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一)

 秦岭之尖 2019-02-11

由于“经络”是中医理论的一大基石,只有研究明白经络的本质,才能把后面很多相关的中医理论比如卫气营血、三焦等等分析清楚。所以笔者在《寒温》篇后没有继续推进其他内容,转而先写经络的实质。


“经络”一直是笼罩在中医界的医家身上的一块迷雾,医界为此争论了数千年之久而罕有定论。古代医家因为时代的局限,很多理论没能揭开其背后的本质,师傅说什么,徒弟就跟着做什么,如果哪一天徒弟对某一个方面的原理有所明白了,那就是悟入了,所以一代代中医传承下来,都是学习模仿并未深入研究其机理究竟为何,偶有所得靠的都是医者自己的悟性。所以很多人说学中医需要悟性。悟性真的那么重要吗?为什么大部分西医不需要悟性就能学的很好?我想主要的原因还是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在传承过程中的纷繁复杂、相互矛盾和支离破碎,到现代更是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变成了整一个四不象。中医固有的没有能够坚守,西医结合的又没能达到真正的深入,以至于中不中,西不西,临证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后来的中医学人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越来越迷糊,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理论体系的模糊化、玄学化和西医科学飞速发展之间的对立显得越发的严重。中医渐渐的变成了释迦牟尼佛一样的存在,变成了一种图腾受到信徒的膜拜,而慢慢远离了其本身的科学性。很多借中医炒作、本身理论水平不高的从业人员,更是借着中医的招牌四处招摇撞骗,神秘化中医,恶俗化中医,让中医脱离了科学性而饱受百姓的质疑。以至于时至今日被扣上了“中医无用论”、“中医是骗子”的帽子。笔者认为要摘掉“中医骗子”的帽子,需要广大医家自身的努力,使中医理论体系能够正本清源;中医要发展,一定要将其从神坛上请下来,一定要理论体系科学化,能接受东西方的检验,能接受临床的检验,这才是中医未来的出路。


说到经络,学中医的人都对经络有那么一种感觉,仿佛离的很近,临床每天都用到,但是又觉得非常遥远,无法掀开其神秘的面纱。到了近代,医家更是喜欢将经络虚无化,把经络描述成一种神秘的存在,使其让人觉得仿佛不应该在人体内存在一般。这种玄学化的做法,不但无助于中医的本质的回归,更会让后来的学者坠入迷雾的深渊而无法自拔。那么经络是否真的存在?到底什么是经络呢?经络的本质又是什么?针灸治疗的原理又是什么呢?通过经络治疗疾病是否科学?



要研究经络我们必须回归到最早描述经络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灵枢》 。其篇首即说:“黄帝問於歧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鍼通其經脉,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㑹,令可傳於後世,必朙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乆而不絶,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别其表裏,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鍼經,願聞其情。”可见当时黄帝就知道用微针来通经脉,调气血,使气机恢复通顺,并且针刺法是易用而难忘,并没有那么复杂。古代文字往往字简而意深,一字有一字的内涵。这里的“经”其实指的就是经络,“脉”指的就是血脉,即血管。所以“经脉”在内经时期是指经络和血管。到了后世医家,经脉、经络混用,区分不是那么严谨,往往笼统的指向“经络”了。那么到底什么是“经络”呢?《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隂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㑹,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里面说经络是像环一样上下交汇,互相连贯的存在。从这点可以排除掉现在所说的“结缔组织经络说”这一论点。《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经脉》又说“經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隂,過于外踝之上,無所隠故也,諸脉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脉也”。《灵枢》这里其实是有矛盾的地方的,《脉度篇》根据表里位置的不同,将位于深部的称之为“经脉”;横行连接的为“络脉”,络脉的分支称为“孙脉”。而《经脉篇》则把位于深部的称为“经脉”,位于浅表的称之为“络脉”。总的来说是有深浅层次的分法。这种分类方法和后世的分类方法是有区别的。后世的“十二经络”其实就是《灵枢》里讲的特定循行部位的深部经脉加上浅层络脉的组合。所以十二经络的每一条经络其实都包含了浅层和深层的内容(当然其实还包含贯通深、浅层之间的络脉)。


《灵枢·本输第二》说“黄帝問於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脉之所别處,五輸之所留,六府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藏之所溜處”。文中告诉我们,要进行针刺,必须要知道十二经络的起始和终点,要知道各个经络在哪分开,在哪汇集,和五脏六腑的关系是怎么样的。那么经络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呢?知道了经络的起点不就有助于我们探明经络的实质了吗?该篇后面即说“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側也,為井木。”文中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肺经起始于少商穴,也就是手拇指的内侧端,该穴的属性为井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曰:“所出为井“井”是我们以前古人生活取水的来源,这里用“井”来告诉我们肺经里面流动气机的源头就是从少商穴这个位置来的。


我们将《灵枢》中涉及到井穴的做了一个整理,全身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

1、“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

2、“(包)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

3、“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

4、“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

5“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

6“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

7、“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

8、“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为井金

9、“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10、“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

11、“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由于后世错检,版本的关系,《灵枢》内缺少手少阴心经所出的描述,根据《甲乙经》补上:心出于少衝,少衝者木也。当然这不影响我们根据经络出处来判断经络的实质。

那么我们从十二经络所出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呢?是否能借此揭开经络实质的神秘面纱的一角呢?敬请期待下一篇。

〖 了凡说医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