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话·五者谈诗·中西合璧

 五者自居 2019-02-10

杨松河教授谈法诗汉译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殿堂,也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峰。《恶之花》之所以会流芳后世,跟波德莱尔的诗歌语言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恶之花》的艺术成就说到底是法语诗歌的艺术成就。要把法语诗歌艺术变成汉语诗歌艺术,这就需要动用嫁接艺术。我把《恶之花》的翻译当做是大规模的移花接木活动。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翻译诗歌往往吃力不讨好,容易把好诗译成赖诗,把上口的诗译成拗口的诗,把广为流传的名诗佳句译成无人问津的庸诗俗句。看来引进外国名诗,犹如引进外国花木一样,存在本土化的大问题。嫁接艺术不失是解决水土不服的一条途径。翻译法语诗歌,应力求做到两点:一是要使法语诗歌的花木适应汉语的水土,二是要使法国的花木保持原来的风姿。这就是以诗译诗的原则。嫁接难免变异,关键是要把变异控制在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内。而且最好能促进良性变异,防止恶性变异。这是翻译艺术的一个大难题。诗歌艺术嫁接的最高境界是出神入化。若难以进入化境,可以退而求其次,做到酷似也就不错了;酷似若也办不到,起码也应大致相似。

    首先要选择《恶之花》中能够适应汉语土壤的基因。我发现《恶之花》存在着与汉语诗歌同样的基因,那就是音韵律。也就是说,《恶之花》中最基本的音韵格律翻译后大体上都可以保存下来。

    《恶之花》大都是法语格律诗,音节和韵脚极为讲究。因此,译诗大体上遵循原诗的格律。也就是说,原诗多少音节,译诗也就多少音节(即汉诗的”),原诗押的是什么韵(连续韵、交叉韵、环抱韵、混和韵等),译诗也押什么韵。译诗题解中对此都有简短的说明,以供读者对照参考。

    保持音韵格律相似仅仅是形似。形似不等于神似。译诗贵在神似。保持原诗的诗意当不成问题。原诗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翻译后也应是可圈可点的佳句。我曾把译诗活动比做走钢丝,必须始终注意原诗与译诗的平衡,必须始终兼顾诗人与读者的趣味,否则,就容易弄巧成拙,从钢丝上掉下来。译诗要做到与原诗神形兼似,谈何容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