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世界,会奖励那些不计得失的“傻瓜”!|一刻·晨读

 bluepower 2019-02-10




这是周岭的第73篇原创文

本文4489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导读: 我一直在想,一个人开始斩断幻念,踏实行动的起点在哪里?想来想去,得到了一个不可思议,但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大概是因为我们有幸做了一次“傻瓜”……







我敢打赌,凡是买了一堆书没读,报了一堆课没学,心中有无数个欲望,又想马上都实现的人,几乎都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


这件事,包括诸如养成早起、跑步、阅读的习惯,练就写作、画画、乐器的技能,考个好成绩、开个好公司、有个好收入等等等等……


这个判断,不仅来自我自身,也来自众多读者的经历,或许也正是你当前的处境。


当然,我非赌徒,深知凡事都有例外,平时很少说绝对的话。


之所以用打赌开场,只是希望引起你的注意和思考,而非争论。


毕竟有太多的人,终日心怀变好的愿望,四处探索努力,结果不仅毫无起色,甚至徒增了很多焦虑。


我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因为自己切身经历过那个阶段。


在那个时候,心里面始终萦绕着两个念头:


一是凡事必须要能看到明确的结果,才愿意去行动,如果前景不确定、不明朗,即使别人说得再有道理,也不愿意投入。


比如,我知道写作是一个很好的技能,但又担心一旦花费数年投入,万一写不好怎么办呢?左思右想,还是继续观望吧。


这种心态就像和小孩子打牌,必须保证他赢,他才愿意跟你玩,否则就不玩了。


二是如果一个道理或方法不能让自己自动或快速发生变化,就不是最优的,所以要学更多,这样才有希望找到那个可以无痛逆袭的方法。


于是找啊找啊,永远在搜寻的路上,报这个班、听那个课,似乎好的方法可以代替努力的过程,而自己唯一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方法!


当时觉得自己能这么想还挺“聪明”的,现在回头看,则是精明过了头。


这种精明让自己在成长的路上陷入了一个悖论的世界。


它像一道无形的门槛把我挡在了成长的门外,怎么也跨不过去。


直到有一天,我开始“犯傻”,无意中打破了悖论的链条,径直地跨了过去。


然后,一切就开始改变了……



悖论的世界


2016年9月,我在得到上订阅了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专栏,按照他“只字不差”的阅读要求,我竟鬼使神差地做了一个决定:


把每篇文章全部用键盘重敲一遍,包括文后重要的留言。


一年52周,每周四天,每天两个小时(不要算啦,总共是416小时)。


而此前,我从来没有这样用心读过“一本书”。


如此践行,让我极度认真地思考了“维度、价值、复利、耐心、元认知、刚需……”等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包括对“写作”的认知。


2017年2月,我读了成甲的《好好学习》,觉得书中关于“每日反思”的做法很有道理,于是开始实践。


写着写着,觉得有意思,竟一口气写了160天,然后很自然地萌发了写公众号的念头,当年7月开通了「清脑」。


因为这160天的每日反思,让我认认真真地审视了自己的状态和目标,也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写作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这个习惯保持至今,截止今天,反思数是696。


猛然回头,自己在公众号上也写了近90篇、30万字,当初关于写作的愿望竟然基本实现了!


一次是傻傻地敲,一次是傻傻的写,让我最终看到了创造文字的好处,进而主动做成了这件事。


而以前的我,因为太过“聪明”,总希望能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结果生生消耗了很多的生命。


这个真是一个悖论的世界: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聪明人”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不愿行动,以致永远停留在原地附近。




但只要道理正确,那就把自己先当成“傻子”,以不计得失的心态向前走,就会发现目标越来越清晰!



