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原著党,当布姐得知自己喜欢的《流浪地球》将在今年春节档搬上大荧幕时,真的超级兴奋! 从第一支贴片《二代妖精》的30秒概念贴片预告,到《我不是药神》的第三支贴片预告,公开了演员和主要场景信息,伴随各种形式的宣发,影片让人期待得心痒痒。 比如,刘慈欣亲自推荐。
比如,北京文化的注资。
近年来,北京文化的投资,一押一个准。出自门下的《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无一不引起全社会范围的话题讨论。 这是北京文化首次涉足科幻领域,既当金主,又全权负责宣发工作,可谓风险与收益同在。尤其是将档期安排在春节期间,如果仅凭小众科幻迷的支持,完全不足以让影片从激烈角逐中杀出一条血路。 上映首日情况 今日票房情况 所以北京文化想了很多扩大宣传的方法。
极具争议性的吴京零片酬加盟、息影好久的老戏骨吴孟达出镜、流量小生欧豪加入演员阵容,由《创造101》孟美岐演唱电影推广曲等,都为影片带来了更高的关注。 一直到昨天,大年初一,这部引人心心念念的国产科幻大作,终于上映了。 因为压岁钱在枕头下积得太高,布姐脖子睡歪了(自我安慰),但丝毫没有影响布姐观影期间2小时的专心致志。 关于电影,布姐想先说两句评论性的话。 第一句,平心而论,在用“里程碑”三个字定义《流浪地球》时,还是得承认中国电影与西方同类体裁影片之间的差距。
第二句,作为中国科幻电影事业的开山之作,这部电影在春节首日排片量落后的局面下,靠口碑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 上映首日的排片量 从科幻灾难片角度来看,电影不够绝望、不够人性、不够真相。 末日来临,广播呼吁:所有人回到自己的家中,拥抱家人。 但大刘在原著中给出的假设是,当“生存”成了人生唯一信条,什么感情、什么文明,都会变成可有可无的东西。“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 虽然这样压抑性的描述,可能很难过审,但看到刚子在生死关头不愿抛弃吴孟达饰演的姥爷时,原著的根深蒂固,还是让布姐对这处的剧情设置,有些排斥。 再来说说被人批评的特效,从工业制作上来看,中西科幻片的差距不小。但经费有限的电影制作团队选择了讨巧的方式,避重就轻地处理特效画面。不求有功,但求达到理所能及的最佳效果。 尽管情节安排、特效水平上有些欠缺,但不可否认,《流浪地球》的出色,让更多人相信,中国科幻,有自己的未来。 刘慈欣担任影片监制,着实让不少小说迷满心期待。 潘石屹为刘慈欣拍摄的肖像照 但只要看过原作就会知道,电影与它的关联其实并不大。 电影只是借小说铺设的背景,重新讲了另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亲情、关于回家的故事,一个适合在春节团圆分享的故事。
电影选择了原作中地球与木星交会的节点,以拯救地球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展开。 吴京饰演的角色,是“飞船派”的一员。在地球即将撞上木星的危难关头,为了孩子和地球,他站出来反对。他不顾联合总部设立空间站的最初目的,带着30万燃料,飞入爆炸气流中,点燃木星表面氢气,让地球得以逃离与木星相撞的命运。 比起美国大片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中国式的科幻片,更相信团结的力量。比如,在影片倒数第二个高潮,面向全球的呼吁广播,换来了大批救援队的齐心协力。
“反正来不及赶回家了,不如搏一搏。”
于是,他们一同推动发射器。
地球在希望的荣光下,被救活了。
如果观众因为不适应中国科幻的情节设置,就为电影简单贴上“宣传意识形态”的标签,这并不公平,不论对主角吴京、对电影、对探索中国科幻发展之路的每个人来说,都不公平。 长期受到西方科幻大片的“洗脑”,不免让人惯性认为,科幻就该是剧情简单、特效酷炫的那种商业电影。
但这从来都不是对“中国科幻”的确切描述。
宣传时强调《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的起点,并不意味着在这么漫长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中国不曾有过科幻片。
11年前星爷的《长江七号》也属科幻片。只是因为情节发生在日常场景中,所以算不得“大片”。 对比这两部片子就会发现,中国式科幻的特点,是倾向于以感情线为核心。这种感情说具体点,是一种“落叶归根”的情怀。
就像外星人要回家,流浪要带上地球。
所以,在小说的高潮,那一声爆炸,证明了地球派坚守地球的选择是对的。 而这种情怀不仅在原作中体现为“带着地球跑”这样的背景设定,在电影中,这种情感更具体成一个领航员对地球和家人的眷恋。 这是中国科幻有别于西方同类电影的最大差异,也是中国式科幻走出国门该保留的鲜明特色。
刘慈欣本人看过《流浪地球》点映后,曾表示电影的改编很成功。 因为尽管电影看似与原作交集不多,但从主体立意来看,没有了那些硬科幻的理工科知识,用最通俗的话将故事讲完整,电影的改编并没有偏离小说的内核世界观。 一本好的科幻小说,核心一定是哲学。 如果电影版《流浪地球》能够引起我们的对中国科幻未来的期待,那就说明,它成功了。 “希望,是我们这个时代如钻石般宝贵的东西”。 |
|
来自: 昵称18154423 >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