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世慧 四川省内江市中医院 编辑 / 钱秀华 ⊙ 校对 / 刘刚 笔者近4年来,运用自拟益康膏治疗体虚患儿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50例患儿均属门诊病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12岁,平均4.5岁。所有患儿均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缠绵难愈,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夜卧难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纳差,或伴白细胞减少、贫血、低血压等症状。临床辨证均属虚证。 治疗方法 益康膏组成:黄芪80g,白术80g,防风40g,桂枝20g,太子参60g,山药50g,茯苓30g,黄精30g,紫河车50g,白芍30g,补骨脂30g,仙灵脾25g,当归20g,五味子20g,菟丝子30g,鹿角胶30g,浮小麦30g,煅牡蛎30g。将紫河车打成粉末,鹿角胶用黄酒烊化,其余药浸泡3h,连续熬3次,每次熬40min,3次熬好的药加上紫河车粉和烊化后的鹿角胶,加入蜂蜜收方备用。每日早晚空腹服1次,每次1大勺,20天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痊愈:不易感冒,所有症状消失。显效:症状明显好转。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变。 结果:痊愈43例,显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在有效的47例中,15例用药1个疗程以内,其余用药均在2~4个疗程。 典型病例 例1:患儿,女,4岁,素体虚弱,每次感冒初期就开始治疗,在治疗中病情逐渐加重,随即出现发热、咳嗽、哮喘、腹泻,最终必须输液告愈。2006年6月25日初诊,面色白,气短乏力,动则汗出,纳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薄,脉弱无力。此证属肺脾肾虚。治疗:益气固表,健脾固肾。先服益康膏6剂,病情好转,续进3剂膏剂而痊愈。 例2:患儿,女,2岁,2007年9月20日初诊。患儿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眩晕,口唇色淡,夜间汗出,难以入睡,白细胞2.9×109/L,血色素8.8g/L,舌质淡白,指纹淡红,属气血两虚证。治疗:益气补血、养心宁神敛汗,服益康膏4剂而告愈。 讨论 小儿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外感六淫、饮食、起居、劳倦内伤、药物、寄生虫损伤,或患病日久,均可导致小儿正气损伤、阴阳失调、气血失常产生一系列虚损性疾病,直接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而益康膏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以扶正祛邪为宗旨,从根本上提高小儿免疫力。用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益气固表,敛阴和营;黄芪、当归、白芍、鹿角胶益气补血温阳;太子参、山药、白术、紫河车补肾脂;仙灵脾、菟丝子健脾补肺固肾。浮小麦、五味子、煅牡蛎潜阳敛汗。益康膏具有益气固表、补益气血、养心、健脾补肺、固肾敛阴等功效,对白细胞减少、贫血、低血压亦有明显疗效。实践证明,益康膏适用于小儿诸多虚损性疾病,尤其是对易感儿的治疗功效卓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