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悟岐黄话中医讲座笔记——李景濠

 乐乐书屋 2019-02-09
11月25号晚,医学求益社有幸邀请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斌教授给大家举行“妙悟岐黄话中医”的讲座。黄老师长期从事中药教学与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老师妙语连珠,同学们积极互动,讲座的气氛十分活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笔记,错过讲座的同学可以看看哦。


引言

我是教中药的,发现有很多学生觉得中药学很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针对这个,我觉得大家要调动潜能、激发兴趣来学习。学中医也是这样,要对它有一股热爱之情。

今天讲座题目中的“妙悟岐黄”四个字,是当年乾隆皇帝赐给黄元御的,黄元御有深厚的国学底蕴,著述颇丰,他的理论可谓是把各家的理论串起来了。中医的书籍浩如烟海,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抓住精华,构建我们的中医思维,就必须看正确的书。

我的讲座分为以下几点:


根基

真正的崇信是建立在吃透、弄懂中医并从中受益的基础上的,这样的崇信才会牢固,我们不能盲目轻易地崇信某一方面。

另外,文化是中医的根,也是中医的土壤、源头,只有根基牢固,高楼大厦才能在上面建立起来。


生命力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脱离临床的中医不是真正的中医。但是现在学术异化之风很浓厚,各种中医人士盲目搞科研、探新,一些所谓的学术权威不懂临床,这些问题值得忧虑。

另一方面,历史上中医发展出了这么多学派,我们可以认为它们都是仲景学派的继承,要打破门户之见。



方法

任应秋先生曾经总结过学中医的八字诀:精读、勤写、深思、善记。精读指的是我们对于一些经典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勤写的意思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常摘抄有助于我们学习中医,深思是要学会思考,至于善记则是要求学中医的人要有良好的记忆力。

现在很多医生不喜欢读书,引用医宗金鉴的话就是“书不熟则理不清,理不清则识不明,临证犹疑,漫无定见”,至于有些人则刚好相反,长期地搞理论而脱离临床,这些人也是治不好病的。我们看书,可以多留意一下个性化的记载,越是个性化的记载,越有参考价值。中医不同西医,西医要求我们做出来的结果可以被重复,但是临床上中医的重复确实很难,比如一些很紧急的情况。

有一次,我在同仁堂上班的时候,有一个男子背着他父亲过来,他父亲当时牙关紧闭,十指紧握,这是一个闭证。周围的人都说不应该收治这个人,但是我二话不说就过去抢救他,给他扎膻中、内关这些穴,后来终于把他就回来了,他很是感激。事后跟我旁边的一个医生说幸好抢救成功了没事,万一有事了怎么办。我说不会有事的,吉人自有天相。而且当时看到这个情况根本就没想这么多,只想去救他。

读书,可以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而不愿意读书是大忌。有些医生分配到某一个科,又不去了解其他方面的疾病,长期下来,就只会看这个科的疾病,等到有一天自己或者家人患了一个不是他那个科的疾病了,他束手无策,这是很可悲的事情,这样的中医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我们说,作为中医不要限定自己在哪一个科,要做全科,并且要多读书,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读书,临床就无法提高,也不能做一名好中医。

读书的诀窍就是要有计划、有选择、有阶段地读书,首先要熟读几部大著作,如四大经典。其次是要备读一些著作,如医宗金鉴、临证指南医案、张氏医通等。再次是要泛读一批书,如傅青主女科、景岳全书、药鉴、冷庐医话、邓铁涛刘渡舟朱良春的著作等,在这里要提一本书叫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这是我老师何绍奇写的,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很多医生都不谈自己的失败经历,而我对此毫不避讳。比如,有一次我治一个妇女腹胀打嗝嗳气的时候,我用了代赭石之类的药物,虽然她脉细滑而且有一段时间没有来月经了,但是我并没有认真考虑当时她有没有怀孕,而几服药吃下去,就把她的胎儿打掉了,所以临床上我们要特别警惕年轻女性的怀孕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为什么要读经典

引用黄煌教授的话,就是为了培养明辨是非、鉴别优劣和一定的选择能力。读经典有三大必要:①拒绝神秘,回归朴实②修正思路,回归本源③传承经验,回归临床。

回归临床这一点很重要。比如桂枝汤既可以治疗外感病又可以治疗内伤病,我曾经用桂枝汤加减来治疗一个年轻女子的感冒,后来她再过几个月来找我,说吃了我开的药后,不仅感冒好了,痛经也好了,但是过了几个月,因为受凉和吃了生冷的东西又犯了痛经,她当时找了另外一个医生看病,这个医生开的全是丹皮、益母草之类的寒凉药物,没什么效果。痛经,多半是由于寒凝血滞,所以用桂枝的机会很多,而益母草虽说可以治疗女性的月经病,但是你不要忘记了它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啊,这是一个寒凉的药啊。所以我在临床上经常用桂枝,他们也叫我“黄桂枝”了。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有一个学生起荨麻疹,别人都说她阴虚啊血虚啊,但我经过辨证之后发现根本就不是这样,用了桂枝汤加减,马上药到病除。


