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宗教志4

 国民一员 2014-04-23

附:

 

三国吴~1950年其他部分湮没寺院一览表

寺院名称

创建时间

宗派

地址

简况

菩提教寺

三国吴赤乌二年(239)

 

嘉定区

梁天监二年(503)更名唐兴寺。北宋开宝年间(968975)赐额菩提教寺。后毁。明万历二十年(1592),僧海月重建。

方泰教寺

梁天监二年(503)

 

嘉定区

唐大中三年(849)赐额。天复三年(903)吴越钱武肃王宣赐图记。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寺毁于兵燹。乾道三年(1167)重建。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寺毁。嘉靖四十三年(1564)、清康熙四十年(1701)、乾隆三十九年(1774)屡修。

护国教寺

梁天监年间(502519)

 

嘉定区

北宋天禧中(10171021)赐额。元泰定二年(1325)、明永乐九年(1411)均重修。不久毁尽,仅存大殿。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建。

保安教寺

梁天监年间(502519)

 

嘉定区

初为庵,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改寺。明嘉靖年间(15221566)毁于倭乱。万历年间募建。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燹。

昆福寺

梁天监年间(502519)

 

嘉定区

原在江湾,南宋宝庆三年(1227)移建于顾泾,圮于海潮,后移之月浦口,僧性中参与编纂《大明三藏法数》,敕赐紫衣。

澄鉴禅寺

唐天宝六年(747)

禅宗

金山区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僧筠所、果林募修。陈继儒撰澄鉴禅寺《重修记略》。书法家董其昌游该寺,写下不少寺碑,今存其一。清同治元年(1862),寺遭兵燹。民国18(1929)改为牧场。

普照讲寺

唐乾元年间(758760)

 

松江区

初名大明寺,相传原为西晋陆机旧宅。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赐改普照讲寺。苏东坡任杭州通守时,与住持慧辩为方外交,常游该寺。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曾重建。淳祐八年(1248)寺遭火燹。元至元十九年(1282)至三十一年重建,张之翰撰有《普照寺藏经殿记略》。大德七年(1303)重建千僧堂。明宣德至正统年间(14261449)重建。成化年间(14651487)又先后建正殿、三大士殿、西方殿等,黄翰、张蓥分别撰有《重修普照寺记略》。清代,殿宇失修,几近圮废。雍正三年(1725),上海妇女捐资重建,王顼龄撰《重修普照寺记略》。

奉圣寺

唐贞元年间(785804)

禅宗

崇明县

僧道成凿井得甘泉,因而建寺。北宋绍兴初(1131)陆思兼、谢之刚修建,蔚为大丛林。明初增建千佛阁,后废圮。万历中(15731619)里人张儒重建。又废。

隆平寺

唐长庆元年(821)

禅宗

青浦县青龙镇

原名国清院,也称北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僧宝重修。元丰五年(1082)陈林撰《隆平寺藏经记》。明嘉靖期间(15221566)改为城隍庙。

布金禅寺

唐太和二年(828)

禅宗

青浦县大盈塘

原名法禅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改名布金禅寺。宋陈舜俞撰有《布金禅寺经藏记》。

妙常庵

唐太和年间(827835)

 

金山区枫泾镇

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宣统二年(1910)改为励志小学。

普门教寺

唐大中十二年(858)

 

青浦县

原名观音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额普门教寺。明嘉靖年间(15221565),遭倭寇焚毁。

宝云寺

(法云寺)

唐大中十三年(859)

 

松江区亭林镇

原名法云寺。宋治平年间(10641067)赐额宝云寺。元至大元年(1308)牟盋撰、赵孟頫书《重修宝云寺记》。明成化四年(1468),钱溥撰有《重修寺记略》。寺旁有石经幢,名楞严塔。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燹。

圆智教寺

唐大中十三年(859)

天台宗

松江区干山

原在华亭县(今松江县)西南,后晋天福年间(936943)迁于干山陆机草堂遗址。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赐额圆智教寺。寺后建护珠塔。今塔存寺毁。

方广教寺

唐咸通年间(860873)

 

奉贤县柘林镇

原为蔡侍郎功德院,北宋建隆中(960962)赐额延寿院。治平元年(1064)改名方广教寺。绍兴二年(1132),僧祖岑撰《方广寺界相记》。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燹。

法忍教寺

唐咸通十年(869)

 

