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的才华,究竟有多重要?

 南寓 2019-02-09



前几天,“书米”@大风 给我们留言说:“最近经常推荐好书,这节奏超过了看书的速度但是感觉好爽!”


其实,看书也可以看得很爽的,关键就在会不会看了。


就像衡量智力有“智商”、衡量情绪品质有“情商”一样,书单君把读书的能力称为“读书商”。


读书商高的人有特别的阅读才华,他们不一定读得多,但一定读得爽。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文章,来自“高读书商”的豆瓣作者@亚比煞Aimee ,她会告诉我们,阅读的才华有多重要,以及该如何提高你的读书能力。



/ 1 /


最近一阵子,各式各样的写作班,忽然遍地开花。我身边好多朋友,不拘以前是干什么的,忽然都开始热衷于写作,也经常有人写邮件给我,问我都是怎么学写作的。


正巧前两天,在豆瓣广播里,又看到这么一条:


思齐 说: 

“我想将我的痛苦转化成文字,可是写出来的东西浅薄又无知,远远配不上我遭受的痛苦,真希望才华能够降临在我的身上,让我痛快的写出自己挣扎在卑鄙、无耻以及崇高之间软弱和勇猛,这样我就闭嘴了。”


我想,他的这种痛苦,大概是很多人共同的心声。


现代社会,人往往孤独,一肚子的话想说,一脑子的意见想表达,却通常没什么人有耐心听自己说,或者就是难以信任身边的人,说出来了,也不确定能获得什么反馈。


恰好,自媒体又如日中天,会写作的优势,这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写得好的人,就有显而易见的红利,最低的红利,是能收获他人的理解和关注,获得孤独的纾解,更高的红利,甚至还能成名,赚钱,接广告,成IP,走上人生巅峰啥的。


于是,一股脑的都想来学写作了,憋得慌的人,想通过写作来疏解自己的倾诉欲,或者更有点追求的,希望通过写作,来为自己的人生找一个定位,为前途找一个突破口什么的。


但是,我要说,虽然你很想把写作学好,恨不得一个写作班学下来,马上就能妙笔生花。


但写作这事,真的和别的事不太一样,技巧虽然也有一些,但真不是仅仅通过了解一些技巧,或通过简单的重复劳动就能写好的。因为大家都没有时间,都追求速成,追求抄近路,就把眼睛盯着写作的技巧


但其实,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阅读


而在我看来,阅读的才华,远比写作的才华更为重要,而写作的才华,也一定是和阅读的才华相生相伴的。



有人可能要不解了。阅读,还需要有什么才华,只要识字的,谁还不会读书?


还真不是:


圣经里有句话说:“愚昧的人,有眼却看不见,有耳却听不到。”我们中国词造的更好:“聪明”


所谓“聪”就是耳朵好,“明”就是眼睛好,这不是生理机能上的好,而是一种连接能力,一种理解力。


有的人就是有那个本事,能看到别人看不到,听到别人所听不到的。那就是一种阅读的才华。


/ 2 /


在我看来,很多好作家,首先都是有极高的阅读才华的。


比如米兰昆德拉,他自己的小说写得极好,但是在《小说的艺术》这本书中,完全展露出他作为一个读者高超的阅读才华;


再比如曹雪芹,他在红楼里,曾经借贾母、黛玉之口来评论前人的诗作,一样是犀利别致,让人印象深刻;


又比方说莫言,他的偶像是福克纳,他写过一篇文章《说说福克纳老头》也是非常的有趣,感兴趣的人可以找来一读;


再比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精彩的洞见简直层出不穷….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几乎所有的好作者,都曾经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写出过精彩的文学评论。


而且很多作者,在我看来,他的阅读才华,甚至远胜于写作的才华——原因很简单,阅读是水池,而写作是水桶。


要想有充沛的思想放进自己的作品中,强大的阅读才华是必不可少的。


阅读的才华,其实也就是理解的能力,能力这玩意,一以贯之,一通百通,无论是读,是写,是分析文本,还是分析世界,处处给力,处处好用。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大概从10岁开始,就阅读《圣经》。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其实是蛮讨厌《圣经》的,也根本不会主动去读。


当然,我是不敢说的,如果我这么说,只会显得我自己很无知,因为《圣经》太有名了嘛,所以,我也就随大流地说,嗯,写得好。


但是好在哪呢,我根本不知道。


比如,《但以理书》第三章中,写了这么一件事,尼布甲尼撒王铸造了一座金像,要行开光之礼,圣经是这么描写的:


那时传令的大声呼叫说:“各方、各国、各族的人哪,有令传与你们: 你们一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就当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 凡不俯伏敬拜的,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窑中。” 因此各方、各国、各族的人民一听见角、笛、琵琶、琴、瑟,和各样乐器的声音,就都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


曾经,我看到这一段,心理活动就是——我去,这也太太太啰嗦了


要是让我来写,首先“各方、各国、各族”有必要出现这么多次吗?直接划掉,改成“他们”不就完了吗?“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也是够啰嗦,有什么必要非得这样重复呢?


