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专,临沂最像大学的地方

 唯美的书馆 2019-02-08

(一)重回师专


因为写《费县,这个神奇的地方》,写到了临沂师专。写到了当年师专、师专生、师专的老师与孩子,他们与费县的故事,那些扯不断,深深的,浓浓的,魂牵梦绕的记忆与思念。 临沂师专,是临沂大学的前身,最早就设在费县。那时的临沂师专,是费县的最高学府 。我们不是很清楚,六十年前,临沂师专为什么设在费县,大约是这里曾经有过费县师范讲习所有关。这所立于1931年的师范学校,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中小学教员,同时也培养了许多共产党干部。师专设在费县,是费县的幸运,使这里拥有更多的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师专设在费县,同样也是师专的幸运,两千多年的灿烂文化,也是这所学校成长的沃土,得到充分的滋养。

虽然生活在费县,工作也在费县,但是除了十八岁时同学到费县做客,带他们到师专参观游览,拍了几张照片后,就没有再到过师专。想想很惊讶,这一晃,就快三十年了,我居然快三十年,没有再到师专的院子里走走看看。

这三十年,也是师专搬离费县的三十年。虽然无数次从学校门口旁边经过,却没有一个理由让我想起,再走进师专。当写《费县,这个神奇的地方》,发现没有合适的照片,才想到,我真的应该再到师专去转一圈了。

春节假期的一个下午,和在师专长大,并在临沂大学任教的韩其敏同学相约,一起走进往日的临沂师专。

临沂师专大门旧照,门口的“临沂师范专科学校”几个大字,还是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1983年创办《临沂师专学报》时,制作学报封面,老师们到档案室找出了郭老的题字,信封内宣纸上除了题字“山东省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之外,还题了一个“报”字,旁边用铅笔写着“学报请辑字用”。三四十年过去了,小故事仍带给他们很多感动。

后面的小山就是钟罗山。

现在的临沂大学费县校区大门

学校门前的那条水渠,同学说,以前这里的水太清澈了,以前也没有这些石头边儿,坑坑洼洼,一点也不规则。

学校大门旁边的白杨树,很多人都印象深刻。

(二)最像大学的校园


老师专规划得非常工整,大门位于学校的正中心,正对着是学校的大礼堂。连接大门与大礼堂的道路,就是这座学校的中轴线。中轴线两边是教学区,路西是实验楼,实验楼北面依次是化学、外语、物理、体育四个系,皆平房。最西面是操场,操场的北面是学生的食堂和宿舍。路东是文史楼,中文系和政史系在这座楼上。数字系也在路东,与外语系相对,再东边是个土操场,以排球场地为主,兼放电影。学校的东北部是教职工生活区。动静分区,方便合理。

大门正对着,是一座山,这座山就是钟罗山,师专,就是这么一个面山临水的好地方。其敏特别给我介绍,大门东边的那棵木香树,木香花开的时候,整个校园都芳香弥漫。我说春天花开的时候,你一定告诉我过来看看。这棵木香树,也深植在一位师专毕业的嫂子心中。一次她问我,学校门口的那棵七里香可还在?我说,七里香不知道,但那里有一棵木香,长的很旺相,又高又圆,像个大球形。她说那就是七里香,我这才明白,不由想起了十六七岁时读的一首诗,席慕容的《七里香》:

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了二十年後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在其敏的心中,七里香是她对春天的向往,在嫂子的记忆中,七里香是她的青春回忆,充满了温暖的美好的想象。估计很多师专的学子,都和她一样,在关于师专的记忆中,七里香那白色的小花,还散发着迷人的清香。

这座有海燕的楼房,是文史楼。我对文史楼的印象非常深刻,这也是师专比较有特色的建筑之一。让我一下子想到了高尔基的那一篇《海燕》,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很喜欢海燕的形象。海燕有天高任鸟飞的寓意,也有迎接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的勇气。每当从这座楼旁边经过,海燕,会激励多少多少师专的学子理想飞翔。