金山区朱泾

僧藏晖在船子和尚(德成)覆舟处创建,本名建兴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赐额法忍教寺,由书法家米芾(元章)题额。元丰三年(1080)智圆撰《法忍寺结界记》。元遭兵燹,明洪武十二年(1379)重建。嘉靖年间(15221566)和崇祯年间(16281644)两次续修。清乾隆元年(1736)又重修。寺内除主要殿宇外,尚有天空阁、船子道场、鲁班殿、万峰秋轩、雨花堂、贯花堂、清幽阁、云深处、澄心堂、竹深堂、梓园读书处等景点。同治六年(1867)和光绪三年(1877)两次遭台风,寺毁。

超果讲寺

唐咸通年间(860873)

天台宗

松江区

本名长寿寺,僧心鉴始建。北宋治平元年(1064)改名超果讲寺。寺东原有天台教院,陈舜俞撰《天台教院记》记其事。元至正十六年(1356)毁于兵燹。至正十九年僧彻募修,杨维桢撰《重兴寺记略》。明洪武年间(13681398)重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6),康熙帝南巡松江,御书“虹光胜迹”匾额。为松江第一寺院,后渐废。

宝相寺

唐乾符元年(874)

禅宗

松江区

本名清禅尼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额宝相寺。后改为周文襄公祠。

福善院

后梁贞明六年(920)

 

松江区

后晋天福二年(937)赐名尊圣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额福善院。僧遇来等募铸大钟。吕谔撰《福善寺钟楼记略》。后废。

保宁教寺

后晋天福二年(937)

 

 

后周广顺二年(952)赐额保宁教寺。后废圮。明永乐六年(1408)重建。寺内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铸铜钟一口,后寺废,铜钟移存静安寺,今亦无存。

七宝教寺

后晋年间(936946)

 

闵行区七宝镇

初名福寿寺。传说福寿寺所在地区有飞来佛、氽来钟、金鸡、玉筷、王斧、神树,后因吴越王赐福寿寺金粉书写《莲花经》一部,并谓“此亦一宝也”。遂改名七宝寺。《莲花经》现存上海市文管会。七宝镇名,因寺而得。寺有名僧敬公能诗,著有《青松集》。

明行教寺

后晋天福五年(940)

天台宗

奉贤县

南桥镇

初名安和院。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赐名明行教寺。有《明行院记》和《结界记》碑。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燹。

兴圣教寺

后汉乾祐二年(949)

天台宗

松江区三公街

初名兴国长寿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改名觉元院。后赐额兴圣教寺。寺内建有宝塔,名兴圣教寺塔,俗称方塔。历代寺、塔屡有修建。后来毁于八一三事变日军炮火。塔于1975年由国家拨款重建。

海慧教寺

北宋建隆元年(960)

天台宗

松江区枫泾

初名兴国福寿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改名海慧教寺。寺内有水波壁。1971年改建为枫泾中小学。

惠日院(慧日寺)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禅宗临济宗

松江区佘山

本为佘山中庵,即古沐堂。北宋治平二年(1065)赐额惠日院。元时毁于兵燹。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建。董其昌撰有《慧日寺记》碑。后废。

善应庵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松江区

明天顺年间(14571464)重建。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修。嘉庆二十五年再修。道光元年(1821),陆慎余撰有《重修记略》。寺有名僧素愚、斗山均能诗,名闻远近。

安国讲寺

北宋咸平三年(1000)

天台宗

张虹路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僧绍宗奉使庐山称旨,赐紫衣袈裟。绍宗病逝,赐祭文立石。寺内建有绍宗禅师石塔。正统五年(1440)秋寺毁。洪武三十年(1397)赐绍宗祭文碑及绍宗禅师塔铭,今存。

崇福庵

北宋天圣元年(1023)

禅宗

闵行区鲁汇镇

俗称草庵,亦称崇福禅院。明天启四年(1624)袁福征书《义田免役碑记》。清同治元年(1862)毁于兵燹。

宣妙讲寺

北宋治平二年(1065)

 

松江区佘山

北宋治平二年(1065)赐额。元毁于兵燹。明正统六年(1441)和成化五年(1469)重建,钱溥撰《重建宣妙寺碑记》。后废。

崇寿讲寺

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

 

青浦县

僧钦法华创建。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南宋淳祐二年(1242)、开庆元年(1259)均有修建。元至大、至元、至正年间亦有修建。该寺殿宇宏敞庄丽,颇有名气。清毁于兵。

崇福寺

北宋绍圣元年(1094)

禅宗

奉贤县萧塘镇

卫从可舍宅建寺,后出家为僧,法名僧可。元至治元年(1321)重修。本为一方名刹,清废于兵燹。

南禅寺

宋崇宁年间(11021106)

