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铁帽子王”带头贪腐,并非纨绔二字可以简单解释

 金色年华554 2019-02-08

晚清拾遗录(二十七):崽卖爷田不心疼。

光绪三十四年,清朝一共十二家“铁帽子王”,庆亲王奕劻赶上了最后的“末班车”。对于这位树大根深的皇族宗亲,慈禧不得不用“世袭罔替”来安抚,以及稳住尾大不掉的“庆袁集团”。但是,奕劻的贪腐之名,庙堂上下朝野尽知,然而官却越做越大,地位也越来越稳固。门庭若市的庆亲王府,成为洋人亦知的晚清宦海的“集市”,门房也借机完成了向“收费站”的转变。大清“龙兴之地”东三省的黑龙江巡抚之职,庆亲王奕劻的儿子载振都敢一卖置之,筹码不过是津门名妓加上雪花银若干,毕竟“崽卖爷田不心疼”。

晚清“铁帽子王”带头贪腐,并非纨绔二字可以简单解释

但是,眼见着庆亲王爷俩肆无忌惮地捞钱,虽说也多见不怪,然而清朝的御史,也不都是吃干饭的,更何况赵启霖这样的硬茬儿,背后还有军机大臣瞿鸿禨撑腰。瞿鸿禨和岑春煊组成的联盟,亦是慈禧庙堂布局中制衡“庆袁集团”的关键落子。两人认为这是扳倒奕劻的有力时机,于是在门生赵启霖率先弹劾后穷追猛打,醇亲王载沣以及大学士孙家鼐等重量级庙堂大腕,组成的调查组兴师动众地前往查办,最后在一出梨花接木的掉包戏后,得出“查无实据”的结果,赵启霖被革职后又复职。三年后另一位向奕劻直接发难的御史江春霖,下场则是“回原衙门行走”,而庆亲王奕劻仍然“不动安如山”。

晚清“铁帽子王”带头贪腐,并非纨绔二字可以简单解释

其实,奕劻敢于带头贪腐,成为晚清宦海最大的蠹虫,并不是因为有了“世袭罔替”的圣宠加身而变本加厉。毕竟,能够在步步惊心的晚清宦海,保持屹立不倒并进入庙堂中枢,显然不是恃宠傲娇的“纨绔”可为之。简单用这两字来解释,也是对于晚清宦海的雾里看花:这片“上下醉梦”的大泽里,拨云见日的另一面,是平衡的重要性,攥着大清缰绳的慈禧太后熟谂这一点。与其他宗室相比,奕劻在激进与保守之间属于较开明的角色,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无论是庚子新政亦或是丙午改制,载沣都是伪装成一种迎风扛纛的支持者形象,自然也算是赌赢了君心。

晚清“铁帽子王”带头贪腐,并非纨绔二字可以简单解释

最终,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清廷宦海已经坠入难以挣脱的深渊,在这里有很多怪现象,比如能干的官吏,难免兼顾不了羽毛,而“无能不是无辜的借口”也成为奕劻得以逍遥的护身符。“上下腐败已达极点,纲纪松弛,官吏逞私,祖宗基业殆尽倾颓”的现实,可不是奕劻一手造成的。这种根深蒂固的症结所在,奕劻反而成了一个随时可以拿出来敲打的门面,敲山震虎的把戏慈禧太后玩得透彻,庆亲王自然也深谙这套伎俩,只能配合着逢场作戏地粉饰太平。这也是晚清这座破屋里无数裱糊匠的无奈,而在奕劻死后获谥“密”字,既是一种秋后算账,也是一种卸磨杀驴,黄龙旗自然随之倔强而不甘地坠落。

参考资料:《大清孤儿》、《晚清裱糊史》、《国闻备乘》、《复命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