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省和觉察有什么不同 自我为了改变自身、修正自身、转化自身而做出的行动,这就是内省。在这个过程中,意志会有斥责、辩护和辨识存在。我贪婪,而这是错误的,于是我必须变得不贪婪。我气愤,但是我必须变得平和。内省是一个专横的过程,它不会将我们引向任何地方。内省之中的连续性变成了一种专横的过程,一种对理解的阻碍。每一种体验都在根据自我的模式被翻译,也就是永远在检查、分析、诠释,将痛苦的事情放置一旁,引导那些令人愉快的事情。内省是为了改变“当下实相”的不停斗争的过程。 而觉察是对“当下实相”的完全认知,从而理解“当下实相”。当出现了斥责,就不会有理解存在。理解是随着无为的觉察,随着安静的观察而来的,此时“当下实相”就会出现自我呈现。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贪婪,处于内省之中的他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不是斥责,就是辨识:如果是痛苦的,那么他就试图去改变它,而如果是愉悦的,他就去追求它。这种反应是辩护或斥责的一种形式。他永远都在依照成为来翻译“当下实相”。 在成为还是不成为的斗争中,我们迷惑又疲惫。内省的行为是残余的;这种行为总是由昨日的残余和回忆而生。已做到觉察之人的内心中不会有残余的反应。他就仅仅是觉察而已。他没有翻译,没有斥责,也没有辨识,因此,他的反应是非残余的,是自发的。 残余的反应和觉察迥然不同:一个永远处在成为的过程,因此一直在斗争并痛苦着,而另一个则是处在对“当下实相”的觉察状态,由此理解并超越了“当下实相”。自省之人永远不能超越他所审视的客体。如果你深入觉察之中,你会认识到觉察的创造性特质,以及自省的毁灭性特质。一个处于自省的人考虑的是改变“当下实相”,因此他永远不会具备创造性,他考虑的是自我的进步,因而永远不会拥有自由。他只是在自身欲望的围墙里运动,所以永远找不到真实。 真实会避开这样的人,因为他被困于“成为之网”中,正在“变得正直”。“一个受尊敬的、正直的人”其实是一种诅咒——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罪人”不是一种诅咒。对于那些有罪的人来说,他们也有可能看到、感觉到更多,而那些被圈附在自身的“受尊敬”之光环下的人们却永远不可能超越他们自身的围墙去认知事物。觉察的人会直接理解“当下实相”,而在这种理解中便会有即刻的转化,这种理解就是创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