禅宗

松江区

传说张头陀掘地得罗汉像,遂建施永庵。后头陀出家为僧,法名普愿。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赐额演教禅院,后改名南禅寺。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仅存僧寮。寺有名僧觉岸(元代)著有《稽古略》,白云(明代)著有《白云心法》,离言(明代)著有《离言语录》。

崇宁庵

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

 

复兴东路火腿弄438

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1960年废。

广化漏泽院

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

 

松江区

南宋绍兴三年(1133),赐额广化漏泽院。后历经修建,蔚为大刹。明正德七年(1512)重修。万历十七年(1589)再修。后又坍圮。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后废于兵燹。

普光王寺

南宋建炎元年(1127)

禅宗

青浦县淀山

亦名淀山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赐额普光王寺。有鳌峰塔,绍兴十四年莫俦撰《淀山建塔记略》。元天历年间(13281329)寺毁。郡人唐昱重建。其时,寺院宏敞。有龙渊桥、白云梯、鳌峰塔、潜龙洞、一色轩、回经石、通灵泉、白莲池、明极亭、万佛阁等10景。明初改名淀山禅寺。万历二年(1574)毁于火。清康熙十八年(1679)重建。雍正年间(17231735)寺又坍圮。乾隆元年(1736)重建。其后塔、寺均毁。

罗汉教寺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

 

嘉定区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赐额罗汉教寺。后渐废。元元统元年(1333)僧定能重建。赵孟頫题额。明永乐七年(1409)重修。万历二十六年(1598)再修。杨建枢撰《记》。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重建正殿,王原撰《记》。乾隆三十一年(1766),僧祥缘募建。后又废。

资福禅院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

 

南汇县下沙镇

元废。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嘉庆十五年(1810)募修。同治八年(1869)重修。后再废。

兴圣教寺

南宋绍兴元年(1131)

 

宝山区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赐额兴圣教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废。永乐二年(1404)重修,嘉靖年间(15221566)毁于倭乱。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乾隆元年(1736)重建东西堂及大殿,旋遭火灾,道光年间(18211850)重建。后又废。

太平禅寺

(太平兴国禅院)

南宋绍兴二年(1132)

禅宗

金山区

僧昙无竭创建。初名太平兴国禅院,后改太平禅寺。毁于元。元至正四年(1344)移建于胥浦北。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建。清乾隆十年(1745)里人重修。20世纪60年代初倒圮。

昭庆禅寺

南宋绍兴二年(1132)

禅宗

松江区佘山

本名慈云昭庆禅院,元毁。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建。正统年间(14361449)铸大钟,建钟楼。清康熙十七年(1678)知府鲁超重建。后废。

圆通寺

南宋绍兴三年(1133)

 

金山区吕巷镇

本名清庵。明成化年间(14651487)改名圆通寺。万历六年(1578),别驾吴丕显重修,榜其门曰“补陀云秀”。万历四十二年(1614)重修。

延恩报德院

南宋绍兴四年(1134)

律宗

松江区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请额延恩报德院。后废。清代曾重建,改名古延恩院。后毁于兵燹。

宁海庵

南宋绍兴七年(1137)

 

松江区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毁于倭乱。万历元年(1573)重建。废于清。

南积善教寺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

 

闵行区

南宋淳祐四年(1244),赐额南积善寺,高子凤撰《记略》。明景泰年间(14501456)重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后又废。

北禅寺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

禅宗

松江区

僧法宁掘地得古碑“大唐禅寺”及天王像,因而建寺。县令柳约请额“北禅寺”,又名马盌寺。元代毁于兵燹。明洪武年间(13681398),寺宇宏敞壮丽。嘉靖三十三年(1554)寺内驻兵。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再建3楹殿宇。后废。

大圣教寺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

 

浦东新区

南宋隆兴二年(1164)请额“大圣教寺”。后废。元至正元年(1341)重建。明改名普净禅院。清同治元年(1862)毁。光绪十六年(1890)再建。后又废。

宁国寺

南宋隆兴元年(1163)

 

闵行区

与龙华寺南北相望。南宋乾道二年(1166)请额宁国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寺毁。

延庆讲寺

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

天台宗

松江区

南宋乾道六年(1170)赐额延庆讲寺。开禧年间(12051207),寺圮坍。开庆元年(1259),僧思恭增建殿堂、僧寮、廊庑、香积厨、库房等共500余楹。又有里人陈忠训舍宅,移建于寺西荒址,共百余楹。于是寺宇宏敞壮丽,使该寺位于天台宗十刹之首。董楷撰有《重兴寺记略》。明洪武元年(1368)寺一度入籍于官。洪武十六年发还。嘉靖年间(15221566)废,改为盐运司公署,即新察院。寺有名僧善启,字东白。永乐七年(1409)住持延庆寺,授副都纲职。召修《永乐大典》,校勘《大藏经》,上赐金镂伽黎服。名士沈粲、王盓、钱溥等均与之交。

