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讲义(第8讲)

 凌云悟道 2019-02-08

教学内容:《孙子兵法》九变篇

教学目的和要求:《九变篇》原文进行解读和义理阐发。让学员了解战争中变通应敌的原则,根据地形和敌情的变化灵机处置。掌握变通应敌的方法和应具备的的基本素质。

教学重点:通晓利害,趋利避害;死地则战,绝处逢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通于九变,知晓地利;精通战理,随机应变。集中兵力,以众击寡。

【原文】

孙子兵法

8、九变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注释】

九变:意为多变。文中孙武借地理位置的变化,提醒人们战争中各种情况都在变化。为将者,要随机应变,才可取胜。《九变篇》中用三个来说明变化的重要性。 五地:指圮地、衢地、绝地、围地、死地。圮地多沼泽,易陷其中,不可驻扎;衢地四通八达,要结交当地势力,选准方向;绝地不可停留;围地要设计待敌,围敌而不被敌围;死地要殊死博击。 五利:指不由、不击、不攻、不争、不受。要想变不利为有利,应做到上述五不。可做的并不一定要做,不可做的并不一定不做,一切要看是否对完成目标有利。所以:有通路不一定都要走,遇敌人不一定都要打,见城镇不一定都要攻,过地方不一定都要争夺,上级的命令不一定都要执行。一切都要为了完成最终目标而行事。 五危:指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任何事情都不能太过,太过反而走向反面。硬拚易被诱杀,贪生易被俘虏,急躁易中奸计,好名易被污辱,太过爱民易致烦劳。 由此可见:战争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变化随时随地可见。为将者,必须要通九变之利,知九变之术。  圮地无舍:圮,倒塌、毁坏。圮地, “山林,险阻,沮泽之地。”舍,住舍,这里指的是部队宿营。圮地无舍,这里是指在山林险阴沼泽的地方不能宿营。  衢地交合:衢地,这里指与邻国相接四通八达的地方。交合,结合,这里是指与其他诸侯国结交。衢地交合,指在与多国相邻的地方要重视与邻国结交。  绝地无留:绝地,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留,逗留。绝地无留,意思是指在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部队不能停留。  围地则谋:围,包围,是指四面地形险恶,敌可往来,我难出入之地。谋,这里指的设谋。围地则谋,当部队进入四面地形险恶、敌军可以任意往来而我军却难以出入的地区应当设计尽快离开。  死地则战:死地,前无进路、后有追兵,必得死战之地。死战之地,当部队陷入前无进路、后有追兵的死地时只有与敌作决战之战。  涂有所不由:涂,通“途”,道路。涂有所不由,意为部队进军时,有点道路不能走。  军有所不击:对于有的敌不能进行攻击。  五利:指五变之利,具体指“涂有所不由”到“君命有所不受”的五变之利。  得人之用:人,这里指的是军队将士。用,作用,这里可引申为战斗力。得人之用,意思是指,充分发挥全军的战斗力。  智者之虑:聪明的人思考问题。  杂于利害:杂,掺杂、有混合。杂于利害,思考问题既考虑有力的一面,也要考虑有害的一面。  务可信:务,任务。信,通“伸”,这里引申为完成、成功。务可信,这里指任务可以成功。  患可解:患,灾祸。患可解,灾难可以解除。  无恃其不来:恃,依靠。其,代指敌军。无恃其不来,不要依靠寄希望于敌军不来进犯。  必生:生,这里指的是贪生。必生,一味贪生。  忿速:忿,愤怒。忿速,这里指性情急爆,容易愤怒、偏激。  爱民:这里指“仁人爱民”之心。  可烦也:烦,烦劳,烦扰。可烦也,指有仁人爱民之心的将领,常常因为要保护人民而不顾远近,不自量力地轻易出击,以至疲劳不堪,被敌设计战胜。   将之过也:将领的过失。

