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诗展现杜甫胸襟和抱负,心系苍生而小我,不愧后世尊称“诗圣”

 昵称62097949 2019-02-08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躲避战乱,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和宏伟抱负。网店seo

这首诗分为四节描绘秋夜屋破漏雨又狂风的情景,刻画生活的艰辛,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置自己困顾于不顾,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诗人不现实的幻想建立在尊主泽民、饥溺为怀上,而博大胸怀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一段描写大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头猛烈。“风怒号”传神出风声大作。一个“怒”字,活现风的咆哮,拟人化的手笔,丰富了感情色彩——战乱中好不容易盖起茅屋,秋风无情的怒吼,卷走屋檐上的茅草,卷得诗人焦虑无助。“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走的茅草没落在草堂边,却随风飞过江去,不规矩地“洒”在江郊和树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吹得是低的低高的高。一连串的动词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焦虑的心弦。

第二段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不能收回,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扎眼,老无力被群童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般的无可奈何了。“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自”字很沉痛,诗人的遭遇只有自己在叹息,别人没有同情和帮助,反而“盗取”茅草,世风的炎凉就意在言外了。当他风吹屋破无以安身,缺乏同情和帮助的时候,相同处境的无数穷人已进诗人脑海,引起了诗人的共鸣。

第三段写屋破偏逢连夜雨的窘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同样的心境。“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不仅是写布衾破旧,也为下文写屋破漏雨铺垫。草堂的节气当时并不冷,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且心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困境联想到安史之乱来的般般痛苦,从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战乱的国家,这就是“长夜沾湿”的原因,忧国忧民,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屋漏更觉夜长,国家在战乱中觉得夜长。

第四段表达关系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蝉联而下构成了铿锵节奏和浑厚气势,迸发出来的奔放感情与感叹。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风格,宽广的胸襟和理想,无以复加。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自身的悲痛,进而表现“天下寒士”的悲痛,来表现社会的苦难,忧国忧民的情感,涤荡了读者的心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