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176.人生的最高境界

 王东镇 2019-02-11

2019.2.11

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立德、立功、立言,即“三不朽”,语出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当年,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就何为“死而不朽”这一问题各自发表过见解。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自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
  
叔孙豹则以为不然,他认为这只能叫“世禄”,而并非“不朽”,在言及什么是真正的“不朽”时,叔孙豹说了上面那段话。唐代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分别做了明确的阐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也就是说,“立德”指道德操守,“立功”乃指事功业绩,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立德”、“立功”与“立言”,指向的都是身后之名的流传不绝,因此而谓之“不朽''。而对身后不朽之名的追求,正是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而追求永生,超越物质欲求,追求精神满足的独特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的道德看得最重,其次是千秋功业,最后才是文字。这也是中国文人的一种谦虚:把自己的一生追求放在最后。从难易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应该倒过来,因为立言也是千秋功业,也是立德,并且是最难的那种。因为立言需要知识、社会实践和文学才华的积累,在“文字狱”传统的国度更需要献身精神。“文如其人”,立言也是立德的过程。

我自幼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不想平庸度过一生,如何实现还是茫然的。十年动乱让我看到愚昧和盲从的危害,才立志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上有所贡献。十七岁从军,二十二岁当工人,二十七岁上大学,三十岁成为公务员,四十二岁进入看守所,丰富社会实践的同时,开始通读毛选和《资本论》等马列原著,中国和世界历史,五十二岁开始驰骋网坛,接近六十周岁开始补习大学本科物理化学和医学等知识,至今发表《探索集》系列文章四千余篇,《王爷爷讲故事》二十余篇,也算小有成绩。

我不是一个谦虚的人,在广告时代也没有谦虚的必要,所以把立德、立功、立言倒了过来,只是为了推广我的见解,推动人类二十一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了立言,我一生都在学习、思考,其中艰辛只有自知。

人生在世总要留下什么,我没有留下万贯家财,也没有留下轰轰烈烈的业绩,只是留下了四千多篇文章。是否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让后人评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