【译文】

孙子说:用兵打仗的法则是,将军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人马组建军队, 在难于通行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要与四邻结交,在难以生存的地区不要停留,要赶快通过,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精于谋划,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所以将帅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将帅不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挥作战如果不懂“九变”的方法,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与害一起权衡。在考虑不利条件时,同时考虑有利条件,大事就能顺利进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时同时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可以排除。因此,用最另人头痛的事去使敌国屈服,用复杂的事变去使敌国穷于应付,以利益为钓饵引诱敌国疲于奔命。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抱敌人不会来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有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抱敌人不会攻击的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坚不可摧的防御,不会被战胜。

所以,将领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坚持死拼硬打,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临阵畏缩,贪生怕死,则可能被俘;性情暴躁易怒,可能受敌轻侮而失去理智;过分洁身自好,珍惜声名,可能会被羞辱引发冲动;由于爱护民众,受不了敌方的扰民行动而不能采取相应的对敌行动。所有这五种情况,都是将领最容易有的过失,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没,将领牺牲,必定是因为这五种危害,因此一定要认识到这五种危害的严重性。

【解读】

《九变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八篇,本篇主要讲战场上的变化和变通,强调一定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变通。战场上要懂得随机应变,做到有备无患。变化变通的关键在于未雨绸缪,提前计划好对策,要按原则办事,按规矩做事。战场形势纷繁复杂,要用兵法原则应对万千变化,争取立于不败之地。

全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九变五利是什么。第二部分,讲将领需要知九变五利才能用好军队。第三部分,讲要兼顾利和害,才能消除隐患而达到目的。第四部分,讲将有五危,五危会导致失败。

第一部分,讲九变五利是什么。

九变并不代表九种情况,孙子其实写了十条。主要讲述前五条,都是在讲地形,后面还有一个《地形篇》专门讲地形。《九变篇》从地形开始讲起,由此可见地形在兵法中的重要性。

 “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是十句话。前五句是指九变中的五变,因为这几句和《九地》篇的九地中的五地相同。而后五句指的是五利。

《九地》篇介绍了九种军事地理,这九种不是单纯的地形,是和敌我所处位置相关的。九地包括: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和死地,而本章中所提到的圮地、衢地、围地和死地直接可以在九地中找到。至于绝地,《九地》篇写道:“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按照上下文的关系,绝地应该对应于争地,文中争地的策略是争地则无攻,与本章中绝地无留的意思类似。

“圮地无舍”,圮地就是水网、湿地、湖泊、沼泽等。圮地无舍就是说,不要选择在湿地和沼泽地区宿营。到处都是水,也没有办法扎营。敌人打过来,自己很难构筑防御工事,进退两难。在沼泽地行军,非常危险、不能停留。如果情非得已,不得不在此停留。就要注意沼泽地中长有树的地方,有树的地方土地一般都比较坚实。

“衢地合交”,衢地是四通八达的地方。衢州就是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四省交界之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种地方容易和所有人来往,在这种地方战斗,一定要搞好外交。一方面可以结交各种外援,一方面不要让自己的邻居被敌人所争取。在衢地求生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外交。

 “绝地无留”,在绝地千万不要停留。没有泉水、没有井水,人和马都没水喝。地上没有青草,牛马找不到草料,甚至都没地方打柴生火,这种不毛之地,就是绝地。遇到绝地,尽快离开,不要逗留。还有一种绝地是处在高山深谷,虽然有水有柴,却是一个死胡同。遇到这种地方一定要赶紧撤退。

“围地则谋”,围地是四面环山,前进的道路很狭窄,后退的道路非常迂回。敌人攻进来很容易,自己想要退出去却很困难。在这种地形中,必须预设奇谋,让敌人伤不到自己,才有机会行军通过。如果事先没有规划,很容易钻进敌人布置得口袋阵里面。

 “死地则战”,处在死地,等死不如找死。战斗会死,不战斗也会死。所以说,一旦陷入死地,就要坚决地开展战斗,这叫“即战则生”。马上进入作战状态,才有生存的机会,稍微迟疑,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窘境。韩信的背水一战是巧妙利用死地则战的典型案例。

五利指的是: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这五句表示需要变通,要有所不为。判断该为或者不该为,要以全局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作为衡量标准,必要时放弃局部利益,做到有所不为。