这道理实在是太简单了,但“聪明”的我们就是视而不见。


这倒不是说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行动前后,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是不同的。


在能主动做成一件事之前,我们眼里的世界是扁平的,每个人都像是在空中俯视下去的一个原点,并没有太大差别。



然而,在能主动做成一件事情之后,我们就能够增加侧视的角度,看到立体的世界,注意到人与人在认识水平上的高低差别。



在平面世界里,我们肤浅的认知看不出对方有什么不同,以致只能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物理差别。


比如身高、年龄、长相等等,从这个角度看,自己甚至还会觉得比对方更有优势。


即使对方才高富有,也很容易用这样的心态来安慰自己:再怎么样,也不过都是两只眼睛、一张嘴的人而已嘛!


这样一想,似乎心里一下子就平衡了。


但是,在立体世界里,高层次的人和低层次的人在看待同一个问题时,态度往往天壤之别。


《刻意学习》的作者Scalers曾在书中做过一个绝好的类比:


你觉得学英语没用,是因为你看不到生活中有需要英语的地方。只有英语学好了,和英语有关的机会才会慢慢地出现在你的周围。


你觉得学历没用,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学习对你的生活轨迹能带来多少改变,你只是基于当时的场景,认为自己手里只是额外多了一张纸。


你觉得锻炼身体没有用,正是因为你不去运动,所以感受不到它的价值……


没错,这个世界是有层次的!


下一个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层次的风景,因而只能用自己低下狭窄的视角来判断:


这东西虽然很有道理,但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


在他们眼里确实没什么用,因为人们无法证明一件没有发生的事。


想要打破这个悖论,只有让自己“傻傻的”行动起来,先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做出不同的判断。


我们一直强调“想清楚”的重要性,但在想不清楚的时候,就要依据牛人们的假设先行动起来。


只有先行动,才能让我们更加接近目标的本质,进而帮助我们想得更清楚。


正如很多人总是希望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之后再去行动,事实上,如果不去行动,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毕竟在低维度的认知和经历上,我们很难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只有先依据牛人的假设走到更高的层次,人生所爱才可能慢慢浮现。


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贻害无穷呢!


事实上,你只要去做上一次就知道,想要做成一件事真得不容易!


去年12月28号,读者「YT」告诉我她做了一个24天的体态训练计划,希望我能给些意见。


因为知道做成一件事情并不容易,所以我提醒她一定要考虑清楚,不要一时心血来潮,不然容易中途放弃。


今年1月17号她来反馈,说确实如此,只有做了才知道坚持行动是真不容易!



这揭示了第三个悖论:


当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以为做成一件事很容易,于是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和想法,而欲望越多,就越做不成事!


反过来说:


只有当自己主动做成过一件事之后,才知道能做的其实很少,所以就不会想要那么多了,而欲望一少,焦虑消散,反而能更专心地做好手头事!



所以,先试着去行动看看,当你从现实中得到成长的真相时,什么“学习焦虑”“三分钟热度”“知而不行”统统都会自己靠边。


你会主动斩断幻念、专注一点、静心行动,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不要垂涎人家二十几岁身家百万、开网络课一夜成名,他们的故事要是让你看完之后热血沸腾,却又无法真实地改变你,那都是幻念!


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做个“傻瓜”,踏踏实实地用行动让自己一点一点变好,比什么都强!


毕竟,现实结果才是最好的评判家!



突破阈值


现在,我们知道了成长的三个悖论:


  • 不先行动靠近目标,就看不清结果,导致不行动;

  • 不先行动上到高层,体验不到好处,导致不行动;

  • 不先行动做成事情,就会欲望太多,导致不行动。


而打破它的方法就是不计得失地先行动起来。


然而有些人并不完全同意这些观点,因为自己也行动了,但依然看不清结果、体验不到好处、消除不了欲望。


如果是这样,我想有必要先审视一下自己的行动量是否足够多,以突破发生改变的阈值。


因为只有付出的努力达到某种程度时才能影响到一个体系,而当努力程度低于这个阈值时,收效就很甚微。


比如广告行业就存在阈值效应,当广告投入不足时不会产生任何结果,要让受众对广告做出回应,就必须让广告量超过某个阈值才行。


所以脑白金的广告你到现在都能记住,因为曾经有一段时间,全国各地的广告媒体都是脑白金的广告,连乡村的老人小孩都知道。


这就是集中所有资源做一件事的效果。


而我们的行动也应如此,要专注一点、持续行动,直到突破层次的临界点,这样才能让自己看到上更高层次的新风景。


否则再多的努力也无济于事!




