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规》中有这样一段话: 以子短,比人长,信心忘,无能量。 以子长,外张扬,增傲慢,难成长。
这让我想起两个朋友,刚好对应着这两句话。
一位朋友的孩子,今年大概有三十岁左右,不太喜欢和人说话,略显孤僻,她父母一度为她的终身大事操心不已。
她父母聊起,这个孩子小时候非常聪明活泼,学习特别好,也爱说话。但小学有一段时间不知怎么回事,一说话就使劲眨眼,所以父母总是批评她,让她自己注意:“你不要这样,你看别的孩子可没有这种习惯!” 随着父母总说总说,孩子又改不过来,慢慢她就不爱和别人说话了,变得越来越孤僻……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她父母回想起来,才想到她出现这个变化的缘由,极可能是小学一次玩游戏时,被同学一把推到,后脑直接撞在了地上导致的后遗症。 出事时,她父母是很厚道的人,并没有追究同学的责任。
但好像就是从那时起,她就开始出现一说话就使劲眨眼的习惯。 当时,父母并不知道这是后脑撞伤留下的后遗症,只当她是学同学说话留下的坏习惯,所以总是批评她,并拿她这个“缺点”和别人比较。 所以,孩子的信心受到打击,原本活泼开朗的性格,也变得孤僻压抑了……
好在朋友夫妻俩后来醒悟到症结不在孩子身上,所以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强化这个问题,而是以平常态来对待孩子。 但即使如此,毕竟错过了最佳调整时机,虽然孩子有所改变,但再也不是以前的样子了。
因此,《父母规》中的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以子短,比人长,信心忘,无能量。” 每个人天生就有不同的使命和经历,也不可能是完美的。 好的教育,是用孩子的优势能力带动相对弱势的能力共同发展,是让孩子知道如何扬长避短,以此来增长信心、累积能量。
我另一个小朋友则应了第二段话。去年在几百人的道德经学用研习营里认识她时,她大概十岁左右。
当时,她所在小组的学长发现她每天上课都特别认真,笔记脉络清晰、内容全面、字迹清秀。 所以,学长很惭愧,觉得我们这些大人上课还不如小姑娘认真。 当她的笔记展示出来以后,很多学员,小到十几岁、大到几十岁,纷纷跑去她结交她、称赞她。
若在路上偶遇,她的学长也会自豪地对别人说:“这就是我们组里的***同学,她上课特别认真!” 然后,大家就会对她说:“哦!您就是***同学啊,很高兴认识您!我们要向您学习。”
但没过几天,在学长工作会议上,她组里的另一位学长,本身就是一位中学的高级教师,告诉学长们:“请大家不要再去夸奖这个孩子了!”
原来,本来这个小姑娘在少年组里的状态很好,日常生活主动自理、也乐于为人服务,和其他小朋友的关系也很和谐。 但那几天整个研习营里的大人都跑去认识她、夸奖她、传看她的笔记,让她突然之间就膨胀起来了。
现在,她心里开始觉得自己与其他的孩子不同了,有些小事,比如饭后收拾自己的餐具、做卫生等原本都在做的事情,她就不愿意去做了,而是格外重视那些能展示自己的活动,愿意显在人前! 所以,现在和其他孩子之间已经不复一开始的和谐融洽了。
这位学长说,她确实很好,但其他小朋友上课也非常认真,有几个比她还小的孩子,笔记甚至做的比她还要好! 她的笔记只是碰巧被学长看到了,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但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过分的表扬,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她的虚荣心、傲慢心一下就起来了!
这种过度的表扬,等于“断了她的根”,把她从原本踏实厚德的土壤中,一下拔出来,让她觉得自己压了别人一头,现在只愿接受表扬而不愿受到批评了,这并不利于她生命深根固柢的长久生长。
因为厚德是我们生命之树的土壤! 时间一久,没有厚德的滋养,一时的繁华绚烂很快就会衰颓;唯有养好自己的厚德,才能给生命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其实,好的人生,不必向外求。 所以,《父母规》中说:“父母戒,勿比他!”——人这一生, 唯一要与之比较的对象,就是昨天的自己! 只要每天都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卓越就是这样诞生的!
为人父母者,我们要培养自己心中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是“创造”! 好的人生,不是比较出来的,是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
父母自己能创造幸福人生,孩子是我们的复制品,他们就会从我们身上得到同样的能力! 否则,就算比天比地,比赢了一切,我们还是给不了孩子真正的幸福——在比较中,本来就没有幸福!
比较而来的“幸福”,其本质是痛苦! 因为比较是外求,外求是没有止境的,是消耗能量的!所以,即使比赢了,心里觉得好像“有幸福感”了,但那不过是痛苦减轻带来的幻觉而已! 实际上,我们又进入了更深的痛苦中——因为,一山总比一山高,人比人能气死人!
所以,《道德经》中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勿比他,比他没有幸福;与自己比,向自己要力量、要成长、要进步,一切向内求,这才是成为成功者的方法!
我们这一辈子,每个人只要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就不负此生!
逯欣心 2019年2月9日,第348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