泗洲塔院

南宋乾道元年(1165)

 

松江区小昆山之巅

寺后有慈雨塔,传说为僧伽大士(西域人)于唐代宣化江南时所建。明万历年间(15731619)曾重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南巡时,赐御书“奎光烛泖”额。后塔圮寺废。

云峰寺

(本一禅院)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

禅宗

松江区

原名北道堂,后改称真净院。元至元年间(12641294),宋宗室赵孟頫归依中峰禅师,剃发为僧,遂改名为本一禅院。寺基40余亩,规模宏大。有元赵孟頫石刻遗迹。如中峰禅师像、赵孟頫书赞及赵孟頫戴笠像等石刻及古铮、古钟、古鼎、宋版大藏经等文物。清康熙四十四年(1708),赐额云峰寺。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仅存贤首堂。同治元年(1862),重建3楹堂宇。后又废。

示应庵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

 

松江区

明万历年间(15731619)重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再修,侍御王广心撰《记》。乾隆四十七年(1872)重修,后废。

志严庵

(志严禅院)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

禅宗

奉贤县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寺僧性方置寺田。清乾隆六年(1741)重建。寺有古铜佛,高丈余,后不知去向。

普光寺

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

禅宗

青浦县

元代寺毁。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后复圮。正统元年(1436)建法堂。成化年间(14651487)复建大雄宝殿等。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燹。后再建,又渐毁。

普宁寺

南宋庆元六年(1200)

禅宗

松江区

尼如湛创建。有《碑记》。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寺毁。明代,尼道权重建,为华亭尼名刹。何良俊撰有《重修记》。

南广福寺

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

禅宗

闵行区

俗称邹家寺,孙德之撰有《记》。清咸丰年间(18511861)募修后殿,光绪年间(18751908)再修前殿。民国6(1917)又重修。后废。

崇庆教寺

南宋嘉定元年(1208)

禅宗

浦东新区北蔡镇

明嘉靖年间(15221566)毁于倭乱。清康熙元年(1662)僧山隐重建。同治元年(1862)毁于兵燹。

延寿院

南宋嘉定六年(1213)

禅宗

松江区李塔汇镇

初名澄庵,后改称圆通庵。南宋宝祐至咸淳年间(12531274)改名延寿院。元代毁于兵燹。明代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复修。清顺治十六年(1659)和雍正二年(1724)均重修。黄之隽撰记。后废。

法界教寺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

 

宝山区

初名法界院。元至元年间(12641294)改名法界教寺。后毁。至正年间(13411368)重建。明正统年间(14361449)重修。清毁于兵燹。

净信寺

(净心讲寺)

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

 

宝山区

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修。清顺治年间(16441661)再修。乾隆年间(17361795)置田作寺产。咸丰年间(18511861)寺毁于兵燹。僧大千再建。后又废。

东林圆照寺

南宋绍定三年(1230)

 

宝山区

明洪武元年(1368)僧时习移建。永乐七年(1409)重修。后又废。

真境庵

南宋端平元年(1234)

 

浦东新区高行镇

元代重修,杨维桢撰《疏》记其事。明万历元年(1573)和清乾隆二年(1737)里人均重修。后废。

广福寺

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

禅宗

金山区张堰镇

一名竹林忏院。元皇庆元年(1312)重修。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知府方廉拟将漕泾、张堰二镇民房毁尽,以杜倭寇盘踞,广福寺亦在内。邑人吴梁力争,得以幸免。里人感其德,在寺中立碑记之。隆庆二年(1568)重修,榜其门曰“赤松旧地”。清咸丰年间(18511861)再修。后毁于兵燹。

慈济寺

南宋淳祐二年(1242)

禅宗

崇明县

一名白云庵,又名龙江寺。元大德七年(1303)重建大雄宝殿,赵孟頫书额。后寺圮于海。明万历年间(15731619),迁建于朝阳门内。清顺治年间(16441661)毁。后重修。寺中有3尊铁佛,传为宋代遗物。另有十八罗汉像,均为檀香木雕刻而成。后改名大佛寺。乾隆四年(1739)拨香火田2顷。后废。

保清讲寺

南宋淳祐三年(1243)

禅宗

宝山区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寺遭火灾,仅存禅院。咸丰十年(1860)又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僧雪凡募建,仅房屋数楹,已无梵宇气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