文史楼前的一条道路,路南曾经是我们经常来照相的花园,现在仍然是花园,比以前更加整齐漂亮。

这座漂亮的红楼,是当年师专的实验楼,也是我们要重点展现的一座石质的教学楼,它的东南西北 ,四个方向景致不同,每一面都让你忍不住喜欢留恋。

带着优美曲线的门厅

老式的窗户

  红楼的后面,比前面更好看。我们不知道这座楼房的设计师是谁,小时候我们不懂,但现在看着非常壮观。楼房是用料石垒砌而成,在当时的条件下,施工难度应该非常大,当时施工的石匠们,不知费了多少辛苦与心血,才有这座建筑的完美呈现。这样的设计,堪称经典。

同学说,红楼后面的这个花园,春天的时候,花开得特别鲜艳。

  在红楼的西北角,有一棵苦楝树,这里我们呆了好长时间,拍了好多的照片。这个地方一下子把我们拉到了三十年前,那些青葱岁月,那些黑白的照片,那些朝气蓬勃,自信阳光的笑脸。

红楼,那些岁月不改的沧桑与从容,居然让我这个不相干的人心生膜拜,为这座红楼的建设者,为在这里教书的老师,和在这里学习的学生,一年一年,这里已经有了五六十年的文化沉淀。

我和同学一致认为,一个有老建筑,有大树的地方,才可以称为大学,才可以谈传统,谈传承,谈文化,才最有大学的样子。

这里可以称作是最有文化厕所,用美丽的花砖装扮,能在这个地方用心的学校,一定是处处精品。

(三)师专的老师和学生们


临沂师专搬离费县的时候,我才20岁,很多的事不知道,也不理解。感觉师专并不嫌弃费县的地方小,经济的落后,师专的老师在这里安心的治学,师专生在这里安心的学习。那时我是一个小学生,中学生,和师专的老师们接触的不多,了解的不多,但后来的朋友中,却有很多是师专的学生。

每年都会有很多的师专毕业班学生,到县城的三关小学和一中、十六中(实验中学的前身)实习,当时觉得他们已经很大很大,现在想来,不过是二十岁左右的小青年。我还记得他们胸前佩戴着白底红色的写着“临沂师专”四个字的校徽,他们是我们的实习老师,却不像我们的老师这么严厉,非常的有亲和力,让我们非常喜欢。每年都带给我们很多新鲜的知识,留下生动的故事。

对于刚刚改革开放,走进师专的那些学生来说,那可是他们天天吃上馒头的地方,而且是馒头就菜,早上偶尔有油条的地方。开始思想还停留在文革时期,又向往新的活力,热情澎湃又对异性遮遮掩掩的假象,就这样走过了一个羞涩的青葱岁月。如今看到熟悉的情景,忍不住会潮湿双眼,心生无限的惆怅。

这里走出的大学生,很多都成为沂蒙老区各个行业的佼佼者,他们也把费县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看到费县来的人,两眼放光,说起费县,音量也不由自主的增大,人一下子变得精神,变得年轻。他们会谈起当年一起爬钟罗山,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去看费县百货大楼里的美女售货员,看群芳照相馆里橱窗里的大幅照片。因为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因为交通很不便,他们把费县城走了不知多少遍。所以他们的记忆里,他们的青春里,塞的满满都是费县。

严谨的教风,扎实的学风,影响了一代师专生,也影响了一代沂蒙人的工作作风,很多的师专生,后来成为我们的老师,地方的领导,现在看来,他们仍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他们为这个地方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礼堂前的岔路口

大礼堂

操场

这排苏式的教室,学校专门留下来作为纪念。

教室的后面

教室的西面

食堂

餐厅

学生宿舍

临沂师院留痕

(四)师专家属院的故事


从大礼堂向东,则进入了教职工的生活区。我的很多同学,家就住在这里。在这里,我要说一说师专老师的家属和孩子们。

师专的老师们大多都出自国内的名校,来自五湖四海,但是他们扎根沂蒙无怨无悔,他们娶费县的媳妇,嫁费县的儿郎,与这个地方深度相融,骨肉相连,现在临沂大学的年轻教师,都非常佩服当年老教师无私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