但是有一天,当我再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忽然就明白了,它为什么这么写。


为什么呢——因为要制造一种压迫感。


通过这样的陈列和重复,来为王的盛典制造一种如临现场的声势,通过“各方、各国、各族”的不断重复,让我们看到了如蚂蚁般密集的人民,不断地在王的金像面前下拜。通过对“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的重复,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皇族威权的不可侵犯,也唯有如此不断地重复,加强这种心理威慑,把场面的氛围充分铺垫出来,才可以更好地带出下面的情节:


所有的人都臣服于这一权威之下,跪拜金像。而唯有但以理不拜。


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让读者了解到,但以理的勇气,是怎样地冒天下之大不韪,唯有如此,这个故事的核心精神才能立得起来。


所以这样的重复,并不是啰嗦,也并非无用的闲笔。


类似这样的理解,在我后来阅读《圣经》的过程中,一再地发生,如同找到一个个小小的拼图,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这本《圣经》之下的另一本《圣经》。也正因为如此,我才真正感受到了阅读《圣经》的乐趣。



/ 3 /


再举另一个例子,毕飞宇的《小说课》中,有一段关于《水浒》的解读。



说的是林冲杀人,施耐庵是这么写的:


(林冲)将尖刀插了,将三个人的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东头去。


看完这段,我们先停一停,请问各位,你在这段里,读出了什么?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读时,看到此处,只是一带而过。这有什么出奇的呢?比起“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样浓墨重彩的段落,又或是比起潘金莲勾搭西门庆的故事来说,这一段简直是稀松平常,无非就是做了一些零碎事情,连一点形容词的渲染也无。可是,就是这样简淡到近乎白描的段落,却不能细看,一看之下,简直堪称可怕,说是背后冒凉气都毫不为过。


可怕在哪里呢?


可怕,就可怕在这种平淡,这种冷静。这是刚刚杀完了三个人的林冲,一个被逼到了命运的绝路之上,还处在极度暴怒之中的林冲,这不是一次有预谋的杀人,而是激情之下的杀人。


而你再看林冲的反应,却冷静得就像是做家务似的,按部就班地处理现场:先用仇人的脑袋做了祭品,再换掉血衣,把酒葫芦扔了,甚至还没忘记喝掉那一点残余的剩酒。这就够变态了,然后他提起枪,往东走了。


他为什么往东走?


这一句很容易被忽略掉。很简单,因为城在西边,往西走就是进城,自投罗网,所以他往东走。这就是林冲。一个“往东走”这么简单的句子,就把林冲这个人的性格,他的冷静,他的可怕,他的决绝,都写出来了。


但是,作者写出来了,读者却能不能看出来呢?


到了这个时候,就是拼阅读才华的时候了,看得出来,你就会毛骨悚然,看不出来,你就会觉得稀松平常,一带而过。


木心先生说:


“从前的‘人心’被分为‘好’‘坏’两方面,总嚷嚷‘好’的那面逐渐萎缩,‘坏’的那面迅速扩张,其实并非如此。实际是:好的坏的都在消失,‘人心’在消失,所以,从前的戏剧和小说,将会看不懂了。”


一本书,你能不能看出来它的精彩,也就是木心先生说的“有没有心”。


这个心不分好坏,它就是一种敏感的直觉,好的坏的,都在一心之内。有心,你就看得懂,没有,你就是睁眼瞎子,看不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4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老掉牙的诗谁都听过,它很清晰地点出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通常都误会了它的重点。


以为读书的重点在于“万卷”,要读得多,自然写得好。其实不然,读书的重点不在多,而在于“破”


“破”不是让你非得读很多遍,把书都翻烂了,韦编三绝了,那就是破万卷。不是的。


是要读破书中的精义,要破开它表面的字句,看出作者藏在字句下面的东西。看出这么写到底好在哪里,又不好在哪里。


如果说好书是一座冰山,水面上露出来的东西只有1/10,那么一个好的读者,一个有阅读才华的人,就能够把水面下的9/10都给打捞上来。那么同样是读书,你的所得就比别人多的多。


就像同样拿到一本武功秘籍,有人就当是天书,一字看不懂,扔在一边吃灰;有人能懂一半,能练出个防身的本事;有人就能参透其中最精微的要诀,练出一套绝学,独步武林。


所以书的看破,不光是看你读过几遍,又或是读过几卷,这种数量上的积累,它更讲究的是一个效率问题——


你到底读懂了没有?

