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口老井、一座古桥、一幢深宅大院……让嘉定这座城市的骨血更为丰满

 静雅轩345 2019-02-08


不同时期的建筑,保留着不同时代的记忆

成为嘉定独有的轨迹和坐标

无论是那些迄今屹立不倒

还是早已湮灭于岁月长河中的建筑

都是惊人的宝贵财富



800年漫长岁月的风雨沧桑里

一口老井、一座古桥、一幢深宅大院

无声汇入历史长河

让嘉定这座城市的骨血更为丰满


—1—

别具一格的嘉定民居


嘉定的历代建筑,均以砖木结构为主,不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长期保存。据记载,嘉定首次使用水泥混凝土,是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黄渡东洋桥;首次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水泥洋房”,是光绪时期位于南翔镇上的陈志刚洋房。这两处120多年前的混凝土建筑,如今都已不复存在。即使是古代唯一的“高层建筑”金沙塔(法华塔),在1924年大修时首次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且运用混凝预制技术,如今也不复可见了。


1985年10月,村民在安亭老镇范围内的双墩庙西侧挖鱼塘时发现一口古井,井壁呈直立圆筒形,由九节泥质灰陶井圈叠置而成。结合相邻地区采集到的相关标本,专家推断此井为东汉时期所建造,距今约二千年。古时,井建造在有一定人口规模的核心部位,故素有“乡井”、“市井”之说,由此可以判断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在此生活居住,并已具备烧制砖瓦的技术。只是彼时的房屋一般是砖木结构或简陋的草房,难以保留至今。


明代是中国园林史上的成熟兴盛期,《光绪嘉定县志》中记载的宅园有83处之多,其中就有今日得以修复扩建的秋霞园与古猗园。清代建造且进入《县志》的有46处,其中位于城中南大街的秦氏宅院(又称秦家花园),留有较具体的文字资料与形象资料,且尚有部分遗迹可寻。老城之西门内外,也有几处清代遗留的古宅残存,比较著名的如王敬铭的“状元府”,以及著名外交家吴宗濂、顾维钧的老宅等。



进入民国时期,不少嘉定人到上海经商发展,稍有成就,在家乡起屋造房。一部分追求时髦者建起了“洋房”,而早期的“洋房”多是表面模仿西欧或东洋的式样,用一些水泥红砖平瓦而已,承重结构仍为中国传统式。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房屋是传统中式的,但在其中增加了一些西式元素,或是在西式(或日式)建筑风格中保留一部分传统元素。资料统计,1949年时,嘉定境内有深宅大院232处,旧式洋房46处。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地区80%以上农民居住的是草房。这种情况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逐渐改观。


1976年,嘉定开始筹建高层住宅。到1978年,第一幢高层住宅叶池大楼竣工,大楼高35米、共10层,这也是当时上海郊区第一幢高层建筑。



—2—

深宅大院的风雨变迁


历史上,嘉定曾有不少深宅大院。嘉定受吴越文化的日濡月染,深宅大院建筑具有浓郁的水乡特点,装饰十分丰富多彩。据估计,历史上嘉定名人故居曾有112座,在那些深宅大院里,很容易发现这些中国特有的人文内涵。


由于各种因素,嘉定的深宅大院大多已经拆除,或者异地迁移,仅少数尚存。已经拆除的位于人民街、宫保桥北堍的廖家大院,是在明代徐学模的“世忠堂”原址上,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建成,共有砖木结构房屋124间,总体布置为南北向的庭院型,前后七进深。1949年起廖家用为嘉定县人民政府办公用房,1982年因城区建设,大院的房屋全部拆除。其中的大厅(诒安堂)和花厅(敬德堂)移建至汇龙潭公园,已成为园内一景。


状元王敬铭的府邸“百忍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为五开间七进江南民居,共有平楼房间66间,911平方米,现仅剩三进。长期以来,一直用为居民用房,现为嘉定镇硕果仅存的状元府邸,亟待修理。


秦大成是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状元,秦大成故居位于小囡桥堍,由平楼组合而成,占地四亩多。原有建筑为五进深,房屋42间,仪门后第二进为正厅,名为“宝伦堂”,第三进为“春晖堂”,第四第五进为内堂。上世纪八十年代全部拆除。


徐郙为同治元年(1862)状元,故居坐落于嘉定城区南大街22-26号,坐西朝东,有房屋五进,第三进是正厅,称“寿祺堂”,有楠木庭柱四根。后面有房三间,供奉列祖,1997年拆除,建立居民住房。



嘉定西门外的“其顺堂”是闻名遐迩的深宅大院,黄氏家族也是那里的望族。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起,便在项泾河西面先后建造了“世称堂”、“其顺堂”、“守约堂”等大小十八个厅、堂、楼、阁等建筑,统称为“西溪草堂”,俗称“其顺堂”。它是江南少见的“包堂屋”,建筑主体面阔五间,采用四架椽,分心,八步架,硬山式,观音兜,小青瓦顶,白水泥墙。


位于南大街的秦家花园,园内有花园、假山、池塘、雕花楼、走马厅等大小厅房60余间。民间流传有:“朝朝城隍庙、夜夜小山堂。”小山堂即秦家花园的山字型假山对面的戏厅,惜于“八·一三”期间被炸毁。园内仍存有古树及古井等遗址。


—3—

老洋房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嘉定出现各种式样的洋房。至1949年前,嘉定的老洋房曾多达46幢。解放后,除18幢由居民居住外,其他均交由医院、托儿所、学校、派出所等使用。


坐落在金沙路的汤致和洋房(汤家洋房),始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汤家洋房占地6.32亩,为欧式二层楼房,共12间,另有假三层披屋两间,连接平房7间。整幢建筑90%为花园,是典型的大花园小洋房。现在嘉定血站内。


约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王杏年洋房位于张马弄西面,占地180平方米,房屋面朝东南,砖混结构,西式多角型二层楼房,立面三段划分。底层为门厅,二层外挑阳台,无花园。解放前后王杏年洋房为嘉定县的银行职员租住,后由其他居民居住,曾长期作为律师事务所,现已立牌保护。



位于北大街的朱家洋房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建筑面积约200多平方米,座北朝南,面宽六间,砖混结构,一层清水外墙,二层水泥拉毛,印花釉面地砖。其北面的陈鹿萍洋房,两者的风格迥异。陈鹿萍洋房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开建,翌年竣工。占地6亩,为三层、四开间楼房,房前有花园,内有花台、湖石、树木等。这两家洋房现均位于今嘉定区中医医院内,并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


陶继渊是民国时期嘉定著名实业家,也是上海滩上名噪一时的“股市长枪将”。其位于西门外近侯黄桥处的“陶家洋房”为水磨青砖外墙、中西合璧的建筑,墙门采用老上海石库门样式,中央上方有一个仿照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的样式,设计的椭圆形凸出图案,突显了主人的“股市情结”。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了陶家洋房,成为日本特务机关的魔窟。


此外,还有高介人洋房、潘仰尧洋房、蒋家洋房,以及已经消逝的姜家花园、葛家洋房等,对于研究嘉定建筑历史具有一定意义。


撰文:陈兆熊,章丽椿,晓佑

编辑:糖糖



来源:上海嘉定官方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