我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倒是颇深。


比如,我若是想养成一个习惯,是不会以21天为标准的,而是要求自己至少做半年。


我相信一件事情要是能够坚持做上180天,基本上就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不要觉得180天很长,既然你决心做成一件事,那必然要做上很长时间,可能是1800天、18000天,甚至是一辈子。


总之,肯定不是做上几个月之后,就可以万事大吉、一劳永逸的。


所以,一开始就不要给自己设限,一直做下去嘛,做到让自己感到不做它就会难受为止。


比如,当我开始练习早起和跑步的时候,是有一些痛苦的。


但扛过去之后,我就体会到早起和跑步给自己身心带来了不可思议的体验。


回头想,最难坚持的时候可能就是突破临界点之前的压力,幸好自己当时没有放弃。


从那以后,如果不再早起跑步,我反而会觉得难受。


我知道当自己停不下来的时候,就已经突破了阈值,上层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用同样的路径,我养成了阅读、写作,以及每日反思的习惯,它们至少都做了一年半到三年时间不等。


去年年底,我又非常谨慎地加了一项——冥想,我知道做成一件事情不容易,所以慎之又慎。


不过还好,至今为止,每一件事情似乎都做得还不错。


而反观以前,自己在学习英语和编程这两件事情上也断断续续地投入过大量的行动,但始终不够持续和聚焦,没有突破阈值,最终不了了之。




做一个有理有据的“傻瓜”


之所以在“傻瓜”两个字上加上引号,说明我并不认为这样的人傻。


甚至你要是反过来理解这是一种聪明,我觉得也非常合适。


因为文中所指的“傻”,并不是指盲目的勇气和冲动,而是指有原理和依据支撑的坚定。


真正的行动力,是因为极度赞同行动背后的原理、依据和意义


而绝不是别人说做这个好,自己也不深入了解,就跟风去做,那才是真傻。


换句话说,如果你觉得牛人们说的那道理有理有据,而自己暂时又无法反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坚定地相信他们说的是对的,然后笃定地去行动!


虽然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一种假设,但牛人们假设的正确概率至少要高于我们。


先循着他们的智慧往前走,可以保证行动方向的正确,而盲目跟风就可能不知为何而做,半路上就稀里糊涂地放弃了。



在实践途中自然也要保持思考,用行动反复验证他们的理论,不适则改,适则用,直到自己真正做到为止。


届时,你不仅能做成那件事,甚至还探索出了自己的理论,成为新晋的牛人。


当然,即便只是践行一个小小的理论,坚定的“傻瓜”也会有更多收获。


比如我曾告诉过很多人如何使用“刻意练习”来提高自己,多数人听后都觉得很有道理却并不行动。


而「如如大王」却严格地执行了这些方法论,结果《运用“刻意练习”,她竟短时间内从160提到192!》(点击查看她的故事)


再比如我在《抱歉!你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太刻苦了!》一文中提到了如何利用番茄钟进行主动休息。


很多人频频点头表示很有道理却并没有真正去行动体验,反到是一位妈妈看到后立即让孩子用了起来,结果孩子瞬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是因为这样的笃信和笃行,同样的道理放在面前,有的人觉得那是鸡汤没什么用,而有的人却觉得那是干货,好用得不得了。


如果你愿意做这样的“傻瓜”,我相信,这个世界一定会特别偏爱你!





本文参考资料



Scalers言论

《刻意学习》P50



阈值理论

《好战略,坏战略》P1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