报,还是把握不了,只能放弃;也有一些是满眼的问题,且看不到希望,也接受不了。

在这个过程中,隐隐的感觉,中国交建是我的菜。至少通过看两份年报(没看研报,大部分研报真拖沓),我形成了对它的一些看法,并整理出了投资的逻辑。只有逻辑,没有数据,以后再丰富吧。

一、中国交建的基本情况

中国交建是A+H上市,主营业务覆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涉及三方面:基建建设、基建设计、疏浚业务。

(一)基建建设

主要是港口建设、道路与桥梁、铁路建设、市政与环保四部分,年报将海外工程作为第五部分,其实海外工程也无外是以上四类。

基建建设的2018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839亿元,营收占比88.80%,绝对的主营业务。

1.港口建设:主要依托于中国港湾,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建设企业,没有之一,承建了建国以来绝大多数沿海大中型港口。

这一部分的特点是港口有限,建设完后的保养维护基本与中交无关。比如上海港建设完成后,由上港集团运营维护;黄骅港建设完成后,由沧州港务运营维护。后续的地主港运营等收益、清淤等维护都与港口建设无关,一锤子买卖。所以行业空间有限,新签合同额仅占中交的4%。

2.道路与桥梁

修桥铺路而已。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跨江、跨海、跨峡谷、隧道等。这方面面临着中国建筑、中国铁建、葛洲坝等大型央企以及四川路桥、山东路桥、新疆交建等地方国有基建企业的强力竞争。

道路与桥梁占新签合同额的41%,绝对的主营。

3.铁路建设

中交在铁路建设方面的新签合同额仅占总合同额的1%。这方面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是绝对的霸主,这主要是由于行政力量的干预,毕竟中交是公路工程和港口建设出身。

把铁路建设单列出来,一方面是因为铁路建设的市场空间很大,容得下中交;另一方面是在海外的铁路建设中,中交占据了中资合同额的一半以上。

4.市政与环保工程

主要是轨道交通、城市综合管网等基础设施,以及流域治理、生态环境修复等环保工程,新签合同额23%,增长迅速。

这一部分也是我从环保企业切入中交的原因,中交等无敌央企确实在介入环保领域。

5.海外工程

主要是以上四类的海外建设,新签合同额占比31%。可以说中交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基建公司,业务覆盖港澳台、澳大利亚新西兰、亚非拉。

海外市场很大,但是一把双刃剑,放大了业绩的波动性,面临着政治风险、汇率风险,享受着一带一路的荣光和全球基建的收益。

不知不觉的,恐怕已经写了太多,做不到极简了。

(二)基建设计

2018年半年报109亿的营收,营收占比5.26%。其实是服务于基建建设业务,包括工程咨询规划、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工程顾问、测量、项目管理、监理、工程总承包等。

基建设计与基建建设部分丝丝入扣,很难分割,虽然也接一些单独的业务,但整体而言,更多像是内部的部门配合。这里与设研院等独立的设计公司不同,毛利并不高,18%而已。设研院的毛利是47%。

(三)疏浚业务

2018年半年报154亿的营收,营收占比7.44%。主要是港口等基建疏浚、环保疏浚(清淤)、吹填工程等,全宇宙最厉害,没有之一。总的来说,这一部分的业务量有限,业绩并不平稳。

(四)其他

2018半年报有56亿的收入,主要是一些附属产业,比如中交财务公司、中交建融租赁、中交投资基金,基本不含地产业务。在多元化方面,中交还是很谨慎的。

二、经营方面

(一)行业情况

就基建行业而言,四万亿时异常重要,几乎成了唯一的发动机。

随着PPP和政府购买服务下的政府杠杆加的过大,2018年政府、公司猛烈降杠杆,使得行业增长受到比较大的打击;同时,内陆基建也呈现接近饱和,行业空间受限。

但目前经济下行,房地产投资受到抑制,官方在提的新基建拉动作用有限,要稳定经济,还要靠基建拉动。

就整个行业而言,环保类基建增长强劲。2018年上半年,GDP增速6.8%,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但环保类投资增长35.4%、道路运输业增长10.9%、公共设施投资增长5.8%、铁路投资下降10.3%。

未来的趋势就不说了,年报上有预计,但预测容易正确难。走着瞧吧。

(二)公司经营特性

1.以杠杆经营,弥补低利润低周转的劣势,通过规模效益挣辛苦钱。在挣钱不辛苦与辛苦不挣钱之间,属于辛苦不挣钱,但还好,有必要的收益率,而规模、渠道、品牌、政府资源形成护城河。

2.行业格局很像银行业。中国交建、中国建筑、中国铁建等,本来各有所长,就像中国银行的外汇、建设银行的地产基建、工商银行的工商客户、农业银行的农村机构的藩篱被竞争打破一样,基建类企业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好在市场够大,容得下这么多。

3.基建是一地经济建设的基础,政府资金再紧张也要先把基础打好。基建央企通过资本市场发债、股权融资、政策性银行低息贷款等渠道融资,进行负债经营,而且基建周期短,政府不会在基建环境就违约的,所以回款安全性较高。