孙子在地形篇也表达了要以全局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为重的思想,他说:“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保全百姓,符合国家利益是决策的最高准则,所以在现实中不符合这些利益的事情就不应该去争取,国君的错误命令也不应该被执行。从这两段话衍生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名言,就是因为前线的将领更了解战场的情况,比远在后方的国君更能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决策。

第二部分,讲将领需要知九变五利才能用好军队。

将帅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将帅不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挥作战如果不懂“九变”的方法,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这句话可以看到九变是和地形相关的。古代的战斗都是陆战,敌我军队必须在陆地上展开战斗,《九地》不仅给出了九种军事地理,还给出了每种对应的策略,如果策略错误,那么就得不到地利,也不能将军队的实力发挥好。

第三部分,讲要兼顾利和害,才能消除隐患而达到目的。

智慧明达的将帅考虑问题,必然把利与害一起权衡。在考虑不利条件时,同时考虑有利条件,大事就能顺利进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时同时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可以排除。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各诸侯国如果对我产生威胁,我通过各种手段改变他威胁我的力量、方向、作用点和时间这四要素,就能降低各诸侯国对我的威胁。屈诸侯者以害指的是用计谋来伤害它,这样他的力量就会减少,威胁就会减少。役诸侯者以业指的是用事情来驱使他,这样他的力量和时间都用在了这件事情上,就没有力量和时间来对我产生威胁了。用利益来引诱他,这样他就将力量用在我想要他努力的方向上,而不是在反对我的方向上。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对手身上,而要增强自己的实力,以自己的实力来决定胜负。

在战争中,打击敌人的弱点可以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成果,所以敌我双方均在寻求打击对方的弱点。为了减少自己弱点被打击的可能,则需要尽可能的有所准备,做到有备无患。有所准备就不怕敌人的攻击,准备的越充分则越没有后顾之忧。

第四部分,讲将有五危,五危会导致失败。

将领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只知死拼会被杀,贪生怕死会被俘,急躁易怒则经不起剌激,廉洁自爱则受不了侮辱,爱护居民则遭受烦劳。这五种危险,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

五危包括必死、必生、忿速、廉洁和爱民。将领的这五危就是将领的弱点,很容易被敌人定点打击而使得自己失败。在《始计》篇中,五事中包括将,将包括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这五种素质是利于获胜的。而本篇中的将有五危,是容易导致失败的。将领应该加强前五种素质,避免后五种危险。

战略是在战前基于战争目标和宏观形势制定的,其所要解决的是战争的基本问题,制定好之后通常不会再做出改变,除非我方对形势的判断出现了重大的失误,或者整个战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将领若谋之不远,就难以平衡长远与眼前的利益,需要不断调整战略方向以弥补过去的失误;若谋之不高,就难以平衡全局利益,需要不断调整战略重心以补救各处的危机。战略频繁变动引发战略振荡,会导致实施混乱、资源浪费、军队疲惫。因此战略素质是深、远、高,即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而战术要面对的是一个个瞬息万变的战场具体问题,必须临机应变,因此最核心的战术素质是应变。

最著名的应变非“君命有所不受”莫属。君主远在都城,如果战场上的每一个情况都要汇报给君主,那么等到君主把决定传回给将领的时候,说不定情况已经变了,有利的机会消失了或者险情变成了危机。

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具体的应变之法也是无穷无尽的,孙武不可能通过罗列所有的应变之法来阐述如何应变,因此孙武没有谈论具体的应变之法,而是从更高的层次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应变框架。  

 首先是考虑问题之变,即将领在考虑问题时要学会转变视角,从多个角度全面看待问题。最重要的角度是利与害:看到利才有动力去做,看到害才能避开祸患。有些人过于乐观,一看到利益就不顾一切冲上去,这样容易因为一点小利益造成大损失,而另一些人则过于悲观,做什么事情总是看到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结果因为小困难而丢了大机会。兵家应权衡利弊,综合谋划。

