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心,是一切的根本,人存善心,得天助,人存恶心,待天收。 人的心就像是湖面一般,静时毫无波澜,动事波涛汹涌;一旦有念头生起,便一发不可收拾,难以控制,思之如潮正是如此。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心性,便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勤者不贫,廉者不腐。 所以,一个人生于天地之间,最重要的还是对心的把控,而古人们曾对“心”的培养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能帮助今人让“心”真正强大起来。 - 02 - 养志心定 心学大师王阳明曾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一个人若是志向不能确定下来,那么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功。 那么,志怎么立呢? 志,从心出。志,来自于心本体,是向上、向善、向幸福,向学、向能、向成事的心。 一个人的志向不确定下来,那么他的意志也不会强大起来,智慧也不会变得通达,眼光还是狭小。 可以说,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内心的志向,志向若不够坚定,通常是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干,难以咬紧牙根坚持下去,到了最后自然也不会获得胜利。 那些志向坚定的人,不会被眼前的苦难轻易击败,不会因风浪而退缩,只要确定下来了志向,心便会便的如同磐石一样坚定。 昔日韩信,身胯下之辱,仍不动其志,奋发图强,最后封侯拜将,成万人敬仰。 孔子周游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仍未改其志,最后成就万代师表,光耀千秋。 兵圣之后孙膑,受好友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仍不动其志,忍辱负重,最终实现自己的抱负。 其实,当一个人的志向真正确定下来之后,人的心就会变得安定,不急不躁,敢于清贫,简单安宁,不管风高浪急,亦坚定前行。 - 03 - 守静心清 庄子曾言:“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天地万物是可以照应在我们心中的,前提是心要安静,就如同流水一般,只有水静了,就会变得澄澈明丽。 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变得安静了,人的精神才能达到至高境界。 正如《大学》中所言:“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只有安静下来了,一切才能看得清明。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吧。 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街亭,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奔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他的军队只剩两千五百名士兵在城里。 于是,诸葛亮“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佯装出一副智珠在握,好整以暇的模样,吓得司马懿连忙撤兵。 其实,这里这样司马懿静下来,不被外物影响,就能够对世事万物体察入微,灵台清明,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一个人只有安静下来,沉淀浮躁,灵台便清明,如此才能全方位分析,才能掌控局面,做到静中取机,以不变应万变。 - 04 - 积德心安 正所谓:“平时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 一个人若是放弃了积德,行了恶事,最大的责难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刑法的处罚,而是良心的谴责。 一个人,积德行善,不做坏事,内心自然安然而强大。 正如《周易》中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积善是因,余庆是果报,我们要想来世好,或者要想这一生晚年好,来得及,现在开始努力断恶修善,我们晚年就会有好的果报。 行善事积德性,不仅关乎自己,更关乎家庭子孙,你的德性影响着家风和子孙,你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你行善不仅是为孩子积德,同时也是在为孩子树立一种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家庭的整体氛围就会改变,家风也随之改变。 - 05 - 一个人,心的强大,不在外求,而是在内求。 立志向,心坚定,艰苦仍不改;
守静气,心清明,静中识真境;
积善德,心无愧,后代享福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