品出味道来了没有?

面对一本作品,能说出个四五六没有?


阅读的水平,决定了你写作的起点。



你怎么学写作呢?去学一套写作的公式吗?去背几个范文吗?


——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路子。


说到底,要学写作,不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要想写得好,你必须先学会阅读,你读明白了,自然就能写得出来。


你阅读的才华越高,你写作的能力就越强,甚至我可以这么说,阅读的才华,就是写作的才华。


人家的书,写得好在哪里,你都看不出来,你反而能写得好,这有可能吗?


阅读的重要,一方面是帮助你训练直觉,训练理解力,另一方面,是帮你建立一个好的写作标准,好的文字是什么质感,好的结构是怎么去编排的。



很多人,只是把阅读当做是消遣,不想费那个劲,动那个脑子,所以就老是在一些浅显的东西里,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打转,但是又幻想自己只要书读得够多,自然就一定写得好,这是没道理的。


而我发现,有阅读才华的人,通常都是一种神来之悟,能把一些毫不相关的东西连接起来,却又令你觉得真是天作之合,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个除了本身的记忆力好,知识量储备得多以外,生理上的基础,大概就是脑神经触突特别多,所以各种信息的交流密度就比别人也快很多。



/ 5 /

但是你看到这里,也不要就灰心气馁,心想自己没有才华,就自我放弃吧。


不必如此,因为,阅读的才华,除了少数天才以外,几乎没有人是与生俱来的,这绝对是可以锻炼的,可以提高的。


而提高的方式

我个人经验,认为有以下三条


☞ 首先,你要学会去给自己找问题。


去寻找文字中的蛛丝马迹,去揣摩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多问一问,他为什么这么写?换了我,我会怎么写?


然后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回答这些问题,搞不好就被你发现了一个大冰山。先学会提问题,这是找到答案的第一步。


读书,最忌讳贪多和虚荣,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似的,唏哩呼噜就吞一堆,然后把书一丢,我看完了,然后跟人炫耀,你看我读了这么多书。


有用吗?你消化了吗?甚至有的人,兴致勃勃找人列了一堆书单,结果没有一本读得下去,然后就发脾气了,什么玩意,看不懂,好啰嗦,好无聊,评个一星,写个“装逼”,然后就给打发过去了。下一次,又来要书单,又是同样的结果。


浮躁,急功近利,这都不是一个阅读的好态度。


☞ 第二,你要学会写书评,写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有什么所得,琢磨出什么,想到些什么,就随手写下来。哪怕一开始啥也写不出来,那么,能在书上做个标记,画个重点,写个疑问,也总比啥也没有的强。


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去想,去表达,时间长了,阅读的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 第三,学会去看别人的读书笔记。


这一点也是豆瓣最大的意义所在,不管你看没看懂,去看看别人怎么说,搞不好就能给你点化出一些思路。


慢慢的,你就能找到感觉了,今天解一个穴,明天解一个穴;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自己的任督二脉就被打通了,再看以前看不懂的书时,也能看出自己的心得,颇觉趣味无穷了,这种感觉真是千金不换,幸福无比。


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基本功,没的近路走,但是你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困而求知,无论天分高低,总会逐渐看到自己的进步。


在我看来,这才是学习阅读,也就是学习写作的正路吧。

书 单 君 说

关于读书,书单君再和大家多说两句。


经常有“书米”看了书单的原创文章后留言说,这书我也看过,为啥书单君就能说出这么多道道,而我看过不久就没印象了呢?


我也没有特殊的技巧和方法,就是读的时候多动了动脑子。


过去有个对读书人的偏见,说他们是“书呆子”。我觉得原因就在于,大部分人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把书“默念”完了。没有思考作者写书的用意,也不对书的论据、观点批判和质疑。


某种程度上讲,书一旦被出版,就已经“死”了,因为作者已经穷尽了他的努力,不能再有补充,书里的案例、理论都只能不断被时间磨蚀。


然而,每个人读者都可以对书有自己的理解、阐发,很多时候这样的阅读结果是作者在写书时都没能想到的。所以,读者其实也有自己的责任,在他们那里,书有第二次生命。


困在书里,只能把书读死;而在阅读中投入了自己的生活和阅历的人,才能真正把书读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