其次是进攻之变,即在攻打敌人时要懂得运用各种手段。胡萝卜加大棒的威逼利诱,想必大家都清楚,咱们这里来重点说说利害之外的第三种手段——“业”。有一个历史故事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个手段。当时韩国非常害怕秦国向其用兵,韩王为了稳住秦国,派郑国(韩国的一名水利工程师)游说秦王开挖一条大型灌溉渠道,秦王接受了郑国的建议,并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完成这一工程,这样秦国就没有精力发动对外战争了。所以这个手段通俗地讲就是,找点事情让敌人做做,敌人忙于做自己的事情了,也就没有精力挑起对外战争了。

最后是防守之变,即要把被动防守转变为主动防守,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进攻,而要做到使敌人不敢进攻。

不会做人也是做不好事的,想要在做事上变通,必得在做人上变通。所以孙武在本篇添加了一个附加主题“性格之变”。任何一种极端性格,都会成为做事的绊脚石,奋斗路上,要么你把性格的棱角打磨掉,越走越顺,要么性格用它的棱角把你阻拦住,使你寸步难行。孙武提出了五种危险的极端性格。

“必死,可杀也”的意思是不怕死而只知死拼的将领,会被敌人诱杀。

“必生,可虏也”的意思是如果将领贪生不敢冒险就会被俘虏。不敢冒险的将领往往会选择更加稳妥的策略,比如坚守要塞、据城而守,这种被动策略会使自己错失打败敌人的机会,同时给敌人提供了良好的备战条件。

 “忿速,可侮也”的意思是如果将领容易发怒就会被敌人侮辱,因为敌人会利用将领易怒的特点,通过侮辱来激怒他,从而使其失去理智。失去理智的人容易轻举妄动,一不小心就会中了别人的计谋,因此在战场上当将领失去了理智也就离失败不远了。

“廉洁,可辱也”,廉洁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品德高尚的人有时候会太在意自己的名声,甚至把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士可杀不可辱”说的就是这样的将领。敌人往往会通过羞辱这类将领,使其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而做出一些不太明智的决定。

“爱民,可烦也”的意思是过分爱护人民的将领会被敌人烦扰,比如当敌人分兵劫掠他们国家边境线上的各处村庄、城镇时,爱民的将领必然会派兵救援,可是边境线很长,东奔西走各处救援就会导致军队疲惫不堪,“袭扰战术”正是这个道理。仁爱人民虽然是将领的优点,但若不懂得变通就会被敌人利用,所以在战场上面对具体情况,兵家要懂得为了大仁舍弃小仁,被敌人利用了你的小仁而导致战败则是大不仁。

“必死”是“勇”的极端,“爱民”是“仁”的极端,可见即便是优秀的品质一旦走了极端也会变成祸害,因而兵家要学会变通。将领的行为最终取决于其性格,因而只有在性格上做到变通才能在用兵作战中做到变通。“必死”者要多些三思,“必生”者要多些胆量,“忿速”者要多些淡定,“廉洁”者要多些从容,“爱民”者要多些冷酷。在战场上,将领一方面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性格缺陷并将其克服,另一方面则要利用敌军将领的性格缺陷。作为兵家,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并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来克服它们,比如过于耿直的要变得圆滑一点,过于鲁莽的要变得稳重一点,过于自卑的要变得自信一点,过于计较的要变得大气一点,过于天真的要变得世故一点,这也是兵家修炼的目的之一。

懂得变也要懂得不变,比如手段可以变但原则不能变,途径可以变但理想不能变,懦弱之心可以变但善良之心不能变。

《九变篇》主要阐释了两个军事观点,并提出了有备无患的备战思想。一是九变之术:孙子认为,指挥作战要随机应变,反对墨守成规。二是趋利避害,防患未然: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他要求将帅必须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做到全面地看问题,在有利的形势下要看到不利的方面,在不利条件下要看到有利的方面,这样才能趋利避害,防患未然。因此,对于敌人要尽量造成和扩大敌人的困难,使其变利为害,变小害为大害。办法是: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对于自己,则要防患于未然,有备无患,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敌人不来不攻上面,而要充分准备,使敌人无机可乘、无懈可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