但PPP下的BOT是对这一特性的挑战。

4.主要的经营步骤是:设计、建设、运营。

细化到琐碎是:调研-概算-投标-预算-分包(工程组织策划)-施工(预收款、按月或工程进度结算)-交接/运营。

通过合同管理、压低成本,毛利应该不低于20%,虽然对外披露的很低。

(三)中交的各子公司

如果你没被中国建筑的各子公司搞蒙,也没有被中铁的各子公司搞蒙,那大概率会蒙在中交的各子公司。我是想说这些子公司太多了,且互相独立、互相竞争。

中交有十一个重要的分支局,都是在央企整合的浪潮中得到的番号,以前是归口于不同部门的企业,整合以后保留建制。但现在管理层已经自有任免流动。

分别是中国港湾、中国路桥(原交通部援外办公室)、中交一公局(公路工程,原人民解放军公路一师)、中交二三四公局、中交一二三四航局(航务工程)、中交路桥。

记不住无所谓,没什么意义。

三、投资逻辑之优点

在规模优势、品牌优势、资金优势等等之外,还有新的一些转变。

1.中交正在由单纯的建筑公司向运营公司转变

这主要是PPP下的BOT模式的贡献。主要是高速公路的建设、运营以及部分环保项目的建设运营。2017年BOT特许经营权运营收入28亿元,2018年上半年即为22亿元。

很多BOT项目正在建设期,企业的无形资产中,特许经营权占比90%以上。可转债也指向BOT,以后中国交建会有高速公路类上市公司性质的。

这一部分正在发力。

2.建筑的智慧化浪潮,增加了基建的附加值

比如雄安的市民服务中心,是由中海地产承建,内部的部分智慧化业务是外包给达实智能做的。大基建公司拿到项目总包EPC,然后压低利润空间分包给其他智慧化公司去做,这种路径优势是很厉害的。

珠港澳大桥的科技含量也很高,国内提供智能化的企业很多,这种情况下EPC的收益是客观的,路径优势。

以前我执迷于达实智能的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后来想明白了什么叫赢家通吃,才破了执迷。

大基建企业对智慧建筑、智慧交通的挤压很大;类似于紫光股份这种先天性网络综合服务、大系统集成服务对智慧医疗的更高高度的介入,对小企业的打击是很大的。

中交的年报中提到,中交获得智慧建筑国际联盟授权,主导编制水运基础设施的行业标准编制。

3.大基建是环保行业变局的主要力量

甚至是决定性力量。

无敌央企葛洲坝的环保板块收入已经是环保行业第一名了。

环保行业一直以来是散乱差的,很多原因导致谁都发展不起来,发展起来的又发展不快,衣衫褴褛很憋屈。基建类大央企化身实力主角登场,扩张整合,会促使整个环保行业走向成熟。但成熟了的环保行业很可能会失去了原来的面目。

在大气治理、固废领域、污水处理领域目前还没有实力跨界央企的进入,我觉得尤其危废领域,无敌央企的跨界进入不是那么容易的。

但在土壤修复、水资源、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中国交建、葛洲坝好像已经搅乱了东方园林、碧水源的设想。

年报提到:中国交建的永定河项目、白洋淀项目在稳步推进,标志着流域综合治理的“中交方案”成型。公司环保业务逐步从单体工程为主的“末端治理”模式,向大体量流域治理、生态修复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我判断中国交建在雄安白洋淀治理的竞争是优于启迪桑德的。

4.重资产行业正在尽可能轻资产化

比如通过租赁业务来实现。比如对于盾构机的使用,更多是需要用时租来使用,使用完毕后由厂家回收,这在中交的可转债答复证监会材料中能看到。

5.基建的头部效应

目前是基建发展的新阶段,不管怎么赋予新基建意义,老基建还是最熟悉的配方、最熟悉的效果。新时代的基建,地方政府加了太多杠杆,更多由中央发动,那么基建央企更受益。

6.与海外需求的互补性好

与集成电路等行业不同,基建狂魔与欧美属于互补,摩擦少一些。

7.多渠道的融资手段,钱真多

除了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之外,除了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的政策性低息贷款之外,除了商业银行的趋之若鹜贷款之外,以基金模式撬动资金杠杆、回租保理出租等租赁减轻资产、资产证券化等盘活资产的手段也得到广泛应用。

2017年年报显示,中交持有股票的投资成本是43.15亿元,会计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随时可变现。持有衍生品、理财、基金份额、非上市公司股权的投资成本为68亿(这里边有一部分是撬杠杆用的基金出资)。

四、投资逻辑之隐患

这也是市盈率、市净率在低位的部分原因。

1.人力成本有上升趋势

人力成本占到经营成本的10%,中国的劳动力供给是到了拐点的,这一部分是一个很大的隐患,毕竟利润就那么一点点,稍微一侵蚀就剩不了多少了。

2.政治风险与地方保护主义

海外的贸易保护主义所带来的政治风险、国内的区域保护主义所带来的地方国企竞争还是不容忽视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低价竞标的情况也严重,基建企业分国家级央企、省级平台公司、地市级交建企业等等,错落有致。对于一省来说,省级地市级的基建企业是亲儿子,央企是来抢肉吃的,每个省都是这样,所以央企的利基是明显的,又是不稳固的。

3.对未来的透支

基建的投资规模很大,从某种逻辑上说,是在对未来进行透支。我们也可以理解金融是将未来的收入进行跨时间的转移,那么就是在建设未来。亚非拉各国被美国剪羊毛一轮又一轮,现在各国的负债水平已经到了安全的上限了。

4.专利技术的科技含量并不高

与集成电路的高精尖不同,基建类的技术更多属于专用技术,不是欧美不研发,是研发之后就被束之高阁了。只有中国有足够的市场容量,能将之兑现为收益,但一旦市场饱和,很多高科技就成了废铜烂铁。

5.没有城堡,出路只有冲锋

对比资源禀赋型企业,比如上港集团的上海港、黄山旅游的黄山、长江电力的三峡水电站、川投的雅砻江等等,很难说中国交建有一个金饭碗。

中国交建、中国建筑等建设企业手持的是瓷碗,光鲜亮丽,但易碎。那么也不受资源禀赋的限制,需要自由的去冲锋、掠夺。

这年月,找一个能让人放心的公司挺难的,我也不想再只盯着成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