他们的家属,很多在费县的中小学任教。当时我在西关小学上学,我的小学数学老师王安华,她是浙江人,非常的和蔼可亲,她儿子在邻班,上课不老实也照样在教室外罚站。教音乐的谢爱东老师,说的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穿着时髦的衣服,她本身就像音乐一样熏陶感染着我们。我们的姚宗萍校长也是费县的姑娘,师专人的媳妇,她的思路清晰简洁,做事果断干脆,他们用大学的理念和视野管理小学,费县的教育,费县的孩子们,真的是受益匪浅。

我的中学、小学同学有很多师专老师的孩子,因为他们了解师专,也了解了课本之外的很多东西。师专的同学,除了个别的调皮捣蛋,学习普遍的好,可能与他们的父母是大学教师,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关。他们的见识,他们的修养也深深影响了我们当地的同学。

大约是1990年左右,师专开始往临沂城搬迁。一旦离开,费县,就成为他们共同的家乡,成为他们共同的记忆。曾经在师专生活过的陈孚同学,形容他对费县,对老师专的感情是终身难忘,魂绕梦牵。可能在他们的梦里,还常常见到学校门口清清的流水,常常去爬钟罗山。

教职工宿舍

(五)师专与费县


现在,很多大学都提出服务地方理念,开始着手相关方面的工作。其实,大学服务地方,临沂师专早就做到了。临沂师专是开放式办学,与费县的深度融合,紧密相连,体现在方方面面。临沂师专是县城的一部分,校园是费县人的公园,可以随便进出,可以进去游览观赏,拍照留念。师专的操场,也是情侣们人约黄昏后的地方。师专的澡堂,对社会公开,给费县人提供方便。总之,师专,是临沂地区人的师专,也是费县人的师专,费县,是费县人的家乡,也是师专人的费县。

虽然是所大学,但师专没有高高在上,时刻密切关注费县的发展,参与费县的发展。对费县,特别是在文化教育方面,起着积极的引领、推动作用。费县人对师专,始终保持一种崇敬与敬畏,那也是对文化对教育的重视与体现。 1986年,师专第一次举办夏令营,其实也就是功课补习班,主要是给师专老师的孩子上课,老师全部是系主任一级的专家。但并不排斥费县的孩子,只要想去上,随便来,和师专的孩子一样待遇,一视同仁。我当时上初二,学习一点也不开窍,滑落到班级的第四五十名了,很无奈,也很迷茫。在师专夏令营,听这里的老师讲课,不知怎么,功课一下子变得简单,人也变得聪明,几次考试成绩,不仅及格而且很优秀,那一年我不仅补上了功课,更补回了信心。 师专对费县的文化影响也是非常深远,他们对费县历史文化的考证,至今留在《费县志》中,仍然是研究费县历史的重要参考。费县有这样一批文化人,他们不计报酬,不计辛苦,自觉自愿,挖掘整理传承费县文化,现在想来,这是不是也有老师专精神的影响与留存?造就了这样一批人,这样执着的治学精神,这么多丰富的研究成果,从而形成了文化研究领域独特的“费县现象”。

校园的道路

学校保留着高大的雪松,让人感到校园格外的宁静,文化特别厚重,大学好像就应该这个样子,有很多古树,有很多老房子,这样才是一个治学的环境。

这样水泥制的乒乓球台,多少人在上面打过?

  师专的校园里,最多的树有两种,一是雪松,一是水杉,一个四季常青,一个是挺拔向上。用树的精神,培育人的精神。很多雪松,枝条都已经沉甸甸的匍匐在地,仍然茁壮成长。犹如学校的文化,已经是硕果累累。

这个校园,已经60岁了,它这才长成了大学的模样,有了属于它的文化底蕴,有了它的魅力和精神。可以说,在临沂,哪座大学在它面前,都要肃然起敬。

这模样,这底蕴,这精神,非一朝一夕可造,非一年两年可成,这是六十年的薪火相传,一辈一辈的苦心经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成。谨以此文,向在这个校园里工作过的所有老师致敬,向保护爱护建设这座美丽校园的人致敬!

师专是你家,费县是你家,天南地北临沂师专人,欢迎常回家看看,常回费县看看!

感谢临沂大学图书馆提供老照片,也感谢临沂师专的老师和校友们提供的宝贵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