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里面有哪些硬伤?

 观海lio 2019-02-10

有的人说,当年明月让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王阳明,所以不能批评他。我想问,看过《明朝那些事儿》之后你去读《传习录》吗?你没读《传习录》的话,怎么好意思说当年明月让你了解了王阳明呢?你要读了《传习录》,又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当年明月的错误?

批评《明朝那些事儿》,对当年明月本人没有任何损害,却可以让更多的人正确地了解阳明心学。如果你要证明当年明月确实有普及阳明心学的功劳,最好的办法就是批评他的错误啊。

其实对于明史也是一样,如果你想证明当年明月有普及明史的功劳,最好的办法就是批评他的错误。如果一味维护他,只能说明他普及的不过是《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而已。

-------

有人在评论区里说:

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去理解王阳明,难道答主说的就是绝对的正确,我说的就是曲解?你们觉的王阳明的心学,就跟物理化一样,一板一眼的永远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吗?我不否认我确实没有拜读过王阳明的著作,说实话,没几个人读过,但这也不妨碍我对王阳明的理解和学习。我学习的是他的自由浪漫的探本求真的思维境界。而当年明月的精彩概述,用短短几篇文章,妙语连珠乐趣横生的吸引读者,使更多的人直观的了解到王阳明的心学以及相关成就。你们也当然可以把那些腐朽是古本典籍搬出来,字字斟酌的古板讨论,研究王阳明“当时”的想法,什么“天泉证道”之类的,你们津津乐道。我完全赞同。但,我向告诉你们,王阳明的思想主旨,我认为当年明月概括的非常好了。你们在讨论心学的时候反应出来的这些思想僵化,说明你们并没有真正了解王阳明。

怎么看都感觉是在黑当年明月。


-------------------------------原答案分割线-----------------------------------

我硕士论文写的是王阳明思想,就说说《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王阳明的三个硬伤吧。

这三个硬伤……非常硬,硬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我可以肯定他并不懂阳明心学,也没有读过《传习录》,虽然他声称自己非常崇拜王阳明。


一、天理人欲

当年明月认为,王阳明不赞成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他在写到王阳明龙场悟道时,这么描述他所领悟的道理: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即是人欲。

这一说法的影响很广,我经常看人说王阳明肯定人欲,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王自健有次相声的垫话说“王阳明天理也要,人欲也要”,听得我很尴尬。

王阳明真的认为天理即是人欲吗?并非如此。如果读过《传习录》,就知道王阳明经常说“存天理去人欲“。

比如王阳明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他说:“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

王阳明不可能认同人欲,他教学生们“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

王阳明与朱熹的主要差别,是对于“理”的认识不同。朱熹认为,理是宇宙间的统一规律,无处不在,任何事物都有理。而王阳明则认为,理仅仅是人的道德情感、道德冲动。


二、知行合一

很多人都误解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认为就是“理论结合实践”的意思,当年明月也是这么误解的。

比如当年明月这么解释“知行合一”:

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

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可惜的是这并非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内涵。

王阳明“知行合一”中的“知”,并不是指“知识”,也不是指“知道道理”,而是特指“良知”。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的本心都知善知恶,这就是良知。比如小孩子从小就知道敬爱父母,这就是良知。每个人都知道偷盗是不对的,这也是良知。

良知不仅是知善知恶,还是好善恶恶。比如你看到好人好事,都会由衷的开心,看到坏人坏人,都恨不得冲上前踹两脚。

既然人都好善恶恶,所以会体现为一种潜意识的冲动。比如你看到一个小孩子快要掉到井里去了,会立刻忍不住想要拉住他。

所以知和行本来就是合一的。比如你看到小孩子要掉到井里,你不会先想:我应该拉住他,然后再去行动,你会下意识地拉住他,这既是知,又是行。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知而不行呢?王阳明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如果一个人说自己知道应该孝敬父母,却并不孝敬父母,这说明他的良知被遮蔽了,“孝敬父母”对他来说只是一种知识,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冲动,所以这不是王阳明所说的“知”。

阳明心学的要点就是恢复人本心的良知,让人时时刻刻有为善去恶的冲动,这样人就会自发地为善去恶,这才是“知心合一”。


三、天泉证道

天泉证道是王阳明晚年的一个重要事件。天泉证道之后,王阳明征思、田,死在途中,因此天泉证道可以视为王阳明最终的教诲。

《明朝那些事儿》如此描述天泉证道:

天地竟是如此之宁静,大风拂过了空旷的天泉桥,在四周传来的阵阵风声中,王守仁高声吟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钱德洪与王畿一言不发,摒气凝神,记下了这四句话。
​此即为所谓心学四决,流传千古,至今不衰。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连著名的“天泉证道”都说错……我也是无言以对了。经过评论提醒我才发现,当年明月说的是“天泉论道”。但是“天泉证道”或者说“天泉证悟”这是一个专有名词啊,不能随便改成“天泉论道”。

所谓天泉证道,是钱德洪与王畿对于王阳明“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产生不同理解,因此向王阳明求证。王阳明分别肯定、印证了两人的部分观点,让他们两人相互学习,不可偏执。所以才说是“证道”,而不是“论道”。

大致经过是:

王畿认为:“心体既然是无善无恶,那么意也应该是无善无恶,知也是无善无恶,物也是无善无恶。”而钱德洪则说:“心体原来无善无恶,但是人被物欲沾染得久了,就会有善恶之见,所以要为善去恶,正是为了恢复本体的无善无恶。”两人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相约第二天请教老师。

第二天在天泉桥上王阳明分别听了他们二人的观点,说道:“你们俩说的都有问题。王畿的观点只能说给上根人听,而钱德洪的观点只能说给中下根人听。把你俩的观点结合起来,就没毛病了,可以说给所有人听。”

那么王阳明的四句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并不是说心体真的非善非恶,而是说心体,也就是人的本心,是判别善恶的标准。符合本心的是善,不符合本心的是恶。本心比善恶的层次高,所以本心自身不能说是善是恶。

比如符合法律的是合法行为,不符合法律的是非法行为,但是法律本身是合法还是非法呢?我们只能说它既非合法,又非非法。因为法律本身是判断合法还是非法的标准。

如果一个人能彻悟本心,他的一切行为都是符合本心的,所以他没有善恶之念,但做的所有行为都是至善无恶的。这是王畿的观点。

但是大部分人的本心都会被私欲遮蔽,因此会有善念、恶念之分,那么就要努力为善去恶,以求恢复本心的清明。这是钱德洪的观点。

王阳明认为,要将王畿和钱德洪的观点合起来看,才是完整的心学要旨。

而这才是天泉证道的真实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