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腹诊丨心下痞、心下痞鞕(yìng)

 369蓝田书院 2019-02-11

心下痞即心下部(胃院部)闷塞不舒,为一种自觉症,而触之其心下部较软弱,抵抗亦较弱,此相对如石鞕之状而言,其属实证者居多。如同伴全腹无力软弱者,当属虚证。若按之如鞕状者则为痞鞕征,属实,或为虚中夹实之证。心下痞及痞鞕之腹征,病因病机有多种不同,宜参以脉症论治。

无形热邪聚于心下所之热痞,《伤寒论》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热痞兼表阳虚者,《伤寒论》曰:“心下痞,而腹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水气内停,障碍气机升降,亦可致心下痞。《伤寒论》又曰:“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至于结胸所见之痞鞕,多心下疼痛较剧,按之鞕,甚或按其心下至小腹皆如鞕状,拒按,乃水与热结于心下而成;而心下部按之疼痛未至石鞕者,则是热邪与痰结于心下所致,又称小结胸证。亦有寒饮结于胸胁心下所致结胸痞鞕者,但此胸腹部扪之无灼热而觉有不温感。《伤寒论》曰:“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又曰;“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

另外,又有痞鞕由水饮停聚于胸胁,以致胸阳被遏,气机壅滞而成者,此多兼胸腹膨满,而按之有水声。《伤寒论》曰:“……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胃虚痰阻所致心下痞鞕者,“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至于由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心下痞或痞鞕。宜观其脉症,随证治之。其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以痞满而呕为主者,宜半夏泻心汤;兼有水饮食滞,以心下痞鞕而腹中雷鸣,干噫食臭,下利为主者,宜生姜泻心汤;脾胃虚弱按前二者更为明显,以痞鞕而下利甚剧,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为主者,则宜甘草泻心汤治之。

另外,“心下坚”、“心下痞坚”之腹征,较痞鞕尤甚 。“坚” 比 “硬”之腹壁紧张度更强,弹性更差,硬如板状。如枳术汤之“心下坚,大如盘”证,为水饮所作;木防已汤之“心下痞坚”证,系水饮停聚胸隔所致,属支饮重证。

——Ref:刘智壶,郭振球.中医腹诊基本理论及临床意义的初步研讨[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03):48-68.

 

心下痞,指心下即胃脘部痞塞而似有物堵。属于腹诊,亦是腹证,“心下痞”,既是他觉症状,如医者触摸之胃脘部,按之痞满之腹诊结果;又是自觉症状,即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适而似有物堵之感。《伤寒论》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病因病机:脾胃热痞证,无形邪热,壅聚心下,气窒不通,而致之心下痞。

诸家论证:成无己曰:“心下痞,按之痛,关脉沉紧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虚热也”。钱潢曰:“心下者,心之下,中脘之上,胃之上腕也,胃居心之下,故曰心下也。痞者,天地不交之谓也,以邪气痞塞于中,上下不通而名之也”。

心下痞硬,指心下即胃脘痞塞不舒而硬。属于腹诊,亦是腹证。“心下痞硬”,既是他觉症状,如医者触摸之心下,按之痞满而硬,或有轻微痛感之腹诊结果;又是自觉症状,即自觉心下痞闷而有硬满之感。《伤寒论》157条:“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病因病机:脾胃虚弱,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而致之心下痞硬。

诸家论证:尤在泾曰:“汗解之后,胃中不和,既不能运行真气,并不能消化饮食。于是心中痞硬,干噎食臭,《金匮》所谓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令人噫是也,噫,嗳食气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土德不及而水邪为殃也”。汪琥曰:“胃不和,则脾气困而不通,以故心下痞硬。痞硬者,湿与热结也”。

——Ref:王凌. 《伤寒杂病论》腹诊与腹证探讨[J]. 北京中医药, 2012, 31 (9):668-672.


王德福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