明气化 知气机

我们很多在校的学生难以接受气化、气机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它却是实际存在的。并且它对于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民国时期的中医彭子益在深研黄元御的著作之后,写出了《圆运动中的古中医学》一书。其歌诀“胃胆包心膀肺降,脾肝三小肾肠升”,简练地概括了脏腑的升降属性。

有些医生看不懂我开的方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理解透气化、气机。比如我有时会用到半夏厚朴这些药物。你说他有痰吗?没痰。我用半夏主要是为了降他的气机。所以我经常说我是元御传人,这并不代表我是他第几代弟子的意思,而是说我私淑元御,崇信他的思想。


明得个中趣 方为医中杰

明代的王应震提出,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毋涩泄,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这句话提示了我们中医的思维方式是要辨证论治的,而现在很多医生都陷入了西医的僵化思维模式,看到有什么病就用什么药,更有甚者直接根据药物的实验分析照搬治疗某些病,这些都是缺乏中医思维的表现。




问答环节

问:老师可以讲解一下大青龙汤的机理吗?

答:大青龙汤我临床上应用得不多,所以说实话,我不能很透彻地讲给你听。但是小青龙汤我应用得很多,它的作用机理是针对水寒射肺的,这一点和临床上滥用清热药带来的不良后果非常相似。我重视扶阳,但是扶阳是在调气机的基础上扶阳,不是所有的病都要扶阳。现在由于抗生素和清热药的滥用,所以我很少会用到石膏。麻杏石甘汤应用的机会也不大,我用麻杏蝉桔汤,蝉是蝉蜕,桔是桔梗。

比如前段时间我去新加坡讲课,有个人找我看病,长时间的咳嗽,医院看不好,医院开的是什么药呢,贝母、枇杷叶之类润肺止咳的药物,一共开了二三十味药,还是一个主任开的!我就感觉很可悲啊,可以说新加坡那边的中医土壤真的不好。我给他开了麻杏蝉桔汤,开药的时候我念他写,因为新加坡的法律很严,一旦我给他写了张方子并署上自己名字,后果很麻烦。而且,新加坡那边卖黄连都犯法,这让中医怎么活啊!

所以用药要分别寒热,如三子养亲汤用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但如果是一个热性病就不适合用三子养亲汤了,可以改用莱菔子、车前子、葶苈子来治疗。


问:作为一名理科生应该如何学习中医。

答:首先很重要的是要有传统文化的熏陶,如诗词歌赋之类的。另外就是不要用理科的思维太纠结书本上的某一些问题,有时候我们可以学会忽略,不懂的先放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理科生那种往深的方面去思考也有它可取的地方。



问: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学习中药的方法,如熟记课本、根据药的生长特性推测效果、把药当作一个人来理解看其秉性、以方证药等,请问哪一种方法比较好。

答:各种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不能说哪一个就一定对。我教中药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口诀:“功效挑大头,目录串起来。同中应求异,异中应求同。抓住知识点,少做无用功。前后反复比,记住最重要。”

教科书的编写时按照功效分类的,有它的道理。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对于相近功效的药应该学会辨别它们当中的不同点,而对于不同功效的药我们又要学会找出它们共性的东西。我们要善于归纳比较,找出其异同,甚至我们可以利用植物学的分类,看看某个科某个属的药物有何特点。有些人在浩如烟海的中药书中不知方向,这就要求他们要抓住主要的知识点,少做无用功,起码你是一个学生,你不能考试挂科啊!最后的“记住最重要”是双关,一方面要学生牢记最重要的东西,一方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记忆力。

你说的以方证药是建立在学习了方剂学的基础上的,有些基础好的学生当然可以这样做,但是没有基础的学生不建议如此学习。

另外,教科书上那些参考药物也同样重要,比如里面有一个浮萍,刚才说到的治疗荨麻疹的例子我就是加了浮萍和蚕砂来治疗,这两个药可谓是绝配。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教科书上的参考药物。


问:老师您刚才提到临床上慎用寒凉,会不会跟您主要在北方治病有关?在南方会不会更多机会用到寒凉的药物?

答:不排除这个可能,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我们要辨证对待这个问题,该用什么药就用什么药。我觉得在这个大环境下,抗生素的滥用使得运用寒凉药物治病的机会降低。阴柔之品即使用错了,效果不也明显,就像短刀子杀人,而热药用起来反应明显,如果用错了,马上改过来就是。阴柔之品就像小人,刚烈之药就像君子,你说我们是要做小人还是要做君子?医生的用药和他的性格有一定程度上的关系,一个品德不好的人,是做不了好医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