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国被削藩的过程告诉我们:只要团结一致,刘邦也只能妥协

 思明居士 2019-02-11

赵王张敖是张耳的儿子,也是刘邦的女婿。刘邦征讨匈奴之后路过赵国,张敖出城迎接刘邦,恭敬到了极点,而刘邦却对张敖骂骂咧咧,呼来喝去。

这事发展到最后,赵国的臣子们都认为刘邦太过分了,劝张敖趁机除掉刘邦。

夫天下豪桀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赵国被削藩的过程告诉我们:只要团结一致,刘邦也只能妥协


这种提议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此时的刘邦已经收拾了燕王臧荼和楚王韩信,各诸侯势力对于刘邦已经没有多少信任感了。而赵王张敖作为刘邦的女婿,又被当成奴仆一样看待,赵国估计也躲不过削藩的命运。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一搏,毕竟刘邦现在身处赵国,力量薄弱。

此时要杀刘邦或许不难,但如何处理刘邦死后的危机才是难点。赵国的臣子们劝说张敖杀刘邦的时候,也准备了后续的计划。那就是联合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大家一起出手,重新瓜分天下。

但张敖不是利欲熏心的人,他很清楚:天下已经基本安定,即使杀死刘邦,面对刘邦一系的追杀,自己也很难有胜算。更重要的是:张敖是刘邦的女婿,一直以刘邦的“半子”自居。他认为只要自己乖乖听话,刘邦未必会动自己。就算真的被削藩,以自己的身份,也能当个侯爷,乐享荣华富贵。算来算去都不亏,又何必提着脑袋去玩命呢?

所以,当张敖听到手下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之后,立刻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没有陛下的帮助,我父亲根本无法复国;没有陛下的大度,我们赵国也没有今天。他是我的老丈人,我是他的女婿,我小心翼翼地伺侯他,这是天经地意的事啊。你们以后千万别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我绝不会答应的。

赵国的臣子们一听张敖这番话,自然明白张敖心里的盘算。于是大家背地里一合计,先帮张敖交一份投名状,他想反悔都没用了。

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说:我们是赵王的臣子,赵王受到了侮辱,我们作为臣子就该为他雪耻。如果行动成功,赵王独享天下;如果行动失败,错在我们,与赵王无关。

这话说得多轻巧?其实这只是赵国的臣子们在自我标榜罢了。不管张敖的态度如何,只要赵国的臣子们做了这件事,张敖就绝对脱不了干系。

赵国被削藩的过程告诉我们:只要团结一致,刘邦也只能妥协


刘邦为什么要如此对待张敖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寻衅滋事”,故意来找茬的。只要能够激怒赵国君臣,迫使他们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自己就能够名正言顺地为赵国罗织罪名,进而削藩。

刘邦削藩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动声色,孤立行动。其实对于藩王而言,他们的命运就是“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晚削晚反;早反祸小,晚反祸大”。但刘邦一直都尽力模糊这一点,如果藩王们早就察觉了自己的命运,他们真的有可能实现大联合。

既然是刘邦故意激怒赵国君臣,所以他当然会防一手。于是,赵国以贯高为代表的赵国官员,密谋行刺刘邦的计划逐渐泄露了出来。

当时的刘邦是否真的知晓这一切呢?其实未必。因为赵国官员的计划还处于密谋阶段,刘邦的手未必有那么长。但刘邦的做法就是先射箭后画靶子,就算赵国官员真的没有这种打算,刘邦也会安排人编造相关谣言的。

刘邦削夺赵国的藩,表面上看不动声色,暗地里却是翻云覆雨。

赵国被削藩的过程告诉我们:只要团结一致,刘邦也只能妥协


刘邦削藩赵国的做法,是一种高明的招数。

赵国君臣行刺皇帝的事发之后,刘邦一副凶神恶煞,不把赵国君臣斩尽杀绝就誓不罢休的样子。以至于吕后都出面向刘邦求情:张敖是我们的女婿,不可能干出这种事的。刘邦对着吕后破口大骂:他早就不爱我女儿了,就想着当皇帝,玩遍天下女人!

