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在医疗资源丰富的上海,“看病难”很大程度上是“到大医院看病难”。东广记者近日分别蹲点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夜间急诊,发现相对于人满为患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略显人气不足。请听报道: 【实况 压】 这里是瑞金医院急诊二楼的临时观察室,内外科68张额定床位,加上走廊、电梯间的加床全部住满。晚上6点,病患和家属吃饭、打水、聊天,像极了七十二家房客。护士们说: 【这里就是家,他们有很多人把我们当养老院性质,觉得呆在医院又安全。】 家住宝山的50岁血友病患者孙先生,是急诊室里的“老住户”了,他在瑞金的急诊室已经住了快两年,为何住了这么久?孙先生说,为了保命。 【防不胜防的,经常会引起全身性的出血不止,不及时治疗可能要危及到生命。一到出血八因子(制剂)就要输下去。我家在宝山,就近医院这个药没有,也没有这个医术能够治疗的,所以不能离开这个医院。】 印象中急诊室是处理急重病人的。但我发现抢救后病情稳定的、决定在这里终老的、以及等待住院床位的,都挤在这局促的空间里。在急诊科主任陆一鸣的眼中,除了病患多以外,上下级医院转诊渠道不畅也是症结所在。 【他们有些病人觉得下面条件不够,老百姓对大医院的相信当然是好事情,不断进来但又出不去,这个压力也是很大。】 夜里9点多,三楼急症病房,住院医生赵钢德说,这里的34张床位每天都要轮转,但83岁的李老太却住了整整2个月。 【今天我们有一个转出的两个出院的,接着三个病人全部收满,很多病人是在外面排队的。她就是一个慢性呼吸衰竭,不一定非得要挤在这级医院里面。】 而病人女婿的想法是: 【严重的时候地段医院我感觉不一定能够及时各方面处置。这里我感觉应急预案很好的,你稍微有点情况它马上一套设备,护士医生快得很,几分钟就给你处理了。】 因为信任而产生依赖,让瑞金的医务人员欣慰又无奈,也让二级医院有话要说。徐汇区中心医院被瑞金、华东、华山几大医院包围,医疗资源相对宽松些,可人事科科长张维说,连亲戚朋友都眼睛盯着三甲医院,其实这是个误区。 【总是问你三甲医院有人认识伐?看什么病市级医院哪个好?我们医院的设施设备也是很好的,医疗技术力量也是不差的。】 晚上10点多,当瑞金医院的急诊室里人头攒动时,徐汇区中心急诊病房已经熄灯,偶尔有几个患者出现。急诊室里一位女医生闲来无事低头看着手机。而就在刚刚采访的瑞金医院,沈女士患肺气肿的父亲就是从这里转到瑞金医院做手术的。 【本来在徐汇区中心医院吊盐水,一看哪里吊了已经不行了,医生叫我们马上要动手术,不开不行了马上要走人了 (开刀什么的他们那边有条件做么?)条件是有就是怕,我们到这里来动手术,半个月我算一下也只有2000(元)多一点。】 这几天两边的蹲点,我一直在探询“反差”的原因,发现虽然有客观的医疗技能等因素,但绝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在二级医院都能得到有效医治。今年是上海各级医院的“改善服务年”,市卫生局对二级医院如何进一步提高服务、管理、医技都有具体的规定,而二级医院为赢得患者的信任,也有一系列的具体措施。看来,只有打开了患者的心结,“反差”才会逐渐消失。 以上由东广记者汪宁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