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走,难免要喝酒! 酒在我国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高兴了喝酒,郁闷了喝酒;热闹了喝酒,寂寞了喝酒;热了喝酒凉快凉快,天冷了喝酒暖和暖和;累了喝酒解解乏,困了喝酒提提神,慌了喝酒压压惊,离开喝酒送送行,回来喝酒接接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文化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诸如”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关于酒的传世佳句不胜其数。 回顾多年来喝酒的经历,发现值得总结的东西很多很多,值此年末岁尾,暂且罗列以下三点,供广大酒友分享: 酒有“三不喝”。喝酒的原因万千条,不喝酒的原因屈指可数,主观上有开车的、吃药的、加班的、过敏的等等,目的是努力找理由不喝酒。除去主观上不想喝酒的原因,在客观上导致不能喝酒的因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酒不够好。人都愿意喝好酒,发现没有好酒或者适合口味的酒,干脆不喝。二是身体不够好。酒在很大程度上能衡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能喝酒的人大都身体好,身体一旦出现某种疾病,看见再好的酒,也只能望而却步。三是感情不够好。“酒逢知己千杯少”“感情深,一口闷”。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把酒言欢、以酒会友的优良传统,大凡重大节日、重要活动、亲朋团聚等情景,都离不开喝酒。但是,一旦感情不投机,气氛不融洽,喝酒就偏离了初衷,所以就不如不喝。 酒场“三规则”。凡事讲规矩,喝酒不例外。常喝酒的人都知道酒大伤身,喝多了难受。要保证喝到恰到好处,既不喝醉又不失礼节,或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那就得讲究一点技巧和策略。在这些年的喝酒实战中,个人私下规定了三项原则:一是少数不服从多数。多数人喝白酒,那就选择啤酒或者红酒,反之亦然,这样可以游离于大家同步的数量限制,自然而言地就少喝,也不会有人跟你计较。二是轻易不要主动出击。酒过三巡,进入敬酒阶段,尽量保持沉默或者被动。主动出击的结果,肯定是要多喝酒。三是该喝的时候就喝点。酒是一种文化,喝酒是一种交流方式,过于矜持或者木讷,就会给人一种“不懂事儿”的感觉,如果酒和朋友能够兼得的话,何乐而不为?
酒分“三六九”。以传统中档白酒为标准,三两为下限,六两为均限,九两为上限。凡人都能喝三两,无论什么情况,除非确实身体原因,三两酒不会带来多大伤害;一般人平均酒量在六两左右,这是多数宴会在做预算时使用的基本指标;酒量大的人要以九两为限,即使再能喝也要控制,这是一个安全线。值得注意的是,在感情特别到位的情况下,或者劝酒力度特别大的时候,从来不喝酒的人也能喝三两,三两酒量的人能够喝六两,六两酒量的人就能喝到九两。这是一般规律,在具体实践中会以场景变化或主客观条件有所增减,但大致不离其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