当时的赵国君臣可谓是人人自危,被抓进监狱的估计连遗书都写好了。可刘邦把手高高举起,又轻轻落下。

张敖被削了王位,封为宣平侯。可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后来又成为吕后的亲家;因为惠帝的皇后是张敖的女儿,又是赵系的代表人物,所以张敖在汉帝国的地位依然不可低估。

张敖的主要臣属,更是得到了刘邦的高度赞扬和重用。刘邦说他们都是忠义之士,朝廷的臣子中,没有能在他们之上的。于是,张敖的主要臣属,全成了各地的郡守或诸侯相。从某种意义上讲,赵国的主要臣属都是因祸得福。因为,他们大多数人的权力和地位都上升了。

刘邦这一招估计大家没看懂,我贴一位大神的名人名言,大家看过之后,一定会恍然大悟。

中国人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鲁迅·《无声的中国》

赵国被削藩的过程告诉我们:只要团结一致,刘邦也只能妥协


刘邦最初就是一副杀光所有人的态度,以至于后来的削藩,都会被认为是不幸中的大幸。可如果刘邦一开始就是一副削藩的架势,后来即使削藩成功,也没人会认为刘邦手下留情。

看来还是鲁迅先生眼光独到,一句话从公元前的汉高祖,说到了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今贯通。

刘邦的这种做法相当高明,其他诸侯王一看,被削藩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抵抗,基本都不会出事。韩信被削藩,当了淮阴侯;张敖被削藩,当了宣平侯。

其他诸侯王的臣属一看,被削藩似乎也挺好的,楚国和赵国被削藩后,各地的官员都受到了重用。

赵国被削藩的过程告诉我们:只要团结一致,刘邦也只能妥协


刘邦在赵国削藩时,预备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激进,就是构建出无可抗拒的军事、政治和心理压力,轻松征服赵国。如果不出意外,刘邦就可以恩威并重,用最小的代价做出最漂亮的事。

中策中庸,就是笃定赵国不敢公开叛乱,但是依然敢作出有理、有利、有节的对抗,这就需要刘邦玩一些技巧。如果不出意外,刘邦花一些本钱,也能把赵国彻底驯服。

下策保守,就是赵国公然叛乱。如果不出意外,刘邦就需要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来征服赵国。

基于赵国的角度,也预备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激进,就是起兵对抗刘邦。当然了,结果就是可能让刘邦打得灰飞烟灭。

中策中庸,就是有理、有利、有节与的刘邦对抗。赵国可以屈服,但刘邦必须尊重赵国君臣的利益。

下策保守,就是彻底向刘邦妥协。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能留条活路,当乞丐我们也认了。

经过双方的博弈,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策。

刘邦在拘捕张敖时曾下令:赵国的臣子和宾客都不准跟随张敖到帝国都城,否则一律灭族。但张敖的主要臣属,却无视了这条禁令,纷纷跟随张敖前往帝国都城。只不过他们给刘邦留了一个台阶,都装扮成了奴仆的样子。而且他们统一口径:这事是我们干的,赵王不知情,你不能这样冤枉他!

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赵国被削藩的过程告诉我们:只要团结一致,刘邦也只能妥协


赵国臣子的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对刘邦表示了无声的对抗:我赵国臣民绝对忠于赵王,有种你就杀了我们。就算你能杀了我们,自然还会有后来人;就算你能杀了我们,你也无法稳妥地接管赵国。

刘邦一看赵国臣子的这种架势,当时就心领神会:如果自己过分打击赵国势力,有可能会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于是,赵国谋反案稀里糊涂地结束,并且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这就是团结一致的力量。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赵国臣子不敢追随张敖到帝国都城,如果赵国臣子不敢把一切罪责揽在身上,他们就一定会被刘邦逐步分化。届时,一盘散沙的赵国君臣只能被刘邦逐一击破。

而赵国君臣之所以能够如此团结一致地对抗中央,离不开已故赵王张耳在赵地的崇高威望。刘邦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刘邦不打算对赵国动大手术,毕竟还有更难缠的对手在等着他。

赵国被削藩的过程告诉我们:只要团结一致,刘邦也只能妥协


从这层意义上讲,赵国君臣的选择是最佳的选择。因为赵国虽然被削藩,赵国君臣的利益却在最大限度上被保存了下来。

从这层意义上讲,刘邦的选择也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刘邦成功削了赵国的藩,还得到了赵国君臣的一致拥护。这位刘邦树立了较为良好的形象,也让刘邦彻底掌控了赵国。

削藩赵国之后,刘邦封自己的儿子刘如意(戚夫人的儿子)当了赵王。

刘如意当时只有十岁,根本不可能亲政。赵国的实际工作,都是由以刘邦为代表的中央政府直接主持。这样一来,以后就算有一个强势的赵王成长起来,也难以利用赵国与中央政府进行对抗了,因为此时,刘邦已经把赵国故地彻底渗透了。

赵国被削藩的过程告诉我们:只要团结一致,刘邦也只能妥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