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夏前言: 2019年春节联欢晚会刚刚落幕,其中一个节目糗大了。 岳云鹏和孙越的相声《妙言趣语》,涉足“楹联”这一传统文化艺术领域。本该看点满满,无奈漏洞百出,演出了一出十足的“无知者无畏”的闹剧。 春联之始,最通用的说法来自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后来经明太祖朱元璋重视推广,发展成春节户户贴春联的习俗。朱元璋就曾为劁猪一户亲自撰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对联,成为“楹联佳话”。经明清两代发展,楹联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在皇家宫廷、寺庙道观、书院花苑、风景名胜之地随处可见“楹联”的身影,可谓“蔚为大观”。 楹联有规矩,目前中国楹联协会总结为《联律通则》,几个基本要求是:上下联应当字数相等、结构相应、词类相当、平仄相谐、节奏相同、意义相关。避忌有:合掌、不规则重字、上联尾句尽量避免尾三仄,下联尾句避尾三平等几个方面。就说平仄,楹联在平仄方面一般遵从“马蹄韵”规律,“七字联”正格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可是,反观岳云鹏的相声里,连续两次喊出了“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的口号,每次喊出都引起现场数千名观众齐声跟诵,我当时就感觉到悲哀。这“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是哪门子的马蹄韵?标准的“失替”之病! 可想而知,此节目一出,质疑之声随即爆出。但也有“乡愿”赤膊上阵,为之辩解,说什么:春节晚会就是图个乐,何必较真?真是大言不惭。文化不容亵渎,规则不容挑战。一个节目,受众如此之多,出现了这样的低级错误,简直是对观众的糊弄,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误导,可以说误人不浅。必须较真!无论任何事情,不讲规则都会乱成一团。诗词楹联之美、之雅很大一部分在于格律的严整。不讲格律的诗词、楹联,都是“大白话”。 “瞎胡闹”没人拦着你,但请不要以“文化艺术”之名。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子衿诗社元老、楹联高手少卿老师来详细谈谈楹联知识,以正视听,以解心惑。 少卿,原名卿海荣,字少卿,楹联界曾用号:恨天浪子。自幼酷爱文字,曾在多个社团授课讲解诗词对联知识。现为国际城市文学会广东分会副秘书长,学术部主编,《国风》主编。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员,山西运城市《河东诗词》编辑部编辑,海外诗社《子衿诗社》副社长,《汗竹楼诗书文艺社》微刊副主编。 对联入门基础 作者/少卿 对联之起源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我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我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她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字失)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字失)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字失)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实际上,这只是现存最早的对联,学术界错误说法,对联起源于律诗,《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最早的春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 对联之基础 对联之定义: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对联、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它是一种具备独立意义的、上下比对仗的独立文体。它大致可分律句对联和散句对联。
对联之格律: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有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1、字句对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极个别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起”的,寓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流水桃花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2、词性对品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对品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 天文对地理 、地理对宫室等等。 3、结构对应 所谓结构对应,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李白题湖南岳阳楼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4、节律对拍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如: 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5、平仄对立 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对立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目前比较常见的有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的“马蹄韵”规则(并不是唯一的)。所谓“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目前已经成形的律句对联有两种基本格律:(以七言为例,五言的去掉前两字则可。)
正格一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句: 花因好客常含笑; 平平仄仄平平仄; 鸟亦骄人似解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清·许贺来题海云居联) 正格二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句(古音): 有客临舟怀帝子; 仄仄平平平仄仄; 何人下榻学陈公。 平平仄仄仄平平。 (清·刘宗辉题滕王阁联) 值得注意的是,正格二还有一种特殊句式,即 上联:仄仄平平仄平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句: 夜雨闲吟左司句; 仄仄平平仄平仄; 时晴快仿右军书。 平平仄仄仄平平。 (清·王 杰题保极宫联) 这种句式在唐代的律诗中很盛行,但当代仍有部分联家持否认态度。 对联的“平仄相对”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6、形对意联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和平仄对立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的任何规则都有例外,“内容相关”也是如此。对联中有两类极特殊的对联。 一是'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的趣味性。如: 树已半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上下联中,'树'、'果'皆草木类名词;'已'、'然'皆虚字;'半'、'一'皆数词;'寻'、'点'皆为量词(实际已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副词);'纵'、'相'皆虚字(副词);'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全联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二是分咏格诗钟。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格诗钟有些类似无情对,还类似谜语,但不同点也很多,有兴趣的联友可作进一步研习。 楹联强调内容相关,但又禁忌同义相对,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就属合掌。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
对联之习俗 对联(也雅称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如: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人间福满门。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如: 红妆带绾同心结; 碧树花开并蒂莲。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如: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对联之分类与创作方法 一、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等。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种类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二、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般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收。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现代汉语拼音以后,有些汉字语音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现代汉语拼音,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联友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听、教、望、探……例如: (1)“看”作平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2)“看”作仄声: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三、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惊天地; 泣鬼神。 (单组,三字结构)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少卿对联作品 1、红尘之恋 俗事囚心,未敢皈衣观自在; 红尘恋酒,岂能参悟见如来。 2、方寸 情未悟空,新词一曲衲衣泪; 禅难参透,旧梦千寻杨柳姿。 3、章台怨 当年醉酒戏桃花,弄羞诗句; 昨夜闻香寻翠柳,惹恼春风。 4、咏菊 和陶令共居,南山对面东篱下; 与易安同瘦,宝镜跟前诗句中。 5、易安居士 有酒何人共饮?冷冷清清, 独向窗前,低唱声声慢; 含愁与梦同行,凄凄戚戚, 犹思月下,轻吟步步娇。 对联真是中文所特有的艺术形式,不光是文学艺术还可以成为装饰艺术。我们把莎士比亚的名言改成楹联可好? 英文: Think good thoughts; Write good word. 中文: 构佳思; 写妙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