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正史上的李渊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真实的李渊不是个完美的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正史上如何描写唐高祖李渊。 事情同样要从晋阳起兵前说起,李渊击败突厥,稳定马邑,担任太原留守,裴寂和刘文静看到他有王者之气,决定效忠,具体过程参见前文。然后,史官笔锋一转,李渊威武的形象一去不复返。 在起义的问题上,原本英勇过人的李渊先生支支吾吾,畏首畏尾,说什么也不敢造反。英明的李世民同志(19岁)与聪明的刘文静同志着了急,他们决定逼李渊造反。 李世民和刘文静知道李渊最信任装寂,于是送了很多钱给裴寂,裴寂拿钱办事,将隋炀帝行宫晋阳宫的宫女送给李渊先生。李渊先生好色,美女当前岂能不享用?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和刘文静、裴寂闯进房间,告诉他:“你睡了隋炀帝的女人,要等死吗?” 李渊不想死,只好听李世民等人的主意,起兵造反。然后,起义军决定向长安进军,霍邑成了拦路虎。李渊先生见霍邑城池坚固,又有宋老生这等难缠的勇将,天下着大雨,粮草供给又跟不上,就想退兵。 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同志再一次冲了出来,陈述利害关系,李渊没同意他的意见,可怜的忠心耿耿的李世民就在兵营外号陶痛哭,请求父亲不要退兵。儿子哭成这样,李渊先生也只好继续攻城,攻城过程见前文。 拿下霍邑,紧接着拿下长安,立了傀倡皇帝,隔了一年自己登基,建立唐朝。然后,只要下几道命令,天下自有英明神武的二儿子去打,李渊的日常生活,除了必要的公务要办,其余时间不是泡温泉,就是纳美女,生了一群小皇子小皇女,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日子虽然挺美,喜欢凑热闹的突厥时不时来打扰李渊先生的雅兴,手下人提议迁都,惊吓过度的李渊先生竟然同意了,手下大臣都觉得这件事不妥,谁也不敢说。 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同志再一次在风口浪尖上请命,总算没让长安变成废都。深谋远虑、叱咤风云的开国帝王,在正史上的地位,与他的所作所为几乎完全相反。他的功劳,几乎都算到了李世民头上。 一个年老的、猥琐的、昏庸的、毫无主见的唐高祖就这样呈现在世人面前,与之相对的,是一个年轻的、英明的、积极果断的唐太宗,熠熠生辉。再想到隋炀帝的暴虐、荒淫、穷兵赎武,唐太宗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完美,更加让后世膜拜。 但历史毕竟是历史,任何言过其实的夸耀都让人心生疑惑。任何完美到万能的人物都让人抱持怀疑,矫揉造作的赞美,无中生有的捏造,比例失衡的删节,这样的史书,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光辉的李世民,一个窝囊的李渊,而且,一千多年来,在多数人心中,李渊就是这么一个形象。人们习惯于赞美李世民,漠视李渊,皆因唐史将李世民写得过于完美,将李渊丑化得太过严重。 所以近代的章太炎才会说:两朝《实录》无信史。李渊当然没看过删改过的唐史,他大概也不太关心自己的形象,至少,他从未动过翻看起居注的念头。 他的脑子里想的是大唐,是天下,是如何打败对手。等到大唐稳定,天下统一,对手全被消灭(最后一个对手是李渊想不到的),李渊还是没有空闲去关心后人对自己的评价。 因为,他开始担心他的三个嫡子,李建成与李元吉联合,李世民试图夺取太子之位,这三个儿子磨刀霍霍,李渊两边观望,终于承认,他的计谋也有达不到的地方。 天下统一后,李渊的辛苦才真正开始,过去的辛苦,毕竟有打败对子后的喜悦作为奖励;如今的辛苦,却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喜悦。因为,这三个让他烦心的人,全都是他心爱的儿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