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坛丘的寺观闲谈

 吴越尽说 2019-02-11
作者:Xianguo



      听说坛丘老镇区重建了一座寺庙,近日终于得空专程到坛丘观瞻。原大会堂旧址上,明庆教寺金碧辉煌气宇轩昂,寺中梵音抑扬,香烟缭绕,令人肃然起敬。

      根据明代莫旦纂的《(弘治)吴江志》、徐师曾纂的《(嘉靖)吴江县志》和清代沈彤纂的《(乾隆)震泽县志》记载,早在明弘治以前(1488年)坛丘就是吴江的四镇十市中的一市,“居民以铁冶为业,自成市井。” “明成化中,居民四五十家,多以铁冶为业,至嘉靖间数倍于昔”,坛丘已“居民数百家,以工为业,凡铜铁木圬乐艺諸工皆备。”,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吴江之半建震泽县,坛丘为震泽县四市之一,至乾隆间“居民日增,货物并集,亦颇諠盛。”

      坛丘的寺观院庵分别始建于宋元两代。先后创建岳祠禅院(东岳行宫)、观音亭、寿春庵、仙林禅院、顿基王庙和(道观)北圣堂。

      其中岳祠禅院是吴江八处东岳行宫之一,宋嘉定(约1208年)中建,咸淳(约1265年)中僧杲重建;明洪武(约1368年)中归并明庆寺,明宣德三年(1428年),僧广润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僧元素重修,清雍正三年(1725年)僧道源修。明初洪武间,官府推行寺观院庵归并法,小寺观院庵的僧道被强行归并到较大的寺观院庵,腾空的小寺观院庵改作当地的社坛。由于邻近南麻村的明庆教寺(亦曾称长庆禅院)规模大,占地五亩,故而岳祠禅院在其僧众被归并到南麻明庆教寺后,曾改为坛丘的社坛,不久永乐以后僧众又返回重振岳祠禅院。现在旧址重建明庆教寺,八百多年的古寺重显佛光。

      观音亭,元至正间(约1341年)僧昙帧建,明宣德中(约1426年)僧一贞重修。

      寿春庵,元至正间(约1341年)僧大显建,洪武中归并二十二都的积庆寺,后一直没有恢复。
      仙林禅院,在十八都坛丘西钱村,建置无考,明初已久废。

      顿基王庙,平望镇亦有此庙,顿基王是坛丘和平望地区的土地之神,出典无考。

      北圣堂,一名衍庆圣堂,元至正中(约1341年)道士沈诚一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道士陈守恭重建。

      上述寺观院庵除岳祠禅院外,具体地址均不详,还待考证。

      自1726年吴江分为吴江县和震泽县二县后,直至民国元年(1912年)二县才合并为吴江县。在长达186年的分治期间,两县分别编纂各自的县志。现在常被引用的《(乾隆)吴江县志》和《(光绪)吴江县续志》中记载的并不包括震泽县范围内的地理山水建置人文等信息。因此在上述两部方志中,没有关坛丘的诸多记载。坛丘在这段时期的历史应当查询《(乾隆)震泽县志》。

      由于时间匆忙,在明庆教寺中没有看见有关的重建碑记,只是在山门前的寺碑背面看到如下的明庆寺简介,“明庆寺于明末清初始建,坐落于江苏吴江市南大门盛泽镇坛丘 中心地区。明庆寺原名岳祠禅院,根据乾隆“吴江县志”记载,建于宋嘉定中,咸淳中重建,明洪武中归并明庆教寺。宣德三年,清康熙二十一年,雍正三年即一七二五年由僧法海和尚修。

      明庆寺之西之南皆临水宝地,其西侧连云桥楹联有“白莲池龙鱼句跃”之句即是明证。”显然该简介有许多商榷之处,其一,乾隆间吴江和震泽二县分治,坛丘归属震泽县,简介中的岳祠禅院的内容大部分出自《(乾隆)震泽县志》,而《(乾隆)吴江县志》没有只字记载;其二,如果明庆寺于明末清初才始建,那么明初洪武岳祠禅院怎么能归并到二百六十多年后的明庆寺呢?其三,明庆教寺在南麻,宋乾符中(宋无乾符,误字出自《(弘治)吴江志》),僧秘谧建。而不是明末清初始建;其四,雍正三年重修岳祠禅院的是道源和尚,不是法海和尚。寺庙改名古已有之,岳祠禅院改名为明庆教寺本身没错,现在寺庙是净土道场,确实不能以禅院相称,不要和南麻的明庆教寺搅和在一起,如果将简介中的“于明末清初始建”七字删去,则一切都通了。

      八百多年的古寺恢复重建是一件大事,按惯例应由政府或名人撰写重修记并刻碑置于壁间留于后世,让寺庙的古今沧桑象烂溪之水永远流淌。

    发表于2011年12月2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